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册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 九年级下册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2-27 11:08:50

文档简介

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实验:制作生态球
教材解读
目标
通过建立平衡生态系统的实验,探索使小型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重点
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规范,实验结果的分析。
难点
实验的操作过程和规范,实验结果的分析。
学情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目标】通过建立平衡生态系统的实验,探索使小型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实验器材】螺蛳(或小鱼、小虾)、水草、澄清池水、凡士林、镊子、30
毫米×200
毫米带塞大试管(或250
毫升烧瓶)若干、大孔试管架。【实验要求】生态球必须是透明密封的,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强的生命力,数量不宜过多。球不要随意移动。四、【实验过程】1.取3
支大试管,分别编号。2.在1号试管内加1株健壮的水草;在2号试管内加2颗健康的活螺蛳;在3号试管内加1株健壮的水草和2颗健康的螺蛳。然后向3支试管灌池水,直至液面离管口2厘米处,塞紧橡皮塞,并在瓶口涂凡士林,以防漏气。3.把装配好的3支试管插到试管架上,放到光线良好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后每天定时观察一次,自己设计表格并记录试管中水草的生活状况、颜色变化及螺蛳的活动情况。2~4周后,小结各试管中生物的活动现象。【实验讨论】1.试管已密封,除阳光、热能外,任何物质都无法进入管内,那么,管内动植物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是怎样获得的?植物水草在阳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二氧化碳由试管内的动植物呼吸产生。螺蛳呼吸所需的氧气由水草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螺蛳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水草合成的有机物。2.在设计和制作生态球时,要考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3.若管内多增加些生产者,减少消费者,能否使该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时间更长些?若试管内多增加一些生产者,减少一些消费者,并不能使生态系统较长时间地保持稳定。因为消费者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增加生产者、减少消费者会使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失衡。
4.如何可以使生态球持续稳定的时间更长一些?一方面可适当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如适当增加生物种类),另一方面提供、保持合适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条件(如合适的温度、充足的光照等)。
当堂检测
1.许多同学都设计制作过各种小生态瓶。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
生态瓶维持稳定的时间长短
B.
生态瓶中生物数量的多少
C.
生态瓶中有机物的积累速度
D.
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2.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状态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良好,后来仅仅移动了一下位置,生物就全死了,它原来是放在------(

A.
恒温培养箱里 
B.
窗台上
C.
药品橱柜 
D.
冰箱冷藏室里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实验:制作生态球
板书设计
实验:制作生态球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2.了解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理解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意义.3.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野外调查与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野外调查。
学情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一、引入:1、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两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讲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为因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乱捕猎杀等思考: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后,原来生活在森林中的动植物将受到什么影响?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森林过度砍伐即破坏了原来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平衡,使原来已经适应生活在森林中的其他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链遭到破坏。由于森林的破坏,原森林的功能不存在(或减弱了),可能直接给当地居民带来一些次生灾害。还使“靠山吃山”的当地居民失去了直接的“依靠”。过量开采资源;污水污染河流湖泊等;2、两因素共同作用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3、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受到破坏。水、大气和土壤遭到污染;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外来物种不合理引入,农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动植物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物种灭绝加速,基因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思考:你能列举你周围造成环境破坏的事例吗?4、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①
制定相关法律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②
建立了环境保护机构和监察站对各种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为了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③
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5、人类活动积极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十大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工程。①“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②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③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④
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⑤
太行山绿化工程⑥
全国防沙治沙工程⑦
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⑧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⑨
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⑩
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们都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阅读:退耕还林还草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人为因素2、两因素共同作用
当堂检测
1、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2、近些年,北方地区频现沙尘暴,造成了很大的环境问题。沙尘暴的成因与下列哪项有关(

A.
只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B.
只是自然因素引起的
C.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D.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丧失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①保护生物的栖息地
②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③保护濒危物种 
④保护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人们一定要限制生产活动B.人类的生产活动会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也可以建立新的稳定性C.人类社会工业化表明人类活动肯定对生态系统造成消极影响D.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不能砍伐森林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
板书设计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人为因素2、两因素共同作用
教学反思日期
周次
课时
/
课题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课时)
教材解读
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2.了解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理解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意义.3.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渗透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
重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野外调查与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
难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野外调查。
学情
教学准备
投影仪、PPT
环节
师生活动
占用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一、引入:1、思考:如果有人在森林中大量捕杀鹰,哪一种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大量捕杀鹰,蛇因为没有了天敌,数量会增多。兔、鼠少了天敌,数量开始时增加,但由于受到狐、蛇的控制,数量又减少下来。草的数量变化:开始随着兔、鼠的增加而减少,后来随着兔、鼠的减少又恢复数量。说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是可以调节的。讲述:1、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2.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读图: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中鼠和植物之间的变化?3.不同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能力有强有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思考: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比较,哪种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为什么?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稳定性也就越低。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性稳定性。思考: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但是,当遭到严重破坏,要想再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哪一种生态系统更难恢复?到严重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和功能比农田生态系统更难恢复。5.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2、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火山喷发、地震、海啸、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属于自然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使生态系统在短时间内遭到破坏,甚至毁灭。中国的主要自然致灾因子思考:在你的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灾害的发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民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江省各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雷电、火灾、台风、滑坡、泥石流等。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保证人民生活安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思考: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尽力使自然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水库等植树造林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旱灾害?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等。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并逐步完善和形成概念图。
当堂检测
1、某地人工营造的大片马尾松林,因松毛虫危害而毁于一旦。以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松毛虫是消费者,消费者一定会毁坏生产者B.该地的非生物因素对马尾松林不适宜C.单一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小D.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易维持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
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C.食物链的结构可以改变D.受气候更替的影响3、下列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中,不属于自然因素的是--------(
 )A.早期霜冻影响了蔬菜园西红柿的产量B.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C.一场洪水或一次飓风毁掉了动物的巢穴D.由于某种疾病使得某一地区的大多数兔子死亡4、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自身的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
B.恢复力稳定性
C.抗污染能力
 D.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培优扶差
作业
1.作业本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课时)
板书设计
2.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1课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