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要点梳理
(一)文章概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继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孟子晚年回邹国与弟子著书立说,作《孟子》7篇,共269章。《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
(三)背景介绍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四)三行对译
舜?? 发???????? 于畎亩之 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起,被任用???? 从?? 田地? 的????????? 被举用,被选拔?? 筑泥墙的建筑工人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
管 夷 吾 举 于 士,??????????? 孙 叔 敖 举 于 海,百里奚举于? ????市。
狱官?????????????????????????????????????????????????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故? 天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也,必先???? 苦???? 其 ??????心志,
所以????? 下达,交付???? 责任?? 给???????????? 这样使……痛苦? 他的????? 意志、感情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肤,? 空乏????? 其?? 身,
使……劳累???????? 使……受饥饿????????? 躯体? 使……受贫困??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深受贫困之苦,
行?????? 拂????????? 乱?????? 其所??? 为,所以????????? 动心????????????? 忍性
?? 违背(意愿)? 使……颠倒错乱???? 做?? 用这些办法? 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在他做事时使他所作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
曾 益? 其所 ????不能。
同增,增加???? 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 困 于 心,????? 衡????????? 于虑
?????? 常?? 犯过失?????????????????????????? 在?????? 同横,梗塞,指不顺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绪堵塞,
而后 ??????作;?????????????? 征于色,??????????????? 发于声,
??? 奋起,指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入????? 则 ?无????? 法家??????????????? 拂士,
指国内? 如果????? 有法度的世臣?????同弼,辅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 亡。
指国外????????????????????????????????????????? 常常?灭亡????? ??????????????????
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 死于安乐也。
????????? 忧患使人生存????????????????????????????? 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五)内容梳理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安乐也):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文学赏析
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然而道理在此还没有说完,上面只谈到,在人与客观环境这一对矛盾中,客观环境对人的触动,反过来,针对人的主观世界对此又是怎样做出反应,孟子接着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七)知识总结
1.字音
(1)畎亩之中(quǎn )?????????????????(2)法家拂士( bì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ùe )?????(4)百里奚 (xī )
2.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受到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强)
(2)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误)
4.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因为)
(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5.重要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答: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答: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答: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答: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后能改
答:人常犯过失,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答: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答: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理解性默写
(1)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
(2)第一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受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其中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是: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角度)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角度)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7.填空题
(1)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多出身低微,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
(3)联系全文,在文中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8.问答题
(1)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2)本文使用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①引出后文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论断②充当事实论据具体有力的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六句构成排比,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使论证充分有力。
(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下面的画线句子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①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②而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
(4)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
答:①我认为顺境也可以出人才,因为顺境能够为成才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和优越的教育环境比如:近几年我国不断的进行“希望工程”,就是为了改善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使更多的孩子成才②其实成才的关键并不是环境,顺境和逆境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顺境中不安于享乐、,能够胸怀大志,不断进取野一定会有所作为 。
(5)请用简洁的语言列举两个中国古代和现代经历磨练终于成就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
答:古代:苏轼多次被贬,晚年流放,却仍写出了《赤壁怀古》这样脍炙人口的文章; 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现代:张海迪,全身2/3以上瘫痪,却意志坚定,写出了《轮椅上的梦》。
(6)请再举出一个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事例: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家。
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
(7)摘出本文的名句,谈谈体会。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只有经历磨难、挫折,在逆境中不断自强不息,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走向成功 。
(8)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哪些说法?
答: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材料(略)请结合本文谈一谈:多难为何可以兴邦?
①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受一些考验但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②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会是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特定的历史时刻突现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的走向兴旺繁荣。
(10)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坎坷,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
答:我们在挫折面前要乐观坚强面对,寻找希望,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要敢于挑战,应以“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
(11)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从居安思危、忧患意识角度谈即可)
(1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13)“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
①周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吕不韦、韩非子这些人,当然还有司马迁本人,他们面对逆境所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依旧是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
例题1、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百里奚举于市________
②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
③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④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
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
(2)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 文言句子默写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中用排比句列举的历史上六位多磨难的著名人物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阐述在思想上经受磨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行动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阐述了经历磨炼后产生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经受磨炼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
8.本文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才”这一道理,相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2、 重点字词句梳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①发: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____________________
(3)管夷吾举于士。
士: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①任: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苦: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劳: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饿: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空乏,原意为资财缺乏;活用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拂: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乱: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动:____________________
?忍: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通 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①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通 _______________,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征: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喻: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①入: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通 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死: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划分节奏:入则无法家拂士
⑦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3、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5-8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解释下列语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士: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_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论述是全面的。第②段中,孟子强调,人担“大任”要经历___①____;第③段中,孟子强调,人只有经过主观努力,才可能带来 “____②_____” “____③____” “____④____”的结果。(其中①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③④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下面链接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
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⑤。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妾: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例题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王何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入则无法家拂士;则食可得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乃使人请食于吴
C.国恒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不思后患
(3)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__________________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9.《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0~14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①,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②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③之乃晨炊褥食④。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⑤。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行:善行。 ② 寄食: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 ③患:嫌恶。④褥食:在被窝里吃。⑤蒲伏:通“匍伏”。
(1)1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两处停顿)(2分)
数 月 亭 长 妻 患 之 乃 晨 炊 褥 食
(2)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征于色;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B.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①信亦知其意;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①始为布衣时②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1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3分)
①而后喻 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竟绝去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于是信孰视之 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4.【乙】文中韩信由最初的“布衣”“寄食”,到日后成为著名的军事家,选文中的哪两件事让韩信受到触动?请简要概括。韩信的这种经历,用【甲】文的哪句话可以概括?(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小题。(10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意思。(2分)
(1)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选文画线句的论证思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将如何面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例题1、
【答案】 (1)9.①被选拔,被任用
②他,他的
③同“增”,增加
④了解,明白
⑤指在国外
(2)10.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②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3)11.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4)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 暂无解析
随练1、
【答案】
1.曾益其所不能
2.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3.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4.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此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上下句填空或者情景填空,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随练2、
【答案】
(1)①起,指被任用;②从
(2)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3)狱官
(4)①责任,使命;②介词,给;③这;④使……痛苦;⑤使……劳累;⑥使……饥饿;⑦使……经受贫困之苦。;⑧违背;⑨扰乱;⑩使……惊动;?使……坚韧;?“曾”通“增”,增加。;?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5)①犯错误;②“衡”通“横”;梗塞,不顺;③奋起,指有所作为;④表现;⑤明白;了解;⑥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6)①在国内;②在国外;③“拂”通“弼”,辅佐。;④使……生存发展;⑤使……衰亡;⑥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解析】 此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解释,记住字词 要系统的分类掌握。首先要把虚词 和实词分开再把每个词的各种含义和用法都纪录下来。另外 还要和例句一起记忆 加强理解!翻译文言文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较多,做这类题是应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2、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3、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
随练3、
【答案】 (1)5.①狱官 ②同“弼”,辅弼。
(2)6.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3)7.①磨难 ②然后能改(改) ③而后作(作) ④而后喻(喻)
(4)8.①答案示例:越国战胜吴国。 ②答案示例: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个国家常常会被灭亡。
【解析】 (1)5.此题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
(2)6.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
(3)7.此题考查对于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答出有关孟子的故事即可。
(4)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将这句话联系文章的故事,内外都要注重。
对比阅读
例题1、
【答案】
(1)5.①拂:违背 ②通“弼”,辅佐③患:忧虑,担心
(2)6.D
(3)7.①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②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却是吴国的祸患。
(4)8.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 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9.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3分)
【解析】
(1)5.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第①小题“拂”属于课内实词,没有难度;第②小题属于课内实词,通假字,要把本字和解释写全;第③小题虽为课外语段中的词语,但本着“课外问题,课内解决”的原则,可以联系 “患得患失”,“患”为“担心”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越来越增强课外文言实词的考查,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查越来越少,所以复习时应在熟练掌握课内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学会灵活运用。
(2)6.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先明确四个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A.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则食可得也,那么。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乃使人请食于吴,介词,向。C.国恒亡,灭亡;今亡亦死,逃跑。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祸患;不思后患,祸患,灾难。因此,D项两个句子的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文言虚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对于常见的虚词要结合典型例句了解其常见的用法。
(3)7.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第①小题是课内的句子,翻译时注意要补全省略的成分,还要注意“动心忍性”为使动用法,要译为“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第②小题来自课外,难度不高,但注意重点词语,如“今”译为“现在”“越”“吴”为国家名称。翻译句子时注意重点实词要翻译准确,省略成为及时补出。还要注意词类活用、语序调整等特殊的语言现象。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8.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能力。首先通读乙文全文,明确乙文的主要内容为“经历灾难并不是坏事,可能成为取胜的一个条件”,这与甲文的中心论点非常一致。此题的考查点是理解主题内容。只要认真通读全文,很容易做对。
(5)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首先理解“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一句话的含义,再联系“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可以看到这正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考生只要认真辨别,很容易做对。
【参考译文】:【乙】越国遇上大灾年,越王很害怕,召范蠡来商量。范蠡说:“您对此何必忧虑呢?如今的荒年,这是越国的福气,却是吴国的灾祸。吴国很富足,钱财有余,它的君主年少,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虚名,不思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卑谦的言辞去向吴国请求借粮,那么粮食就可以得到了。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对此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没有过三年,吴王夫差被擒。
随练1、
【答案】
(1)10.数 月 /亭 长 妻 患 之/ 乃 晨 炊 褥 食(各1分,共2分)
(2)11.C (3分)
(3)12.(1)了解、明白(2)离开(3)仔细(各1分,共3分)
(4)13.(1)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2)他们吃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可是他们没有为韩信准备食物。(各2分,共4分)
(5)14.寄食遭亭长妻嫌弃(1分);遭受屠中少年胯下之辱(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分,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可)
【解析】 此题考查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所以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使他受到穷困缺乏之苦,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们原本所没有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样以后才能奋起;(一个人)愤怒忧虑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那么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乙】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拓展
1、
【答案】
1.(1)使……劳累;(2)通“弼”,辅佐,辅弼。
2.(1)舜从田间(耕作)之中被任用。(2)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示例:文段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或:从个人到国家,由正面到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示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不能灰心丧气,要迎难而上。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把困难当做成功的垫脚石,经受住困难的考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劳”为使动用法,“拂”为通假字。
2.此题考查翻译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发”“ 然后”,其中的“发”是被动用法的词语,“然后”中的“然”译为“这样”。。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3.此题考查论证思路,:整体阅读第三段,其两个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个人的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个句子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观点“死于安乐”。因此从人才的造就就国家的治理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4.结合选文内容”是拟答的关键,从选文可知,作者告诉了我们如何面对困境,即困境中要奋起,有所作为。所以拟答时,应把文中的这些观点表达出来,结合这些观点谈出自己应对困难的方法。如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在困难中不断锻炼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