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停滞(zhì)
气量(liáng)
琐屑(suǒ)
蓬头垢面(gòu)
B.束缚(fú)
愚钝(dùn)
溺爱(nì)
襟怀坦白(jīn)
C.幽默(yōu)
禁锢(gù)
犀利(xī)
一望无垠(yín)
D.黝黯(yǒu)
儒学(rú)
竹楣(méi)
虎头燕颔(h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广漠
器宇
翻来覆去
郁郁寡欢
B.凄残
酒肆
无可置疑
孤苦伶仃
C.宽恕
尴尬
黯然失色
家徒四璧
D.奥秘
生疏
粗制滥造
习以为长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自从那次见面之后,他便杳无消息了。
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C.广大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D.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煞费苦心,写了大量杂文,用深刻犀利的文笔揭露了反动派的罪恶行径。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花香藕具有补心脾、润秋燥、收缩血管、清热补血,深受食客喜爱。
B.候风地动仪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由触发机关和报警装置组成的。
C.十年过去了,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大多走出了地震带来的阴影。
D.“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不仅要落实到位,而且要宣讲到位。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项是(??
)
A.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B.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二十四孝图》描写了自己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D.《阿长与〈山海经〉》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__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7.你所在的班级将举办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解“孝”字:下图是金文的“孝”字,由“子”字和省略的“老”字组合而成,请据此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
(2)假如要从下列人物中推选一位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会推举谁?并说说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
我推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1)第一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特意提到“我”的原因是什么?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4)“呜呼,无法可想!”这句话包括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呐喊》自序(节选)
鲁迅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
?
……
?
?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①,将手捉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
?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
?
“没有什么用。”
?
?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
?
“没有什么意思。”
?
?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
?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
?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
?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
?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
?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
?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
?
(选自《鲁迅全集》第一卷)
【注】①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
(1)文中有金心异与鲁迅争论铁屋子能否被摧毁的一段对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毁坏这铁屋”各比喻什么。
①“铁屋子”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嚷起来”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意思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说说鲁迅做小说“不恤用曲笔”的原因。
(4)根据上文文意,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两人在讨论旧世界的摧毁有无可能,而不是鲁迅对于将来革命必胜的信念。
B.鲁迅对他自己的"确信"完全否定,这种否定的结果,就成为下面答应做文章的原因了。
C.上文的最后一段,反映了鲁迅对自己勇于否定,反映了他探讨问题时一贯的科学态度。
D.从鲁迅的"确信"中,我们可以了解他最初的社会观:把黑暗的旧社会估计得过于强大,面对群众力量估计不足。
(5)结合本文和课文,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0.题目:让我给你_______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气量liàng;B.束缚fù;D.虎头燕颔hàn
2.答案:A
解析:B.残—惨;C.璧—壁;D.长—常
3.答案:D
解析:(“煞费苦心”是贬义词,用在句中不妥)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清热补血”后加上“的功效”。B项,句式杂糅,“主要构成部分是……”“主要是由……组成的”两种句式保留其一。D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宣讲”后“落实”。
5.答案:D
解析:(《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排序的能力。通读语段及待排序的句子,可以了解其主要内容是对读者读书能力的认识。③中的“这种能力”指的是语段开头所说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故③放在首位,与前文衔接最为顺畅;①紧承③,就③中的“灵魂的品质”展开论述;②中的“这个标准”指的就是④中提到的给自己确立的“标准”,故②排在④后。本题的正确顺序是③①④②,因此选D。
7.答案:(1)省略的“老”字在上,“子”字在下。就像“子”背着“老”,这充分体现出“孝”的文化内涵,即儿女需要全心全意帮助父母,赡养父母。
(2)岳母(岳飞的母亲);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报效国家,而岳飞的母亲正是精忠报国理想的切实推行者,她获此殊荣当之无愧。
8.答案:(1)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本级学生会人员怀疑中国人的能力的强烈愤慨。
(2)强调“我”也是中国人,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旁观者。
(3)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闲看者愚昧、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之情。
(4)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国人精神愚昧、麻木的感慨。
9.答案:(1)①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②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③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④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2)曾“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
(3)主将不主张消极,自己也不愿将寂寞传染给青年。
(4)B;
(5)学习课文及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相关资料,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他那为国为民的情怀更是让我感动。其中,对我最大的启示是:人要有爱国情怀。作为一名中学生,首先应该树立起爱国主义理想,其次要为理想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4)(“完全否定”的说法不恰当,从“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中可知,应为“有所否定”。注意表述的“度”)
10.答案:例文:
让我给你点个赞
叔叔姓刘,单名一个翌。他常眉飞色舞地说:“看我的名字多么有诗意。”那模样好像他的俗名字还是匠心独运的呢。
叔叔的长相很普通,身材近来有发福的趋势。他总爱穿国防绿军裤,而且又不爱把白衬衣下摆束进裤子。每当我们笑着品评他这身“行头”时,他又诌道:“大丈夫,不修边幅。”宛然一副“不拘小节”的派头,好不潇洒。
叔叔是个画家,在我们市里大有名气,在国内也有不小的名声。他专攻写意国画。自人民公园开园以来,叔叔就在园内租用近200平方米的场馆,作为自己的画室。画室周边小桥流水、莲叶田田、花香鸟语、四季芳芬,这人间仙境给叔叔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画室中,社会名流、书画同行,经常欢聚一堂,针对某一画作,细心品论,交流心得,热闹非凡。值得一提的倒是叔叔作画,那可与他平时大大咧咧的派头截然不同,丁是丁,卵是卵的,我觉得蛮有意思。
近日,在领导和朋友的关心下,叔叔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那天,人头攒动,讲解员热情清晰地进行讲解,而叔叔则笑容可掬,令人顿生敬慕之情。这次叔叔展出的图画,内容多取材于人民公园,表现了市民生活的悠闲、祥和、富足。特别是一幅《小儿摘莲图》,以辛弃疾的“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为题,画出小儿俯身溪边摘莲蓬的调皮、爸爸提包搭衣的悠闲、妈妈伸手欲助孩子的紧张,整幅画作神韵毕现,人物神情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而又暗暗佩服叔叔的生花妙笔。
叔叔不仅画画得好,为人也很大方,绝不计较小事。这次画展,全市的中小学,只要有热爱绘画的学生,他都免费开放。他在百忙之中,还接受了市实验中学的聘请,义务担任校外辅导员。有人劝他说:“有这工夫,还不如多画几幅画,挣钱来得实惠呢!”听了这话,他很是不以为然。画展时记者趁机采访了他,面对记者的提问,叔叔幽默风趣,侃侃而谈:“这次画展,仅是展出了我画作的一部分,目的是抛砖引玉,激起广大市民热爱艺术、欣赏艺术的兴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提高审美情趣。还有大部分画作需要继续整理装裱,也希望有志同仁能够参与其中,一同为我市的绘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听到这话,我心里暗暗佩服他的高尚品德。
有一位参观的阿姨对一幅牡丹画特别喜爱,叔叔答应画展结束后,低价将其售给这位阿姨。他的这一举动,又一次获得大家的好评。叔叔朴实的话语里,折射出不平常的光芒,其中有慷慨、洒脱、睿智……
叔叔,我要为你点个赞!
解析:本次作文是半命题作文,可以根据单元写作要求写“传记”,选材要真实,可以选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在记述典型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细节,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等。补充题目可以补写“点赞、叫好、唱首歌……”,总之,要表达出深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