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夜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前几年,由孙俪主演的《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到底是读甄嬛(huan)还是(xuan)?它的作者流潋紫说出了它的出处:嬛嬛一袅楚宫腰,应该读xuan。去年里约奥运会上用了“洪荒之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酵母”。
法国的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们怎么才能找到它呢,朱光潜先生要求我们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今天我们还一起来继续研读一下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二)阅读课文,深入分析
我们再来看一下作者的观点: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初读课文,讨论问题
什么是“咬文嚼字”?我们来看一下再文中作者的观点?
2、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思考1: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呢?
明确: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所以要咬文嚼字。
思考2:作者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在本部分举了几个事例?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具体分析一下修改的例子:
⑴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小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⑵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小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⑶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①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②
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明确: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⑷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⑸“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①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小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思考3:所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写作带来怎样的启示?
共同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
启示:本文的材料丰富,大都取自于名家名篇,如《屈原》《水浒》《红楼梦》《史记》等,
这样有说服力,便于表达作者观点。我们写作也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课堂总结:
1、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在阅读或写作时应该采取的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四)当堂练习:
三、板书设计
郭沫若改字
——
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
{
王若虚改句
——
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
贾岛“推敲”——
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
“套板反应”——反面
四、作业
《新学案》环节2、3、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