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4.2.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4.2.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3 17: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济南版《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但依然容易将两类动物混淆,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大多数学生接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故事,知道青蛙是由蝌蚪发育而成的,但不能科学描述它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青蛙发育过程的视频、图片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发育视频,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重点、难点)
②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难点)
③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发育视频,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难点: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多次讨论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在教学中,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回答,引起他们思维的碰撞。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设计,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有关两栖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各类两栖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
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我们重温一下儿时的故事。故事看完了,老师有一个问题: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
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你想了解青蛙的一生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吧。
板书课题: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外形相差太远。蝌蚪像鱼、有尾,青蛙有四条腿。
2、青蛙眼睛鼓鼓的、皮肤绿色、肚皮雪白,蝌蚪不是。
3、蝌蚪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青蛙既能在水里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它主要有肺呼吸,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
4、食物不同。蝌蚪吃水中的生物,青蛙吃害虫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课学习,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标
导学
【过渡】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默读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带着任务进行学习。
自主
学习
达标
展示
【过渡】请同学们先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多媒体播放青蛙与生殖有关的视频)。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视频,阅读教材57页内容,结合教材思考:
1.青蛙的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
2.雌、雄蛙中由哪一方发出抱对信号?
3.雌、雄蛙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在何处进行受精?
4.为什么蛙鸣?为什么抱对?为什么每个受精卵上面的颜色要深一些?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讲解。
教师点拨: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青蛙是雌雄异体、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然后自行完成思考中有关内容。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或点评。
答案:1、春末夏初;2、雄蛙;3、水中;4、吸引雌蛙;提高受精率;这样可吸收较多的热量,促进受精卵的发育。
让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从直观上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然后自阅教材并完成思考题,目的是利用教师设计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同时在自学中找出自己的疑惑点,以便老师下一步更好地有目的地进行组织教学。
点拨
建构
总结:教师板书
一、两栖动物的生殖:雌雄异体、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引导
探究
呈现
问题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过渡】出示受精卵图,
受精卵形成后开始进入发育阶段,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
青蛙的发育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青蛙发育过程。还是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吧。(播放青蛙与发育有关的视频)
【自主学习】要求:结合教材58页图4.2-16,根据课本P58思考:
1、青蛙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
2、在青蛙发育的过程中,幼体和成体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
3、你能比较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吗?(展示表格)
列表比较蝌蚪与成蛙的不同之处
比较蝌蚪成蛙生活环境四肢尾运动器官呼吸器官
学生观看视频。
观看青蛙的发育过程,思考回答:
1、并描述青蛙发育经历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3、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填写表格答案,发挥合作精神,统一好答案。
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尝试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组织
交流
点拨
建构
1、对照比较表格,说说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发生了哪些改变?
2、蝌蚪和青蛙分别有哪些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呢?
3、你能用语言具体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吗?这种发育过程属于什么发育?
过渡: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像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
4、常见的两栖动物:蟾蜍、大鲵、蝾螈。
5、同学们,想一下,鸭子、鹅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他们是两栖动物吗?
强调:并不是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
1、学生A:蝌蚪的尾消失了,出现了四肢。学生B:呼吸器官由外鳃到内鳃变成了肺。
2、学生A:蝌蚪用鳃呼吸,用尾游泳,适合生活在水中。学生B:青蛙后肢趾间有蹼,适于水中游泳。
学生C:青蛙有四肢,用肺呼吸,是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3、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学生归纳总结
不是
对青蛙发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梳理,进而总结青蛙的发育过程和发育特点。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某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总是有一些混淆,经常误认为鳄鱼、龟等也是两栖动物,所以有必要在这里阐明,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概念。
知识
整合
迁移
应用
资料
分析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小青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老师板书
发育过程:受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拓展延伸: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
1、青蛙的皮肤湿润而裸露,这对它有什么意义呢?
点拨:青蛙的呼吸器官是肺,但肺不发达,需要皮肤能辅助呼吸。
到了冬天,我们很少看到青蛙,青蛙哪里去了?为什么?
3、青蛙的生殖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吗?
点拨:这些是青蛙分布范围小,种类少又较低等的原因。青蛙被称为“田园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可现在全世界青蛙的数量都在减少。为什么呢?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合板书总结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答案,发挥合作精神,统一好答案。
1、皮肤能辅助呼吸。
2、青蛙冬眠,因为体温不恒定。
3、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
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关注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
清晰的认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关注青蛙保护青蛙的情感,并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分析资料和评价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盘点
收获
老师点拨
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达标检测及课下作业
课堂达标检测题:
课下作业:
A类:完成生物练习册。
B类:课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写一份“保护两栖动物,从我做起”倡议书。
2、争做环保小卫士,进行“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错。
所有同学要完成生物练习册。
课后实践与调查:可以任选其中一个。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
生殖过程:求偶
→抱对→产卵
生殖特点:雌雄异体、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二、两栖动物的发育
发育过程:受精卵→
蝌蚪

幼蛙

成蛙
发育特点:变态发育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