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咬文嚼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饮食文化。
有古为今用、________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________。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________”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________。早在1
000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
B.革故鼎新 情不自已 点石成金 亘古不变
C.历久弥新 情不自已 画龙点睛 亘古不变
D.革故鼎新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
解析: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显价值。革故鼎新: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情不自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强调完全为某种感情所支配。点石成金:旧谓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今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恒久不变:永久不变。亘古不变:自古以来不曾改变。引申为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魅力愈发彰显。
B.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的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C.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D.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
解析:A、D两项,语序不当,“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移至“抹茶”之后。B项,“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的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结构混乱。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B.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C.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D.材质不同的茶器,品鉴的类型也不同
解析:根据后文举例阐释确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故事的来源与路径多种多样,从民间故事中寻找资源是一种有效方式。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是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但对这样的中国故事,过去大多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改编、重述、传播与推广,使之大众化,回到今天的读者中间。如果对民间文学中的“好故事”加以改编,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滋养童心、影响童年、引领成长,就更有价值了。
民间童话、神话传说是人类的童年叙事,也是文学艺术的原始叙事。美国叙事学家伯格就说过,作为原始叙事的童话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可以引发出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化样式。他曾以一篇欧洲的民间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为例,来分析其中的叙事元素,认为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的通俗文学样式的萌芽:怪动物(恐怖小说的元素)、出发去寻找被绑架的公主(侦探小说的叙事元素)、类似于火箭飞船的魔毯(科幻元素)、与怪物搏斗(动作冒险小说的元素)、与公主结婚(浪漫故事元素)。伯格的这种童话叙事学分析说明,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童年叙事对后来的叙事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和侦探小说等很多通俗文学样式,都是有民间故事这个根的。
除此之外,要充分认识民间故事改编的价值和意义。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经历了一个民间故事的改编期。它们直接影响了家庭和孩子的成长,也奠定了欧洲人的童年阅读,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读物出版及语文教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甚至直接推动了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
不过,民间故事的改编并不容易。改编和重述,不是抄写与重复,而是再创造,用新的语言和思维,用现代观念来再现民间故事的魅力,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重新传播与发扬。同时,改编要考虑最大的读者群。过去,也有一些对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话的改编和重述,但都是按照成年人的理解与接受来改编的,而很少按照《格林童话》的方式来改编。格林兄弟在改编和重述中将之定位为“儿童与家庭故事”,这是《格林童话》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民间故事要真正改编成广受欢迎的“中国好故事”,要尽量符合儿童的接受需求,使之儿童文学化,这样才能进入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通途。
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需要抓住精神要素,把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元素保留下来。说白了,改编中国民间故事,就是要留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美德等核心元素。同时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形式,比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改编《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将民间童话改编成了童话诗,使之成为经典并广为流传。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受到了少儿读者的喜爱。这一点,与过去的连环画受到儿童读者喜爱是同样道理。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民间故事的价值亟待重估。民间故事可以和创意写作、儿童教育学科有机融合,把民间故事的整理和研究,与创造性改编、重述及儿童教育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纯正的中国故事,滋养中国孩子的美好童年。
(摘编自谭旭东《以新语言和新思维唤醒民间故事》)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们对许多民间故事大都还只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乏有效的改编和重述。
B.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
C.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与欧洲经历过民间故事改编期密不可分。
D.目前一些出版社在形式上做出了改变,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值得肯定。
解析:伯格只是以一篇欧洲的民间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为例分析了其中所包含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的元素,而不是“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借用美国叙事学家伯格的分析充分阐述了必须认识到民间故事价值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分析引出对民间故事如何改编的论述。
C.文章第五段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重述的方法。
D.文章对比分析了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引导人们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解析:文章并没有对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我国过去缺乏大众化的民间故事是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重述没有考虑到读者群。
B.再好的民间故事如果不能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要做好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就必须抓住其中所蕴含的值得人们传承的精神要素。
D.民间故事如果能够用新的语言和思维来改编,就可以进入到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中。
解析:A项,“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重述没有考虑到读者群”分析错误,以偏概全,文中还有其他元素影响大众化,如新的语言和思维、现代观念等。B项,由原文“如果对民间文学中的‘好故事’加以改编,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滋养童心、影响童年、引领成长,就更有价值了”可知这一说法错误。D项,由原文“要尽量符合儿童的接受需求,使之儿童文学化,这样才能进入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通途”这一信息可知这一说法错误。
7.下面是某小区一则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早已捐资为所有居民购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你府上如果有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患者,务必带他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垂询,无偿享受相应的服务!
答:①“捐资”改为“出资”;②“府上”改为“家里”;③“务必”改为“请”;④“垂询”改为“咨询”;⑤“无偿”改为“免费”。
8.下面是某市公共自行车办卡租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市民首先需要出示并登记有效证件,符合条件后,交纳押金,然后领取租车卡。最后凭借租车卡在锁柱上自行取车,进行租用。租用结束后,可以去租车服务网点还车,还可以办理退卡、收回押金。
PAGE
5第9课
说“木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你说你很迷茫,找不到办法,不敢________,只能坐以待毙,甘心平庸。我说,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哪里有那么多的迷茫?你其实该自问一句:( )不能站在一个高点,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如果你懒得去做事,那不是你不忙,而是你压根就不想忙。明明是“懒得做”,嘴上却说“不喜欢”,不过就是你的借口。所有的迷茫,都是因为懒——懒得努力,懒得上进,所以,考试不行,工作不好,各种差劲和不如意,却还在推诿,找个别的理由,然后________,多可悲!
别人发奋图强,你在偷懒。你假装所有人都跟你一样迷茫,然后就________地偷懒,而且认为别人的努力是________,甚至天真地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却不知道,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有人说: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的确,但是下一句呢?不努力一定没有结果。一切都是因果,你不努力,大概率事件就是,你最后得到的是最差的结果。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A.轻举妄动 得过且过 心安理得 自讨苦吃
B.轻举妄动 虚应故事 理所当然 作茧自缚
C.草率行事 虚应故事 理所当然 自讨苦吃
D.草率行事 得过且过 心安理得 作茧自缚
解析:第一空:轻举妄动,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草率行事,形容办事不认真。第二空:得过且过,意思是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没有长远打算,也指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虚应故事,是指照例应付,敷衍了事。第三空:心安理得,自以为道理上过得去,心里很坦然;理所当然,意思是道理当然是这样的,合乎情理的,不容怀疑。第四空:自讨苦吃,自己找苦吃;作茧自缚,原意是蚕吐丝作茧,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我为什么总是这么迷茫,迷茫的原因是什么?
B.我真的努力了吗?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
C.自己是不是太懒了?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
D.万丈高楼不都是平地而起吗?我们的初衷是靠努力去征服,
解析:前半句“我真的努力了吗?”承接上文的“别找借口,无非是懒罢了”,后半句“不要说什么选择比努力重要”与下文的“哪里有什么好方向给你选择?”衔接,所以B正确。A项,探讨迷茫原因,文意并不是对为什么迷茫有疑问而让人回答的,此选项错。C项,“我是不是太懒了”一句恰当,但“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正理”一句,与下文“选择”跳脱,不能衔接。D项,“万丈高楼平地起”是说从头做起,与文意偏离较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其实在努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B.其实在努力前进的路上,许多人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C.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只能获得短暂的安逸,以后却要千百倍地偿还。
D.其实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
解析:原文后半句搭配不当。主干为“……安逸……要偿还”。B项,后半句成分残缺。“而偷懒的人的短暂的安逸之后”是状语,后句“却不得不千百倍地偿还”无主语。C项,“在努力的路上的人,有时候也是非常开心的”一句,暗含“大部分时候是痛苦的”,与前后文语意矛盾。D项,兼有B项和C项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0世纪前40年的欧洲,正处在物质文明飞速膨胀而人的精神急剧失落的时代。1936年,曾任英国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馆馆长的劳伦斯·比尼恩出版了他的专题演讲集《亚洲艺术中的人的精神》,直接将“人的精神”作为关键词来进行亚洲艺术的分析评价。比尼恩在该书“导论”中明言:“当前,我们在西方正处于自知失败的感受中,并为之怏怏不快。”他认为在西方,“生活的整体”和“生命的艺术”正在失去。在这种背景下,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是作者的内在动机。
比尼恩是带着强烈的“亚洲艺术”的整体意识而对亚洲各民族艺术加以关照的。在比尼恩看来,亚洲(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总体上形成了一望而知的区别,这是由亚洲人的“精神”所决定的,这种精神就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他指出亚洲艺术中,“自由而无所顾忌地流溢到整个宇宙中去的乃是整个精神”,正因为如此,亚洲艺术更具有精神的价值。
但是,亚洲人既有共通的亚洲精神,也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比尼恩强调,亚洲国家之间甚至看上去没有任何共通性,像波斯与日本、印度与中国等其他国家,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他在一幅描绘夜景的波斯绘画中看到画面很明亮,没有阴影,如果不是画着天上的月亮,我们会认为这是白天,而“这种拒绝描绘黑暗,如同拒绝表现投影那样,乃是全部波斯绘画的特色”。比尼恩没有指出这是否是崇拜光明之神、厌恶黑暗之神的拜火教观念的表现,但毕竟敏锐地指出了波斯绘画的这个特色。在谈到中国绘画的时候,比尼恩指出:“中国的艺术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这是其他国度的艺术所不知道的。它运用着空白空间所具有的效能。”他更进一步对波斯以花园为题材的绘画与中国同类绘画作了艺术上的比较分析,指出:“波斯人有着对于花园的浓厚情致。但他们所喜爱的花园是形式化的,充满着竖直的线条和对称性,这与中国的趣味迥异。中国人不是以对称求均衡,而是以不对称求均衡。波斯人的构图则更加形式化,它的结构因素更为稳固、更有静态的性质。中国绘画充满着运动,充满着流动的清风或飘浮的雾霭。波斯的绘画则是静止的、光亮的、生动的、晴朗的。中国人喜爱冷静、浅淡的色调;波斯人则把我们引到一个处处都有宝石般的明亮色彩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由于亚洲各国之间在宗教文化上的密切交流,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比尼恩通过具体作品的欣赏分析,特别指出了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而这种相通性不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而是“人的精神”上的。例如,在印度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山水画中,他看到了亚洲没有欧洲那样的纯粹的风景画,因为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他注意到,“把现象世界看作虚幻的,这种习惯太强固了”。而这正是印度教、佛教及中国老庄哲学的世界观,也是亚洲艺术的深层蕴涵。
(选自王向远《西方人对东方艺术“理念”
与“精神”的美学价值判断》,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比尼恩试图从亚洲艺术中重新发现“人的精神”,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无法从膨胀的物质文明发展中寻找到人的精神。
B.亚洲人的精神是对“现实性的物质世界”的超越,这种精神明显地表现在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上,从而使亚洲艺术与西方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
C.与中国绘画不同的一点是,波斯艺术不懂得含蓄和空寂的妙处,它的绘画是静止的、光亮的、运动的、晴朗的。
D.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与亚洲精神是并存的,特别是佛教的传播在亚洲造成的艺术上的相通性,这种相通性不只是素材手法等表面上的,更是“人的精神”上的。
解析:A项,原文中是说欧洲人的精神急剧失落,而不是无法找到。C项,“运动”错误,中国画的特点是“运动”的,波斯画的特点是“生动”的。D项,“不只是”“更是”的递进关系表述错误,原文是“不是”“而是”。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以欧洲文明的衰落为背景,阐述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艺术,从亚洲艺术的整体性和民族性入手,两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
B.比尼恩对亚洲艺术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对亚洲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论证严密充分。
C.文章在论证亚洲各个民族的特点时,以绘画为例逐层深入地剖析了波斯与中国绘画风格的不同。
D.文章谈到宗教传播在亚洲艺术中的重要作用时,以亚洲艺术为核心,揭示了亚洲绘画艺术的深层文化根源。
解析:没有比喻论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对波斯与中国的同类题材的绘画的比较,表现了比尼恩出色的艺术比较鉴赏力,特别是对同中之异的敏锐观察。
B.亚洲艺术被西方人重新了解、审视、发现,从而对西方文化进行反思以找到解救之路,其根本原因是亚洲艺术中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特质。
C.我国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意象,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书法作品中的密中有疏,都是艺术当中的留白。
D.“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描绘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这与欧洲纯粹的风景画不同,后者暗示了20世纪初期欧洲社会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割裂关系。
解析:“人总是在风景里,风景是人心目中的风景”,根据上下文可知,这句话强调的是精神对人的重要性,精神影响着人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而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欧洲风景画自然也并不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割裂。
7.下面是某校校庆公告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述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作为某县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坚持实验性、示范性,在徽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广育英才。学校拟定于2018年10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举办90周年校庆活动。
为办好此次校庆活动,我校特面向各届校友,征集在校期间惠存的校徽、校服、奖章、笔记和具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并借此向您们发出诚挚邀请。欢迎拨冗光临此次盛会,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特此公告,敬请传达。
答:①“示范性”后加“的办学特色”;②“惠存”改为“珍藏”;③“和”改为“等”;④“您们”改为“你们”;⑤“敬请传达”改为“敬请周知”或“敬请转告”。
8.下面是某小区旧衣服收集处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收集来的旧衣服,符合捐赠条件的,通过消毒后用作捐赠慈善;如果是白色棉织物,将通过纤维化处理做棉纱;若是有机织物,将做纤维化处理做无纺布;若是涤纶织物,将做化学处理分解做涤纶原料。
PAGE
5第10课
谈中国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自世纪之交以来的近二十年间,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引起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而《朗读者》坚定不移进行本土原创,打造出了中国电视的独特品牌,走出了中国电视节目本土化自主创新的成功道路。
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不呈现为一种线性状态——从开始径直走向结束,而是呈现为一种循环状态——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有新的内容与形式加入,________。但是很多电视人却习惯用一种机械进化论的思维去面对创新,经常会有电视人慨叹每隔三五年就是一代,一些年长的电视人甚至宣称自己已经不会做电视了,理由是他们熟悉的某种电视节目模式已经做到头了,而他们也已经是“________”了。近年来,( ),特别是在新兴媒体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很多关于“电视将死”的呼声________。在这样令人困惑的氛围中,《朗读者》不信邪、不懈怠,坚持进行新探索,将已有的多种元素进行新的配置,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全新模式,有力地回击了那些宣称电视节目终结、电视将死的声音,让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困境中看到了________的前景。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使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B.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将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C.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导致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D.由于中国电视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模板的热潮,造成中国电视自主原创节目被挤压至角落,中国电视行业创新自主能力明显下降。
解析:A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C项,滥用介词;D项,滥用介词,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革故鼎新 束手无策 甚嚣尘上 峰回路转
B.推陈出新 束手无策 满城风雨 柳暗花明
C.革故鼎新 走投无路 满城风雨 峰回路转
D.推陈出新 走投无路 甚嚣尘上 柳暗花明
解析: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传)。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束手无策:形容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形容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转机,看到希望。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复杂生存环境出现,电视行业陷入困境
B.面临复杂生存环境,电视行业举步维艰
C.电视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生存环境
D.复杂生存环境出现使电视行业停滞不前
解析:根据文意可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C.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解析: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C.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解析:C项,二、三两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解析: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说法绝对。
7.下面是某市文明办发出的倡议书,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尊敬的市民:
大家好!广大学子备战已久的高考快要来了。在此向大家发出倡议:6月7日和8日高考期间,奉献爱心,让路高考。请您务必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等绿色方式出门,让出一条高考绿色通道,为学子们的高考尽绵薄之力。
十二年寒窗,一朝金榜,在他们放飞梦想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当鼎力相助,以行动助力高考!
答:①“快要来了”改为“即将到来”;②“务必”改为“尽量”;③“出门”改为“出行”;④“绵薄之力”改为“一份力量”;⑤“鼎力相助”改为“全力帮助”。
8.下面是某网上书店购书流程图,请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答:示例一:游客需先注册成为会员。会员登录后,可以购买图书,购买图书时既可添加图书到购物车结账、生成订单,也可一键购买结账、生成订单。除了购书以外,会员登录后还可修改信息,查看购物车和查询订单。
示例二:游客需先注册成为会员。会员登录后,可修改个人信息,可购买图书,也可查看购物车和查询订单。购买图书时可添加图书到购物车结账、生成订单,也可一键购买结账、生成订单。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