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5-11 16: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脑神经
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高级中枢:脑
低级中枢:脊髓
活动一: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1、组成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神经元
神经元
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突起
髓鞘
神经末梢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
细胞体
突起






神经纤维
神经元模式图
细胞体
轴突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部分神经元还能分泌激素)
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
长的树突、轴



神经
膜(结缔组织)
神经纤维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
反射的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由于气温高而出汗
B.由于气温低,皮肤血管收缩
C.在强光下瞳孔收缩
D.用手触动含羞草的叶片,叶片立即收缩而下垂
D
(应激性)
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体才具有反射,其中植物体和单细胞动物体(草履虫)是不具有神经系统的,是不会做出反射现象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刺激
神经中枢
级别
关系
先天性
后天性
大脑皮层
较低级
较高级
大脑皮层以下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直接刺激、不消退
信号刺激、易消退
2、反射的种类和比较
举例
缩手反射、眨眼反射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吃梅止渴
望梅止渴
谈梅止渴
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这两种反射的正确叙述是(??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
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
脊髓
C
练习
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
  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B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练习
反射弧
传入神经
感受器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P1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
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反射过程是:一定的刺激被____所感受,产生___,经过_____传向____,通过其分析和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___,经过一定的___神经到达____,使其作出应答反应。
感受器
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兴奋
传出
效应器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___
__
单向的
练习
用手掌内侧叩击上面腿的膝盖下位的韧带
特别提示:
腿部一定要放松,不能用力、绷紧
小腿突然跳起
现象:
膝跳反射如何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传入神经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产生效果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肌腱中的感受器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_____
少神经元的参与,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_____
2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
①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⑤_______。
(2)图中有_
_个神经元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3
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练习
如何区分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感受器与效应器?
神经节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效应器
反射弧各部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窄“入”(传入神经)宽“出”(传出神经)
(3)根据突触结构简图: 
判断,兴奋传递方向:→(此处为从左到右)
刺激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A
B

反射的发生必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的任何一个部位受到破坏,反射都不能发生。
反射发生的条件:
1、反射弧必须完整
2、要有适宜的刺激
刺激B处,肌肉收缩,这是一个反射吗?
不是,此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C

1、若感受器受损,则___感觉,___效应
2、若传入神经受损,则___感觉,___效应
3、若神经中枢受损,则___感觉,___效应
4、若传出神经受损,则___感觉,___效应
5、若效应器受损,则___感觉,___效应









(4)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练习
结论:
反射弧必须_____才能完成反射活动,此外还需要适宜的刺激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_____
单向的
完整
手偶然碰到针尖时产生的反应是
A.痛和缩手同时出现
B.先感觉到痛,接着缩手
C.先缩手,接着感觉到痛
D.无法确定先后顺序
C
练习
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开,一般情况下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练习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破坏,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
练习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静息时,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
——说明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
+
刺激部位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
+
当在图示神经的左侧给予刺激时
刺激部位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靠近刺激端的电极处先变为负电位,指针向左偏转
-
+
没有其他说明时,电流计的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刺激部位
接着恢复正电位,指针慢慢回到原位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
+
刺激部位
然后,另一电极处变为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
+
刺激部位
接着又恢复为正电位,指针慢慢回到原位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
+
P17
蛙的坐骨神经表面电位差实验
刺激引起神经兴奋,进而产生电位差形成电流,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
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实验结果表明: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呢?
(1)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细胞膜内外电位是怎样的?
答:细胞膜内负电位,细胞膜外正电位。
(2)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该部位电位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细胞膜内由负变成正,细胞膜外由正变成负。
(3)电位的变化引发了什么的产生?
答:局部电流。
(4)对相邻未兴奋部位来说,新的刺激是什么?
答:局部电流。
(5)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其实质是谁的不断前移?
答:局部电流。
(6)原来已兴奋的部位其电位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依次恢复原来的电位。
阅读教材P18图2-2,思考:
练习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传导过程:
静息时
电位表现: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形成原因:
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上的K+通道开放,在浓度差的驱使下,K+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外流,使膜外正电荷增多,膜内正电荷减少,从而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
K+外流
(协助扩散)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传导过程:
静息时
电位表现: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形成原因:
K+外流
(协助扩散)
刺激部位
兴奋时
电位表现:
外负内正
形成原因:
Na+内流
(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
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在浓度差的驱使下,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使膜外正电荷减少,膜内正电荷增多,从而形成外负内正的电位
刺激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传导过程:
静息时
电位表现: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形成原因:
K+外流
(协助扩散)
刺激部位
兴奋时
电位表现:
外负内正
形成原因:
Na+内流
(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
刺激
兴奋区
(外负内正)
未兴奋区
(外正内负)
局部电流:兴奋区与末兴奋区之间由于电位差发生电荷移动形成
局部电流的方向:
膜外电流:未兴奋区→
兴奋区
膜内电流:兴奋区
→未兴奋区
局部电流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传导过程:
静息时
电位表现: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形成原因:
K+外流
(协助扩散)
刺激部位
兴奋时
电位表现:
外负内正
形成原因:
Na+内流
(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
刺激
兴奋区
(外负内正)
未兴奋区
(外正内负)
局部电流
刺激
传导(以局部电流形式)
恢复
传导与恢复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传导过程: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刺激未兴奋部位
传导形式:
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传导方向:
兴奋区
→未兴奋区
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
(刺激在神经纤维上为双向传导)
(注:刺激在活体或反射弧中,单向传导)
例2.右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例1.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
激时膜电位的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
向),其中正确的是
C
c
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了解)
1.双向传导性
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兴奋就从刺激的部位开始沿着纤维向两端传导,叫做传导的双向性。
2.生理完整性
神经纤维必须保持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的完整才能传导冲动。神经纤维被切断后,破坏了结构上的完整性,冲动就不能传导。如果结扎或在麻醉药、低温等作用下,使神经纤维机能发生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冲动传导也将发生阻滞。
3.绝缘性
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神经纤维,其中包含有传入和传出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准确地实现各自的功能,这种特点叫做绝缘性传导。
4.相对不疲劳性
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蛙的神经9~12h,神经纤维仍保持传导冲动的能力,这说明神经纤维是不容易发生疲劳的。
知识扩充
知识扩充
测定装置如图甲,记录的电位变化可以用图乙表示
习惯上,以膜外为参考,以膜内电位值代表膜电位。静息电位通常为负值,是因为人为将静息时膜外侧的电位规定为0,膜内与膜外的电势差为负值(即:膜内减膜外的电势差)
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变化与离子流动分析
知识扩充
静息电位:
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K+外流
膜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受刺激后:
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
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中
动作电位:
Na+通道继续打开,Na+继续内流
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的恢复:
K+通道打开
K+大量外流
每次兴奋后,要恢复到细胞外Na+浓度高和细胞内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次兴奋作准备
钠钾泵活动:
排Na+
保K+
主动运输
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电位变化与离子流动分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怎样进行?
兴奋的传导
兴奋的传递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突触小体
突触
(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指上一个神经细胞
(结构名称)顶端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指下一个神经细胞的
部分的细胞膜
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
(填内环境)。
突触小体
胞体或树突
组织液
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小体
高尔基体形成的分泌泡
有关内有神经递质
释放为胞吐过程
突触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轴突膜
胞体膜或树突膜
充满组织液
1.需线粒体供能
2.体现细胞膜具一定流动性
突触的类型
从结构看:
A:轴突—细胞体型
B:轴突—树突型
从功能上看: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传递过程及信号转换: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兴奋
融合
释放
神经递质

受体结合
---
+++
+++
---
兴奋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局部电流形式传导到神经末梢
引发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相关
离子通道蛋白
Na+通道打开
Cl-通道打开
——兴奋
——抑制
神经递质:
供体:
移动方向:
受体:
作用:
种类:
释放方式:
去向:
突触小泡
胞吐
相关细胞器:
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化学本质:糖蛋白)
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乙酰胆碱等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被相应酶破坏而失活或运回突触小体,重新被利用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提高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
:提高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
想一想,如果神经递质一直起作用,会有什么结果?
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注:也可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化学本质:
(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一氧化氮)
(如乙酰胆碱、多巴胺)
(如甘氨酸)
传递特点:
1.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2.突触延搁
原因: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注: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二、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与传递
1.常见突触类型及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递质
受体
  (1)请填写图2中各序号名称。如图1常见突触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甲)和______________
(乙)
e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
轴突-细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糖蛋白
  (2)图2中突触包括__________(请填写序号),d指的是下一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
b、c、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3)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①轴突-细胞体型,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轴突-树突型,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小结
(1)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乙酰胆碱
单胺类物质
氨基酸类物质
(2)递质移动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的传递特点:_______________。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信号转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小结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突触小体的信号转换:
突触前膜的信号转换:
突触后膜的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突触的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
?
信号形式
(或变化)
?
?
速度
?
?
方向
?
实质
神经元
(神经纤维)

可以双向传导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只能单向传递

电信号
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比较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a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点传导到e点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若c处无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D.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A
练一练
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
设计实验判断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
(1)探究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2)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


知识扩充
(刺激发生在同一神经元神经纤维上,检测两测电位变化)
(刺激发生不同一神经元上)
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
②刺激c点:
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
②刺激c点(bc=cd):
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次数、方向的判断:
偏转次数=两极出现电位差的次数
偏转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一致
(原因: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
(原因:b点和d点同时兴奋)
(原因: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
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
(原因: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
知识扩充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表。当在A点施以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D
练一练
(原因: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
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为什么?
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其有思想准备,反射弧仍然正常,因为大脑皮层的影响,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所以现象不明显
(一)各神经中枢的功能
体温调节
水平衡
呼吸中枢
最高级中枢
身体平衡
低级中枢
心血管活动中枢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所有的感觉中枢
(二)各神经中枢的关系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中枢的分布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不同的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不同的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调节。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资料分析(分析P20资料)
1、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二者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的功能有什么差异?
2、有些患者出现资料3所提到的不受意识支配的排尿情况,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3、这些例子说明了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
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出现问题
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婴儿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反射控制力较弱
调节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是

大脑皮层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三)实例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提醒:
①V区和视觉中枢区别:
②H区与听觉中枢区别: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S(Sport):运动性语言中枢
H(Hear):听觉性语言中枢
W(Write):书写性语言中枢
V(Vision):视觉性语言中枢
后者发生障碍后看不见
后者发生障碍后听不见
(二)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0.25~2秒)
短期记忆: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1分钟)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超过1分钟)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1.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2.正确区分完成反射与产生感觉: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产生感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
【解析】选D。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胸段以下,脊髓从胸部折断并没有损伤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所以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仍然完整,反射活动仍然存在。但针刺足部产生的反射中枢和大脑皮层的联系被切断,因此感觉丧失。
D
练一练
高位截瘫病人受伤部位以上感觉运动都正常,但受伤部位以下无感觉,但低级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排便反射仍存在。
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千手观音”聋哑人学习舞蹈
某同学跑步时
植物人
高位截瘫
知识扩充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W区(高级中枢),H区和S区不参与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和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脊髓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




1、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若规定细胞膜外表面为零电位,则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______(正、负或零)电位。
2、下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
一强刺激,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__
??
A、a和b处
??????????
 
B、a、b和c处
????C、b、c、d和e处
????
D、a、b、c、d和e处

C


3、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以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B
4、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D
5、止痛药物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C
6、关于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触有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组成
B、突触可分为轴突-胞体型和轴突-树突型
C、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跨过突触后膜进
入下一个神经元使起兴奋
D、兴奋通过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到化学信
号到电信号的转变
C
7、、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大脑皮层H区
D
8、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为(

A.③②①
B.
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D
9.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人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