八上第二单元知识点期末复习
第5课 《藤野先生》知识点讲解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 人。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先生以笔为戈,战斗一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故事背景
1902年,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鲁迅在仙台学医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时期。这年秋天,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三、文学常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字音字形、理解词义
挟(xié) 樱(yīng)花 绯(fēi)红 宛(wǎn)如 掌故 落第 畸(jī)形
不逊(xùn) 匿(nì)名 诘(jié)责 凄(qī)然 驿站(yì)教诲(huì)
油光可鉴(jiàn) 杳(yǎo)无信息 抑(yì)扬顿挫(cuò) 深恶(wù)痛疾
烂熳(màn) 喝(hè)采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五、课文主题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回忆我的母亲》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它运用叙述和描写的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要求真实可靠,不允许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始末,也可以写某些片段。以叙述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语言朴实自然,具有文献价值。
二、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
三、故事背景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0多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
四、字音字形、理解词义
溺(nì) 死 佃(diàn)农 劳碌(lù )私塾(shú) 周济(jì) 宽厚仁慈
慰(wèi)勉(miǎn)不辍(chuò)劳作 任劳任怨(yuàn) 衙门(yá)为富不仁
妯娌(zhóu li) 哭泣(qì) 蛮横(hèng) 豪绅(shēn) 和蔼(ǎi)
妯娌(zhóu lǐ) 聊叙(liáo)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为富不仁: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
慰勉:安慰勉励。
聊叙:姑且谈谈。
五、问题归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对儿子的影响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3.第11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内容上明确母亲的特点,既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又深化了文章主题,突出了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勤劳一生”。
5.第15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7.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的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8.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六、课文主题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她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用尽忠于民族与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七、课外知识----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列夫.托尔斯泰
一、文学常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安娜·卡列琳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文章以中心人物为题,点明了写作对象,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被称为“打开弗洛伊德危险闸门的心灵猎手”。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著称。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擅长用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代表作品有《三作家》《罗曼·罗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成功的秘诀》。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三、字音字形、理解词义
胡髭(zī) 长髯(rán) 蒙昧(mèi) 粗糙(cāo) 正襟危坐(jīn) 鬈发(quán)
侏儒(zhū rú) 黯(àn)然失色 滞(zhì)留 犀(xī)利 粲(càn)然 锃(zèng)亮
广袤(mào)无垠 乡绅(shēn) 脸颊(jiá) 黝(yǒu)黑 崎岖(qí qū)
平庸(yōng) 滞(zhì)留 愚钝(yú dùn0 器宇轩昂(xuān áng )
酒肆(sì ) 蒙昧(méng mèi ) 缰(jiāng)绳 胆怯(qiè ) 藏污纳垢(gòu) 鹤立鸡群 正襟(jīn)危坐 诚惶(huáng)诚恐 绺(liǔ ) 鬈(quán)发
禁锢(jìn gù) 侏儒(zhū rú) 锃(zèng)亮 鞘(qiào ) 涟涟(lián)
盎(àng)然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滞留:停留不动。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用的是它的本义。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第8课 美丽的颜色
一、字音字形、理解词义
燥热(zào) 炽热(chì) 炼制(liàn) 窒息(zhì) 骤雨(zhòu)
吹嘘(xū) 骤(zhòu)雨 猝(cù)然 和颜悦色 咽喉(yān) 熔化(róng) 残渣(zhā) 沥青(lì) 荧光(yíng) 轮廓(kuò) 微妙 钋(pō)
筋(jīn)疲力尽 氯(lǜ)化 镭(léi) 踱(duó)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二、作者介绍
艾芙居里19042007),她是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1904年出生在巴黎。艾芙·居里自幼在充满浓郁学术气氛的家庭中长大,母亲居里夫人给予了她巨大的影响。但她的兴趣与姐姐伊雷娜·居里不同,没有跟随母亲学习物理,在巴黎赛维尼埃中学毕业后,却潜心攻读音乐1937年在母亲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她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在法国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三、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著名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练习题:
1. 下列字词字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私塾 迁涉
B. 外甥(shēng) 祖籍(jì) 托辞 瞩目
C. 规律(lù) 溺死(nì) 碾转 吹嘘
D. 劳碌(lù) 慰勉(wèi) 逊色 发髻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诲(huì) 不逊(xùn) 瞥见(piē) 深恶痛疾(wù)
B.匿名(nì) 驿站(yì) 解剖(pāo) 油光可鉴(qiān)
C.畸形(jí) 绯红(fēi) 芦荟(lú) 杳无消息(yǎo)
D.诘责(jié) 扒手(bā) 和蔼(ǎi) 抑扬顿挫(cuò)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轩昂 躁热 粗糙 油光可鉴 B.简陋 落弟 俭朴 筋疲力尽
C.窒息 仁慈 蒙昧 为富不仁 D.慰勉 畸形 愚钝 诚皇诚恐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我赞美那默默无闻的蜡烛,更赞美那和蜡烛一样任劳任怨的人。
B.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
C. 她性格孤僻,常常妄自菲薄,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自负的人。
D.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还要有信心。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B.《大秦帝国之崛起》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那些寄出去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D.他年近三十,留着“西洋装”的头,梳得蓬蓬的,油光可鉴。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一档名为《朗读者》的大型朗读类节目播出,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见字如面》,给人一种久违的文化气息。
C.一年一度的两会,吸引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目光,打动着亿万百姓的心弦。
D.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B.《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作者朱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C.《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D.《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体裁是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答案:
1.D 解析:A .qiǎng 牵 B. jí C.lǜ
2.A 解析:B. pōu jiàn C. jī D.pá
3.C 解析:A有误,“躁热”应为“燥热”。B有误,“落弟”应为“落第”。D有误,“诚皇诚恐”应为“诚惶诚恐”。
4.C 解析:“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多用于贬义。分析语境可知,“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自负的人”,成语使用不准确。
5.B 解析:“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不能用来形容电视剧的情节。
6.B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其原因”或者“造成的”;
C.搭配不当,应将“打动”改为“牵动”;
D.语序错误,应改为“深受读者喜爱”。
7.C 解析:茨威格,奥地利作家、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