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基础过关】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怀民亦未寝
寝:
2.相与步于中庭
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耳:
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阅读理解】
1、文中描写月光的语句: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心境吗?
5、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延伸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1——15题。(15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解释加点字(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尝秋夜坐钓月矶??
尝:??????
(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3分)?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练习答案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基础过关】
?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怀民亦未寝
寝:
睡觉
2.相与步于中庭
步:
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清澈透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耳:罢了
?
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便高兴地起来走动。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阅读理解】
1、文中描写月光的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无与乐者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心境吗?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参差错杂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真可谓精妙传神。
这样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出尘俗的襟怀。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贬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延伸阅读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1——15题。(15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解释加点字(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但:只是(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3)尝秋夜坐钓月矶??尝:曾经??????(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及:等到
3、用现代汉语翻3、译下列句子。(4分)
(1)?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译:可是终究比不上山静无人,(我)独自一个人去用心领悟(它的美景)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3分)??
答: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月色美好;幽静(月色幽美,夜静使人心悠然。)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