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
《答谢中书书》
文章概述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创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四)三行对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共同谈赏的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两岸石壁, 五色 交辉。
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相辉映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
四季 都 消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 沉鳞 竞跃。
此起彼伏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 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确实 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人间。 康乐公,谢灵运。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未复有 能与其 奇者。(夕日 一作:阳)
又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山水之奇异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五)内容梳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文章赏析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七)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
(1)时(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2)备(四时俱备)
古义:具备;
今义:准备、具备。
(3)歇(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4)晓(晓雾将歇)
古义:清晨;
今义:知道。
(5)颓(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6)谈(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2.一词多义
①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②书
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3.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4.文意理解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象,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答: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二、拓展延伸
1.谢中书
谢中书即谢徵,谢徵(公元500~536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南北朝梁人。幼聪慧,父异之曰:“此子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既长,美丽风采,好学善文。初为安西安成王法曹,迁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后迁乎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高祖饯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谢徽二刻便就,其辞甚美,帝再览,赞赏不已。
2.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市嵊州市三界镇)。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终于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四十九。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例题1、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四时具备 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 ___________
③夕日欲颓 ___________
④与其奇者 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________________两种视角,写________________,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________________流露于笔端。
(4)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列举他有什么深意?
例题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2题。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百许里 许:左右,大约
B.好鸟相鸣 好:爱好
C.四时俱备 俱:都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未: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写到了“猿叫(鸣)”,渲染的气氛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朱元思书》中“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了山水之美,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呢?请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2、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1.下面划线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4)14.第 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比“________”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_______________”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2分)
随练1、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①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①欲界之仙都,自②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歇:消。②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③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停顿(只标一处)。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
②乘奔御风
③四时俱备
④自康乐以来
①略无阙处
②乘奔御风
③四时俱备
④自康乐以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5)《三峡》和《答谢中书书》两文在写景状物上,都致力于描绘山、水。试比较【甲】【乙】两文中描绘的山、水特点有何异同?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5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9.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4分)
①答谢中书书(???????????)???
②晓雾将歇(??????????????)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4)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与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间。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①倘能从我游乎?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例题1、
【答案】 (1)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翠绿的树木、竹子,四季常存.
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①仰观 俯察 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 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4)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了作者的自得之情.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文言文阅读综合;文言实词;文言翻译.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四季常存.四时:四季.
②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休息,这里指散尽.
③夕阳快要落山.颓:坠落.
④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参与,这里指欣赏.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交辉,指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都.句子翻译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翠绿的树木、竹子,四季常存.
②颓:坠落;鳞:指代鱼.句子翻译为: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①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概括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是仰观,一是俯察,写出了山之高、水之净.
②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的愿望,写出了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了作者的自得之情.
例题1、
【答案】 (1)B
(2)B
(3)①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巨浪像奔驰的骏马。②清早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猴和此起彼伏的叫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4)相同,都渲染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门气氛。不同,《与朱元思书》中写猿猴是以声衬静,意在渲染山间幽静的气氛;《答谢中书书》写猿啼是为了表现清晨山川的生机和活力,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
(5)感情:鄙弃功名(淡泊人生,意欲归隐);志趣: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
【解析】 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注意对课内字词的积累。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注意对课内字词的积累。第(1)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平时在学习时,注意对词语的积累,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以及古今异义现象等。第(2)题考查词语用法的理解,注意词语的意思的异同。第(3)题考查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方法为留、删、调、补、换。第(4)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并结合现实,谈谈对当今的借鉴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例题2、
【答案】
(1)11.D
(2)1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3)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
(4)14.义 生 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
【解析】
(1)11.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
(2)1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是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3)13.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仔细阅读找出相应的语句即可。
(4)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义与生之间的关系,注意关键句的把握。
随练1、
【答案】 (1)至于/夏水襄陵
(2)①同“缺”,空缺 ②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③都 ④从
(3)①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4)【甲】文写猿鸣的目的是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写猿鸣的目的是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5)山,共同点:突出了山之高的特点;不同点:《三峡》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水,共同点:都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不同点:《三峡》还突出了水势大、水流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通“缺”,空缺.
②句意: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
③句意:四季常存.俱:都
④句意: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自:从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良:实在
句意: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重点词有:之:的
句意: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4)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描写角度及作用,描写角度有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描写),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加以判断.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至于/夏水襄陵
(2)①同“缺”,空缺 ②这里指奔驰的快马 ③都 ④从
(3)①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②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4)【甲】文写猿鸣的目的是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乙】文写猿鸣的目的是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5)山,共同点:突出了山之高的特点;不同点:《三峡》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水,共同点:都突出了水清澈的特点;不同点:《三峡》还突出了水势大、水流急.
1、
【答案】
(1)①书信;②消散;③人间;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4分)
(3)C。(3分)
(4)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的是热爱自然,娱情山水,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4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回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书信;②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人间;④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语句通顺。①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交辉,指交相辉映.句子翻译为: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颓:坠落;鳞:指代鱼。句子翻译为: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选择。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不是让人感到繁多杂乱,是为了表现出清晨的热闹与生机。故该项分析不正确。
(4)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言文思想感情的能力,难度较大,一般要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及文章内容作答,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分析。抓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这些句子,即可看出:作者盛赞自然之美,表达是热爱自然,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
2、
【答案】 1.C
2.D
3.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解析】 [乙]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