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一)文章概述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二)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其诗清新,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吴均既是历史学家,著《齐春秋》三十卷、注《后汉书》九十卷等;又是著名的文学家,有《吴均集》二十卷,惜皆已亡佚。
(三)背景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四)三行对译
风烟 俱 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烟雾 全,都 消散尽净 一样 顺,随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 独 绝。
从 到 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只 绝,绝妙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皆 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全,都 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急 湍 甚箭,猛浪 若 奔。
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胜过,超过 好像 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 竞 上,互相轩 邈;
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凭借 争着 向上 向高处伸展 向远处伸展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向,向上 冲击,拍打 (líng)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
好鸟 相鸣, 嘤嘤成 韵。 蝉则 千 转 不穷,
美丽的 互相鸣叫 鸟鸣声 和谐的声音 助词无实义 表示多 通“啭”鸟鸣声,指蝉鸣 穷尽
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
停止 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 至 使……平息,使动用法
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 上 蔽,
筹划、治理 政务 看 通“返”,返回 树木的枝干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遮蔽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
在昼 犹昏;疏条 交映,有时见 日。
白天 好像 稀疏的小枝 相互 看见 太阳,阳光
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五)内容梳理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分镜头逐一描绘。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水波不兴,江面如镜,幽静明澈,有的地段狭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骜不驯,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奇山”。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和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情绪。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慨。
此文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描写景物特色鲜明,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六)文章赏析
《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七)知识总结
1.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1)许: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一百许里。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戾:至,到达,“鸢飞戾天者”。今表罪过,乖张。
(3)经纶:筹画,治理,“经纶世务者”。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3.一词多义
(1)绝
①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2)上
向上,负势竞上;
上面,横柯上蔽。
(3)直
①一直,直视无碍;
②笔直,争高直指。
(3)百
①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
②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4.词语活用
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
④风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胸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
5.重点语句翻译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⑤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6.文意理解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概括赞叹富春江江景的句子(结构上的总起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写富春江江流清澈的句子及手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直接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描写。
(5)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6)作者从那些方面写“水之异”?
答:江流清澈;江流气势磅礴。
(7)写“异水”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8)写“奇山”的句子并且写出了那些特点?
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树),负势竞上(充满生机与活力),互相轩邈(山势高耸),争高直指(充满生机与活力),千百成峰(山势高耸)。
(9)写听觉感受的句子: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0)陶冶净化心灵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本文的中心:富阳到桐庐的自然风光。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13)本文结构:总分。
(14)对偶句: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④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答:①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②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③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
(16)赏析语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答: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1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也是本文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8)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答: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例题1、 花都区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1-3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选出划线词表示数量词“一百”的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百许里
B.百千人大呼
C.千百成峰
D.赏赐百千强
2.翻译与理解。
(1)用现代汉语翻译“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单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路转溪头忽见: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 阅读《与朱元思书》一文,完成1—4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自自富阳至桐庐 B.从从流飘荡
自非亭午夜分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C.绝猿则百叫无绝 D.日有时见日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日光下澈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词义。
①天山共色( )②一百许里( )③互相轩邈( )④窥谷忘反( )
3.简答(不得直接摘抄原文句子)
(1)说说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富春江水流之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三篇文章内容对对子。(任选一道作对)
①两岸连山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②石潭上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
随练1、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D.从流飘荡(随着)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练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6-9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猛浪若奔____________ ②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
③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 ④横柯上蔽________________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吴均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萌生避世退隐之意;杜甫饱览泰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誓言。两种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2-25题(10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⑦。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1)2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互相轩邈____________②窥谷忘反____________
③蝉吟鹤唳____________④岂徒语哉____________
(2)2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找出语句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5.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22.①向高远处伸展????②同“返”,返回??③叫????④难道 (各0.5分,共2分)
(2)23.①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马在奔跑。(2分)
②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2分)
(3)24.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0.5分)
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0.5分)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0.5分)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0.5分)
(4)25.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随练1、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2)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4)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
2.写列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 阅读《与朱元思书》,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9.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鸢飞戾天者:叫 窥谷忘反:“反”通“返”, 返回
B.互相轩邈:比长远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C.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D.猿则百叫无绝:绝妙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2)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
(4)22.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 《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___________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___________
③梅花为寒所勒勒:___________
④山岚设色之妙设: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11430025400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11430025400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11430025400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11430025400
①梅花为寒所勒
D.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例题1、
【答案】 1.、A(A的“百”是实指,指数目一百,B、C、D项的“百”是虚指,表“很多”之意)
2.(1)急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像奔马。(3分,急湍1分,甚1分,奔1分)(2)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分),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3.(1)①另一个树枝,②出现(2分,每句1分);(2)上片写诗人在夏夜看到明月高照,山林明亮,听到鹊声、蝉声、蛙声,闻到稻花芳香,景色清新,在这个时候还听到出来纳凉的人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身处其中,作者感到闲适、快乐。下片写作者夜行遇雨,要找地方避雨,忽然见到了曾经见过的茅店还在老地方,流露了作者的惊喜之情。(上下句内容的转述各1分,上片转述扣住清新,下片转述突出“忽见”;上、下片表达的心情各1分;叙述有条理1分)
【解析】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2、
【答案】 1.(2分)C
2.①同样②左右、多③往高处伸展(只写“高”扣0.5分)④同“返”返回
3.示例:(1)山水风光(山光水色)奇异,是天下独一无二的。(2)富春江激流飞腾,比射出去的箭还快;波浪汹涌,像骏马在奔腾。
4.(意思相近,结构相似即可)①示例:百里江水皆缥碧②示例:寒树间好鸟相鸣
【解析】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随练1、
【答案】 1.B
2.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4.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5.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解析】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随练2、
【答案】 (1)6. ①奔马 ②通啭,鸟叫声 ③至,到 ④树木的枝干
(2)7. ①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向各个方向走。
②治理世务的人,看到这样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8. 内容上概括了沿途所见山水景物特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结构上从山水两方面总起下文。
(4)9. 我赞成杜甫的人生态度。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我们祖国山水美丽者甚多,我们都去避世隐退,就把自己的社会责任丢了。为了祖国山水更美,为了保卫这样的山水,我们必须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例题1、
【答案】 (1)22.①向高远处伸展;②同“返”,返回;③叫;④难道。
(2)23.①湍急的流水好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凶猛的波浪好像马在奔跑。
②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
(3)24.甲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作用: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树之高,山之奇。
乙文: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4)25.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解析】
(1)22.此题考查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
(2)23.此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实原作,字字敲定,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补充省略的部分;调整语序;适当增减。
(3)24.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具体赏析题的答法及知识点,一般需要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答即可,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4)25.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作者情感\心理变化的把握。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通常是某人做了某事。情感把握题只要认真筛选信息即可,难度不大,基本从原文中可找到答案。特别注意作者抒情和议论类的句子。
【参考译文】[甲]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随练1、
【答案】 1.(1)“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借或依靠;(4)平息或停止
2.A
3.(1)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了。(评分:“襄”“沿溯”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评分:“经纶”“反”各1分,大意1分,其他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4.(1)湍急、清澈;(2)凄凉或悲哀或凄清。(每空一分,意思对即得分)
【解析】
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1、
【答案】 (1)19.C
(2)20.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抓住“湍”“甚”“奔”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即可。)
(3)21.D
(4)22.(1)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
(2)用自己的话概括。如 :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
(从上述任一方面作答即可,其他合理的说法也可。有具体内容给1分,针对内容简析给2分。只有内容或简析以及内容、简析不对应不给分;简析不简洁、不明确给1分。)
【解析】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2、
【答案】 1.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C
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解析】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西湖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最美时候,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岚缭绕的傍晚。
今年春雪很盛,梅花被寒雪抑制住,后来才和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这还是难得一见的奇观。吾友陶望龄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宋代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东西,应该要赶紧去欣赏欣赏啊!」我当时被桃花迷恋住了,竟然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草如烟、红花似雾,弥漫有二十多里呢!歌吹的声音恍若微风阵阵吹来,仕女的粉汗有似纷纷的细雨飘落,穿罗衫、著纨裤,游客之多,还多过堤畔的小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其实翠绿染著湖光的美,岚色添加山岭的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的时候才最浓丽!
有月的夜景,其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心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僧人和识趣的游客享用,哪能够和凡夫俗子去说呢!
以上题目都是对常考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以及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细节理解的把握题目。常用方法为留、删、调、补、换。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同时,需要熟知课内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