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富贵不能淫》学案(含解析)—2020年秋山东省济宁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富贵不能淫》学案(含解析)—2020年秋山东省济宁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3 17: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
《富贵不能淫》
文章概述
本文的作者是孟子,选自《孟子·滕文公下》,记录了孟子和纵横家景春之间关于大丈夫标准的一次对话。
淫,按古语正解,应释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如若将“淫”释为“淫色”、“荒淫”,是现代人见文生意,严格讲偏离本意。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氏。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三行对译
景春 曰:“ 公孙衍 、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
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 魏国人,与苏秦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一怒而诸侯 惧 , 安居 而天下 熄 。”
害怕 安静 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 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 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 也,父命之;
这,这个 怎么 你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
女子之 嫁 也, 母命之 , 往 送之门, 戒 之曰:‘往之 女 家,必敬必 戒,
出嫁 母亲给予训导 去,到 告诫 通“汝”,你 留神,当心,谨慎
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无 违 夫子 !’ 以 顺 为 正 者,妾妇之 道 也。
违背 旧时称自己的丈夫 把 顺从 作为 正理,及基本原则 方法
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居 天下之广 居 , 立 天下之 正 位,
居住 居所,住宅 站,站立 正大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
行天下之 大道 。 得 志,与民 由 之;
光明的大道 实现 志向 实现
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不得志, 独 行 其 道 。
独自 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原则,行为准则
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 淫 ,贫贱不能 移 ,威武不能 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迷乱 改变 压服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五)内容梳理
1.主要内容
第一段:用景春的话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论题。
第二段:从妾妇之道讽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真正的大丈夫,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
文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俊杰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正义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它更提醒人们不能因为别人的威逼利诱而做出违法乱纪、损害社会的事情。
2.中心主旨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六)文章赏析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 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 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 深恶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七)知识总结
1.字词积累
(1)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今义:已婚女子的配偶。)
(2)一词多义
①居
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住。第二个:居所,住宅。)
②得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得志(实现)
③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
④戒
必敬必戒(留神,当心,谨慎)
戒之曰(告诫)
(3)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贵不能淫(原意是过多,过甚,在文中意思为使……扰乱)
贫贱不能移(原意是改变,在文中意思为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原意是屈服,在文中意思为使……屈服)
(4)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2.文意理解
(1)孟子否定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他们不过是小人、女人一类的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2.公孙衍
公孙衍为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张仪是对手。
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加下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确实
B.丈夫之冠也 冠:帽子
C.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D.与民由之 由:遵从
(2)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一怒而诸侯惧 环而攻之而不胜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女子之嫁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首先用道理论证得出“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C.文章层层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D.文章多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随练1、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无违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①之冠也,父命②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③!’以顺为正者,妾妇④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⑤,立天下之正位⑥,行天下之大道⑦。得志,与民由⑧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注]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命:教导。③夫子:丈夫。④妾妇:泛指妇女。⑤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⑥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用来比喻“礼”⑦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⑧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弗得则死?????????????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我与???????????????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往送之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富贵不能淫???????????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得志,与民由之”中的“与”意思不相同,“为宫室之美”的“美”和“客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
B.甲文原文以“熊掌和鱼”设喻,乙文用“正位和广居”设喻,两文都用了举例论证法,有力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C.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接近。
D.乙文中“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1、 阅读下文,完成(1)—(5)题。(11分)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淫》
课内阅读
例题1、
【答案】 (1)B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
ACD.正确。
B.有误,句意: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行冠礼。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表顺承\表转折。
B.怎么\语气助词,不译。
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D.自己的\代词,他们。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CD.正确。
B.有误,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首先用类比论证得出“妾妇之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随练1、
【答案】 (1)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④违背。
(2)A
(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4)①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②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解析】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做大丈夫。”
例题1、
【答案】 (1)①弗:不;②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③之:去,往;④戒:谨慎;⑤淫:淫逸。
(2)①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②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D
(4)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解析】 (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弗:不。
②句意为: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③句意为:送她到门口。之:去,往。
④句意为: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⑤句意为: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淫:淫逸。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①中重点词语有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句意为: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之:的;句意为: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
(4)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A正确;B正确;C正确;D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不对;故选D。
1、
【答案】 (1)B
(2)A
(3)D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2)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翻译的准确。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解答时要结合两则短文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和作答。
译文:
【甲】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