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三峡》知识点详解及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三峡》知识点详解及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4 15: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文言文之《三峡》
一、要点梳理
(一)文章概述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由于文章比较经典,历年来《三峡》入选多个版本的教材,如今在部编版语文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三)背景介绍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因此写就《水经注》。
(四)三行对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 阙处。重岩叠嶂,
在完全没有。同“缺”,空缺。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遮蔽遮挡连词,如果正午日光指太阳
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 溯阻 绝。
到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阻断断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有时候 宣布,传播 即“朝于白帝发”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
虽 乘 奔 御 风, 不以疾也。
即使 名词,指奔驰的骏马 不如
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之时,则素 湍 绿 潭, 回清 倒影。
时节 白色 急流的水 碧绿 深水 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 ,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绝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 冲荡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清 荣峻 茂,良多趣味。
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茂盛 实在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 霜旦,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旦,早晨。 寂静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
属引 凄异,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连续不断 空旷回声 悲哀 消失
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因此 唱 不是确数浸湿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内容梳理
1.第一部分:整体概括,突出山势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2.第二部分:四季景象,突出水态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六)文章赏析
1.从内容角度进行赏析
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
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2.从主题角度进行赏析
《三峡》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3.从写作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角度进行赏析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七)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
(1)或(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虽(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疾(不以疾也)
古义:快今义:疾病
(4)至于(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连词】承上启下(到了)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5)良(良多趣味)
古义:真,实在今义:好
(6)属(属引凄异)
古义:连续今义:属于
(7)三声(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义:几声,不是确数今义:三声
(8)裳(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义:古人的下衣今义:衣服
2.一词多义
(1)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2)绝
①沿溯阻绝(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消失)
(3)清
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4)属
①属引凄异(属[zhǔ]:动词。连接)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5)良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的确)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善良)
(6)疾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②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病)
3.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2)哀转久绝,“转”通“啭”鸣叫。
4.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下霜)
(4)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5)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6)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即“(三峡)两岸连山”。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即“(两岸)重岩叠嶂”。
6.文意理解题
(1)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遮天蔽日)。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作简单的分析,语言表达力求简洁。
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三峡的水清澈的特点。“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速度之快。“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描写山的高俊。
(3)作者在不到200字文章中,把三峡风光的壮美展现在读者面前,你认为作者最成功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简略分析。
答:抓住三峡的山水特征来写,选取春冬、夏秋的画面,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民风民俗尽收眼底,激发读者对三峡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请写出文中引用的渔歌及其作用。
答: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征: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的悲凉、萧瑟气氛。
(5)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6)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
答: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回答即可。
(7)春冬之时,三峡清奇秀脱,深幽隽逸,趣味良多。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树木的影子,真是美极了。绝巘多生怪柏。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
(8)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本文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9)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凄”和“哀”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
(1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一: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二: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考点:《三峡》中重要的实词翻译与虚词用法、特殊句式和重要语句的理解,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主旨、人物形象等。
重难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重要句段的含义。
易错点:实词词义理解错误,句子翻译不准确,文意理解不到位不全面。
课内阅读
例题1、 阅读《三峡》,完成7—10题。(共9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点词的意思。(2分)
①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②属引凄异 属:________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2分)
①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②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随练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阙: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_。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阅读
例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23-27题。(15分)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23.解释划线的实词。(4分)
①略无阙处( ) ②属引凄异( )
③二人对酌( ) ④越钱塘,绝长江( )
(2)24.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7.①《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分)
②《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随练1、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共10分)
甲文
①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②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1)1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任选两个解释,每个1分,共2分)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 _____ ②沿溯阻绝 溯:________
③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 ④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12.将甲乙两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2分,共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下面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第①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句,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山远山多。
B.甲文第③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C..甲文布局巧妙,前后照应。如末段写“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巧妙照应了首段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乙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
(4)14.甲文第④段和乙文第①句中画波浪线的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
1、 阅读《三峡》一文,回答(1)~(3)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月光
B.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C.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的
D.属引凄异 属:动词,连接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运用,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渔人甚异之
B.爱士卒,楚人怜之
C.一老河兵闻之
D.春冬之时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借此表现出三峡水流的迅急。
B. 文章用“寒”“肃”“凄”“哀”数个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D. 文中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
【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回答8—11题。(11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8.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①略无阙处( )
②猛浪若奔( )
(2)9.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1.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
①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
②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5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其境过清( )
(2)乃记之而去( )
(3)窥谷忘反(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1.下面划线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4)14.第 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________”比“________”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_______________”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2分)
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例题1、
【答案】 (1)7.①逆流而上 ②连续不断
(2)8.①如果不是正午就看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即使乘着快马驾着清风,也不如船行的快。
(3)9.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4)1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
【解析】 2016年北京中考文言文竟然是传统的课内阅读,既不是对比也不是课外阅读。考察的内容是考纲规定的24篇文言文中的第11篇,《三峡》。
7、8小题题型依然是传统的题型:解释词语,翻译句子题目。
9、10相对比较新颖。第9小题注意偏向小作文中的描写类,注意首先对“清荣峻茂”进行恰当的解释,然后可以添加一些别的意象,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即可,注意语句的通顺即可。第10小题在一模二模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难度很低。也符合考纲所说的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对情景的把控。
注意,今年的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不要压题,要夯实课内,在掌握好课内文言文的同时,也有必要适当地向课外文言文扩展。当然,尽管难度因课外文言文而有所增加,但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都是建立在对文言文实词和特殊句式的考查基础之上的。所以,课外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课内的和那些重点实词、特殊句式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建议:立足课本,掌握常考实词和特殊句式,适当向课外扩展。
随练1、
【答案】 (1)①阙:通“缺”,空缺;②奔:奔驰的快马
(2)B
(3)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B
(5)示例一: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
示例二: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阙:quē通“缺”,空缺;②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奔:bēn<名>奔驰的快马.
(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项,前句句意为: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自,在.从后句句意为: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如果
B项,前句句意为: 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虽,即使.后句句意为:大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洞察得很清楚.虽,即使.
C项,前句句意为: 每到春季和冬季.之,的.后句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项,前句句意为: 也不如船行的快啊.以,认为.后句句意为: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以,来
本题要求选择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 B项.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则:<助>无意义.可不译.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句意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B中第②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故B错.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重点语句的理解与分析判别能力.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
示例二: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
对比阅读
例题1、
【答案】
(1)23.①通“缺”,中断②延长③饮酒④横渡;
(2)24.C;
(3)25.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26.①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②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27.①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②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解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综合理解能力。
(1)2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缺:通“缺”,中断。②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引:延长。③两个人一起喝酒。饮:饮酒。④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绝:横渡。
(2)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A.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或:有时/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B.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故:所以/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故:旧知识。C.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虽:即使/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虽:即使。D.乙翁要扶甲翁。之:代词,甲翁/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到。故选:C。
(3)2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囊者”与“今”相对,在“今”前面断句;“何老之有”就是“有何老”,单独成句,前面断句。故句子断句为: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句子翻译为: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
(4)26.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省略句;良:实在,的确,确实。句子翻译为: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②自:从;至:到。句子翻译为: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5)27.①本题考查概括景物特点的能力。从文中描写山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可以看出山连绵不断(山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山隐天蔽日(山高)。②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二翁登泰山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随练1、
【答案】
(1)11.①阙通缺,可译为中断②溯,逆流而上③绝,消失④是,这,指示代词
(2)12.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我划着一叶扁舟(或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3)13.A
(4)14.甲文画波浪线句描写三峡秋天的凄清,渲染了一种凄异的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凉。乙文画波浪线句描写出雪后西湖万籁俱寂的景象,使人感到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表现出作者孤寂(或孤傲)的情怀。
【解析】
(1)1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关的常考点实词与虚词,课本内的务必夯实。
(2)12.此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
(3)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A项应该是侧面表现山之高峻
(4)14.此题考查景象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注意:意境须答出“景”与“情”。
【参考译文】
甲文
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确有许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声后,眼泪沾湿了衣服。”
乙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下了好几天的大雪,湖中没有人的说话声也没有鸟叫声。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飘在湖中的芥叶一样,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拓展
1、
【答案】 (1)A;(2)D;(3)C
【解析】 (1)此题旨在考查加点字词的含义,此题是基础题,学生平时多加积累练习。A项“曦”:太阳;
(2)此题旨在考查加点的词意义和运用,A项B项C项“之”指的是代词,D项指的是“的”。
(3)此题旨在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项中,不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四季景色。
2、
【答案】
(1)8.①阙:通“缺”,空缺;②奔:飞奔的马;
(2)9.A;
(3)10.①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②处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11.①湍急、清澈;②凄凉冷清;
【解析】
(1)8.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①中的“阙”是通假字,通“缺”,意思是空缺。②“奔”在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翻译为“飞奔的马”。解释文言词语,要在平常的学习中多注意积累,如果没积累到就试着给字组词,然后放进句子中看能否解释通。
(2)9.此题考查古今异义词。B项“中间”在文中是“中间夹杂”的意思,“间”为第四声,现在的意思是“处在两者或两物之中”;C项“交通”在文中是“交错相同”的意思,今义为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D项“往往”在文中是“到处”的意思,今义为“常常”。
(3)10.此题考查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①翻译这句要注意“水”的用法是名词作动词,翻译为“江水暴涨”,“沿溯”是动词作名词,翻译为“往来的船只”。②注意“……者”要翻译为“……的人”,“反”通“返”。
(4)11.此题考查筛选文言文的信息。①从《三峡》中的“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和《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几句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清澈、湍急”。②通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看出猿啼声是哀婉凄凉的。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 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 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3、
【答案】
1.(1)因为;(2)离开;(3)答“反”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文清澈(或:清);乙文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描写角度:甲文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闻”为使动用法,“反”为通假字。
2.此题考查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较多,做这类题是应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
3.此题考查考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将二者文中描写水的语句加以比较,看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此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从句子中分析思想感情,可以从用词上、意向上、内容上进行分析。
4、
【答案】
(1)11.D
(2)1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3)1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
(4)14.义 生 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
【解析】
(1)11.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
(2)12.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是注意补充省略成分。
(3)13.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仔细阅读找出相应的语句即可。
(4)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义与生之间的关系,注意关键句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