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册 1.4 生物的进化(2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册 1.4 生物的进化(2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27 10:44:39

文档简介

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1.4
生物的进化(第1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列举生物演化的证据,认同物种可变的进化观点。2、过程与方法:运用生物进化史的素材,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生物进化这一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支持生物演化观点的证据。知道一种假说被认同需要证据的支持。
重点
化石的形成过程,生物演化的证据
难点
化石的形成过程,生物演化的证据
学情
第一课时
生物来源及进化证据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1、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是从哪里来的?讲述:生物来源的假说神创论神创论者认为:在宇宙历史的某一特殊时刻,由上帝一次性创造出各种生物,最初有多少种,现在就有多少种,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思考与讨论:为什么人们会相信神创论?因为当时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没有人能提出一个比神创论更具有说服力的假说。2、进化论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思考与讨论:现在地球上还存在能真实记录古代生物形态结构信息的证据吗?动植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生物进化的证据1、什么是化石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2、化石的形成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1.
当动物死后落入水底时,形成化石的过程就开始了。2.
动物尸体上的肌肉开始腐烂,露出骨骼。3.
水带来了泥土和沙子,掩埋了这些骨骼。4.
接着,水渗透进骨中,将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就形成了化石。5.
沙或泥土堆积,慢慢地形成沉积岩(石灰岩)
(一般需要几百万年),化石就保存在岩石中6.
某些岩石层在地壳变化时冒出水面,在风和水的长期侵蚀下,露出了化石。动物的粪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被称为遗物化石。动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过的痕迹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这类化石叫做遗迹化石。植物化石的形成过程与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类似。思考1:为什么化石生物与现在生物不一样呢?说明地球上的生物是在不断进化的。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贝壳化石,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地壳在变动的。现在的高山原来是海洋。思考2:挖掘到一大堆古生物化石后,科学家怎样进行研究呢?科学家用光谱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测定出化石生物距今的年代,然后将同类化石标本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起来,从中寻找生物变化的规律和证据。读图:1.将一系列年代不同的马化石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马的体型在逐渐______,四肢由___趾变为___趾,最后变成___趾。更适应于奔跑。2.
根据始祖马和近代马的特征,你能描述它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吗?始祖马体型如狐、前肢有四趾的特征,推测不适应于奔跑适应于跳跃,可能生活在草丛或灌木丛中。3、化石的意义化石是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通过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化石在地质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通过对大量各类化石的研究,目前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断地进行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缓慢演变,我们称之为生物演化。思考与讨论1: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生物演化的现象或证据?解剖学的证据——同源器官(鲸的鳍、鸟的翅膀、马的前肢、人的上肢结构与部位相似)胚胎学的证据——数种脊椎动物早期胚胎都有鳃裂和尾,形态相似。思考与讨论2:1938年,在南非附近的印度洋中捕获的腔棘鱼,约3
亿年前它们就已在地球上出现,但其形态结构至今仍无多大改变,因此被称为“活化石”。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由于腔棘鱼能适应环境而不被淘汰,所以能存活下来。目前,科学家已开始通过分析比较某些古生物遗体和古生物化石的DNA和蛋白质的差异,来推测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大量的事实表明,生物是进化的。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即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进化论的演变三种理论1.布丰(1707~1788)的直线进化理论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例如,现代的鳄鱼是古代鳄鱼的后代,古代鳄鱼是远古时代鳄鱼的后代。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是因为物种生活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气候和食物的变化,引起了生物体的改变。2.拉马克(1744-1829)的“用进废退”理论拉马克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生物进化的原因是:1.“用进废退”:生物体器官经常使用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退化。2.“获得性遗传”: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3.“定向变异”:生物的变异一定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的。“拉马克理论”解释长颈鹿的腿和颈为何那么长?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祖先的腿和颈都不长,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干旱,地上的草枯死了,这些动物只能把颈伸长去吃树叶,久而久之,经常使用的腿和颈就长长了。这种特征会遗传给它的后代,后代出生时腿和颈就比父母长一些。这种现象一代代地传下去,最后就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思考:比较布丰和拉马克的理论,在有关现存物种的来源、进化原因等方面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比较布丰和拉马克的理论,在有关现存物种的来源、进化原因等方面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如远古鳄鱼→古代鳄鱼→现代鳄鱼。而拉马克认为现存的物种是由其它物种进化而来的,并用“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生物的进化规律是---------------------(D)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上述三项都是2、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的证据是---(
D

A.古代生存的生物
B.现在生存的生物
C.生物的“进化树”
D.古代生物的化石3、在学习“演化的自然”这一章时,小明总结的
下列四个知识点中,错误的是-------(D

A.原始大气没有氧气
B.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小型到大型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1.4
生物的进化(第1课时)
板书设计
1.4
生物的进化(第1课时)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1.4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举生物进化现象,比较拉马克的进化观点与达尔文的进化观点的一同点2、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进化论的演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假说的提出需要证据的支持,但随着新证据的不断发现,原先认为正确的假说不断地得到修正和补充,甚至被否定。
重点
能运用进化论的相应观点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
进化论的演变
学情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虽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由于使用而发达起来的器官特征并不能遗传给后代。达尔文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分析,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讲述:达尔文(1809~1882)
的自然选择理论1.达尔文认为现存于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且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①过度繁殖;各种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产生很多的后代。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②生存斗争;生物的生存资源有限,要生存就必须与无机环境、异种个体及同种的其他个体进行斗争!③遗传变异;生物产生的后代会发生变异,产生各种不同于亲代的性状!生物的变异有的比亲代更适应环境,有的却不适应环境!④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个体被淘汰。长颈鹿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比颈和前肢短些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思考与讨论:曾经有科学家讲过,“科学发展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确与错误的斗争,新旧理论的替代并不绝对代表正确的取代错误的。正确的理论中有错误,错误的理论中也有正确的东西。”请分析达尔文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分别汲取了布丰和拉马克理论的哪些观点。(1)认为生物是处于进化之中;
(2)认为生物的变化是逐渐的;
(3)在生物进化中,环境起了主导作用;拉马克认为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达尔文认为环境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起主导作用的,即不同生物具有的不定变异。适者生存。(2)达尔文学说有许多证据的支持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缓慢的,生物进化应当存在过渡的类型。(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探究:桦树尺蛾群体中不同体色个体数量变化的原因1.
【提出问题】在1850年之前,为什么浅色尺蛾的数量远多于黑色尺蛾?2.
【建立假设】黑色尺蛾易识别,可能被天敌捕杀?色尺蛾不容易被天敌识别,生存机会大?在自然界中,蛾的天敌,
如鸟类,是靠视觉来识别和捕捉猎物的,这样,体色与环境不一致的蛾被捕杀的概率远高于那些与环境背景色接近的蛾。3.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解释。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桦树尺蛾产生后代时都会出现灰色蛾和黑色蛾。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在1850年以前,树林的树干均为灰色,浅色尺蛾体色与环境相似,不容易被天敌发现,生存机会大、数量逐渐增多(适者生存)。黑色尺蛾体色与环境不同,容易被天敌捕食,而导致数量逐渐减少(不适者淘汰)。思考:为何1900年以后环境中还存在浅色尺蛾呢?少量生命力顽强的浅色尺蛾适应环境生存下来。黑色尺蛾在繁殖后代时也会出现浅色尺蛾(不定向变异)。今天这片树林周围的工厂污染减少了,根据自然选择学说,请预测不同体色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浅色尺蛾体色数量逐渐增多、黑色尺蛾数量减少(适者生存)。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阅读:人类的演化历程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1.达尔文自然选择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当堂检测
1.通过查阅中华龙鸟的化石资料,我们知道中华龙鸟属于(
)之间的过渡类型。
A.鸟类和哺乳类
B.鱼类和鸟类
C.两栖类和鸟类
D.鸟类和爬行类2.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因是-------------(

A.
遗传
B.
自然选择
C.
变异
D.
生存斗争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

A.适应性
B.适者生存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4.
人类起源于----------------------------------(

A.长臂猿
B.森林古猿
C.类人猿
D.黑猩猩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1.4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
板书设计
1.4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1.达尔文自然选择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