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发育视频,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难点: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展示鳄鱼与海龟的图片,要求学生讨论是否是两栖动物。再展示大鲵的图片导入两栖动物,认识常见的两栖动物,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顾七年级的知识——什么动物是两栖动物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什么?
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怎样?
(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青蛙鸣叫的结构是什么,它为什么要鸣叫?
2.雌、雄蛙在生殖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抱对?
3.雌、雄蛙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在何处进行受精?
4.为什么每个受精卵上面的颜色要深一些?
教师展示图片,并对学生进行提问,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讲解。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青蛙是雌雄异体、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经过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是怎样继续发育成青蛙的?
教师展示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示意图。
2.学生讨论:
蝌蚪发育成青蛙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发生的变化。
展示表格,小组讨论完成,知道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并且在发育中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出现了一些变化。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有无四肢
有无尾
运动方式
蝌蚪
成蛙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3.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教师提问: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呢?
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最后由教师点明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①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征。
②生殖和发育的四个阶段的过程。
(六)课堂练习
由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练习题,教师进行点评
(七)资料卡片
资料:俗话说:一只青蛙四条腿。可是现在三条腿(甚至多条腿)的青蛙却屡见不鲜。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试分析出现畸变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通过对上面资料的分析,知道我们的朋友现在面临这么严峻的问题,希望在座的各位一起行动起来,帮助青蛙,还它一个美丽的家园。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保护青蛙?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使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提高了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面、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关爱别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