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2章第2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类型等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多样性作铺垫。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阐明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演替的关系,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学难点
1、群落演替的过程
四、教学策略
环节一:展示喀啦喀托火山爆发的图片,通过课本38页问题探讨导入新课,引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环节二:群落演替的类型:实例1裸岩上的演替,以小剧本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概括群落演替的实质。实例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然后通过比较两种演替实例的不同,归纳总结两种不同类型的演替。
环节三:通过课本42页的资料1
和资料2的分析和讨论,归纳概括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环节四:通过了解我国现存的环境问题、采取措施、主要目的,使同学们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案制作、新闻收集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图片,提出问题1.生物是如何一步一步定居在新土地上的?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的群落吗?
1.了解群落演替的大致过程2.学生回答:归纳概括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利用图片展示,视觉的刺激可激发学生兴趣。
群落演替的类型
环节一:实例1:教师展示问题,并指导学生思考讨论。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
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取代地衣?3.苔藓阶段为什么依次被草本植物、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取代4.从裸岩到森林,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是怎么变化的?5.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这说明群落的演替是什么的代替?环节二:实例2
展示问题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依次经过的阶段?群落的演替的顶极群落都能发展为森林群落吗?为什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没有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环节三
群落演替的类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群落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辨析
习题练习和高考链接3.表格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学生以小剧场的形式展示裸岩上演替的过程,突破难点。2.小组合作完成思考讨论中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并小组合作完成思考问题2和34.学会辨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5.完成练习题和高考题6.完成表格
以更直观的形式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环节一: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环节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实例1和实例2(1).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2).上述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3).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2.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思考并回答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2.小组讨论完成P42
讨论问题1
2
33.归纳概括人类活动的影响4.深刻认识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归纳概括的能力。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提出问题我国目前存在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3.目的是
1.学生阅读课本43页回答问题1.2.32.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并切身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小结巩固及当堂检
利用概念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典例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回顾知识本节主要内容,完成当堂检测的题目。
利用概念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同时完成当堂检测加深知识理解。
七、板书设计
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概念
初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
起点不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次生演替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进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预习,预习的好,能为课堂教学节省很多时间,多媒体展示才能充分,才能从死记硬背中走出来,图文并茂,形象思维,把枯燥的知识点变为乐趣。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理论联系为实际。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裸岩上的演替采用小剧场的形式,使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兴趣,突破本堂课的难点;本节课以问题串的形式将各部分内容联系为一个整体,整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真正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不足之处为,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由于课堂PPT照片不能展示,知识描述,不够直观形象。(共37张PPT)
喀拉喀托
火山
时间:
1883
年
8
月
7
日
地点:
印度尼西亚
事件:
喀拉喀托火山
大爆发
一、群落的演替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
时间
植物
动物
几年后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几种禾本科小草
蜘蛛
草本植物和灌木
202种动物
灌木占优势
621种动物
乔木占优势
880种动物
一、群落的演替
时间
植物
动物
几年后
1909年
1919年
1934年
几种禾本科小草
草本植物和灌木
灌木占优势
乔木占优势
蜘蛛
202种动物
621种动物
880种动物
概念:
随着
的推移,一个
被另一个
代替的过程。
时间
群落
群落
〖本节聚焦
〗
1.群落演替有哪些类型?
2.演替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怎样看待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实例:实例1
光裸的岩石上进行的演替
①裸岩阶段
③苔藓
④草本
⑤灌木
⑥乔本
?地衣
〖合作探究
〗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取代地衣?
3.苔藓阶段为什么依次被草本植物、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取代
5.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这说明群落的演替是什么的代替?
4.从裸岩到森林,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是怎么变化的?顶极群落是?
〖地衣阶段
〗
粉芽
1.优势种群:
地衣
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
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
风化形成土壤
〖苔藓阶段
〗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为什么苔藓能取代地衣?
苔藓阶段还有地衣吗?
土壤颗粒和有机物增多,为苔藓生长提供条件
由于植株高于地衣,
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处于优势地位。
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实例:实例1
光裸的岩石上进行的演替
①裸岩阶段
③苔藓
④草本
⑤灌木
⑥乔本
?地衣
3.苔藓阶段为什么依次被草本植物、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取代
①适宜的土壤条件
②更为高大,在竞争阳光上占据优势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实例:实例1
光裸的岩石上进行的演替
①裸岩阶段
③苔藓
④草本
⑤灌木
⑥乔本
?地衣
4.从裸岩到森林,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是怎么变化的?顶极群落是?
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
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森林群落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实例:实例1
光裸的岩石上进行的演替
①裸岩阶段
③苔藓
④草本
⑤灌木
⑥乔本
?地衣
5.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吗?这说明群落的演替是什么的演替?
能
优势种的代替
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及优势种的变化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实例:实例2
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将如何进行?
〖思考与讨论
〗
2.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都能发展为森林群落吗?
3.为什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没有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1.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依次经过的阶段?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一)实例:实例2
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丛
乔木
〖思考与讨论
〗
2.群落演替的顶极群落都能发展为森林群落吗?
否
顶极群落的形成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
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和温度
3.为什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没有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①弃耕农田,起始条件是弃耕的土壤,其有机物含量、通气性、保水能力等基本条件仍然存在,甚至还保留了某些草本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②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可能同时存在,但是草本植物对光照的竞争占据优势,成为优势种群
(二)类型
根据演替的
起点不同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分门别类
A.沙丘上的演替
B.火山岩上的演替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冰川泥上的演替
E.过量砍伐森林发生的演替
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高考链接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与光裸岩石上的演替相比哪个时间短,说明原因。
次生
土壤
高考链接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2)与光裸岩石上的演替相比哪个时间短,说明原因。
常绿阔叶林。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中群落演替起始时具备该条件,而裸岩上的演替不具备该条件。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时间
速度
共同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的地方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缓慢
较快
两种演替的趋势: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三)、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间相互关系的变化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因素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淘汰。群落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
实例
:
阅读
资料1和资料2,完成思考讨论
2.人类活动使生物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
3.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演替的速度有什么影响?
1.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加快了此种演替的速度
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
趋向于丰富度增加,结构更复杂的方向进行。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荒漠化
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
拓展延伸:生物入侵
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
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原分布于美国等国。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之后蔓延全国。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美国白蛾的危害一点不亚于森林火灾。
水葫芦(凤眼莲)
水葫芦(凤眼莲)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2)摧毁生态系统
(3)危害生物多样性
(4)影响遗传多样性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正反两个方面的
导致生物群落的衰退
人类活动可以促进生物群落的
正向“进展性”演替
①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②环境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等
③引入外来物种或外来物种入侵
①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②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的:
措施: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
政府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退牧还草,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五、课堂小结
【典例分析1】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B.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C.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达标检测
B
例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演替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取代的过程
B.从裸岩阶段发展成森林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