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教案《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5教案《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7 18:1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说“木叶”》教学设计
作者:林庚
计划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二)
培养学生分析与联想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
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二)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三)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意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一)体会祖国诗歌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从文章所阐释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做到
融会贯通。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依照课文作者描述的问题,层层深入,其间加入丰富的中国古典诗歌语句,生动精彩的幻灯片,进行综合理解。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学习方法
一、阅读课文,品读诗句,于品读中感悟。二、分析合作探究把握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三、动手练习,于练习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教材分析
《说“木叶”》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该单元属于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旨在探讨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现象,加深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欣赏文学作品,进行文学审美活动。《说“木叶”》通过“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内涵和抒情意蕴的不同展现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因而通过“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区分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是本文重点。另外本文旨在通过例子讲明一个文学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教学行为时间
环节








备注
3分钟
导入新课
一、图片导入:展示图一树叶图片,绿叶与枯叶。让学生首先产生生命感悟。1、又到了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季节,往返在教室、食堂和寝室之间,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脚下窸窣作响的黄叶。古人钟爱落叶,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我们曾学过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有一句也写到了落叶,谁还记得,能为大家背诵一下?
2、“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明确: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开新
课学

二、整体感知: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三、要点精析引一:(一)树:
《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淮南小山《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周邦彦《满庭芳》:“午阴嘉树清圆。”(二)木:吴均《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问:原文所引用的这两首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时,要求学生填写表格找出“树”与“木”的对比辨析:
引二:
(一)树叶(叶):萧纲《折杨柳》: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陶渊明《拟古》:“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二)木叶: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问: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同时要求学生填写表格找出“树叶”与“木叶”的对比辨析: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显示: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同时要求学生填写表格找出“落叶”与“木叶”的对比辨析:四、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引导学生推导“木”和“树”在古诗中表现的情感与代表的情感:
问1点拨明确:就是“树叶”。
问2点拨明确: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点拨明确:“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引2点拨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点拨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点拨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点拨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点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点拨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巩固新课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学习小结
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学生明其意,能够用于自由鉴赏古典诗歌之中
课后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书设

《说“木叶”》
林庚
古典诗歌中有“树”
有“叶”
有“木”
独不见“树叶”
屈原《九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从此钟爱
1、“树”与“木”的艺术特征;
对比
2、“树叶”与“木叶”
各自的艺术特点;3、“落叶”与“木叶”的艺术特征;4、“木叶”与“落木”的艺术特征;
行成性练习


点编

学习目标






1
古典诗歌中同一种意向,在不同作者不同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不同。
1、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2、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探究思考
一、古代诗歌中的暗示性:
1、(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集有关古典诗歌意象材料,分类整理。(按照花木植物类、器物类、动物类等分类;附好例句;简要说明暗示性的内涵与事物间的相关点)
2、(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请运用本课所了解的知识,对加点部分文字进行评价。附:
诗歌一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诗歌二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诗歌三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合作,网上搜集,充分占有材料,进行材料的分类组合;形成文字,进行交流。【教师活动】成果集中后进行点评。并且引出诗歌暗示性与诗歌意象、意境的联系。二、关于“思维导图”结合古诗暗示性推导出的关于古代诗歌中主要意象的理解。
1、导图示意以及举例运用:要求学生课后根据上诉导图方法自行归纳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并学会运用。
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这节课也是我践行这种理念的一次探索。
???
《说木叶》这篇课文是高中新课改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是文艺学论文单元,理论性较强,课文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所以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木叶》这一课是通过“木叶”和“树叶”的比较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性问题,而诗歌意象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并真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意象的暗示性特征十分必要,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试图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课堂的学习中去,并采用小组计分制希望充分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小组合作精神。同时,在此课进行探究拓展时合理性的运用思维导图法来链接本课暗示性对中国古代诗文中常见意象的分析。从此堂课的授课效果来看,此种方法还是十分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参与度也较高。
???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
其一,感觉自己在备课中对课文内容的取舍上还不够大胆,有一些与课文重点无关的内容应大胆舍弃,做到一堂课集中突破一个点;
???
其二,通过小组计分制的确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但是经常举手发言的同学比较固定,还有极少数同学究竟有没有跟着思考问题,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个值得思考,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
???
其三,由于时间分配上没有考虑完备,课堂容量也比较大,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那一块没时间处理,应该把前面的“品读诗句,填表”那一环节简化一些,把时间移到后面的“拓展延伸”上来,更利于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的暗示性问题,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教学的宝贵经验,以后还得用心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善,课前充分准备,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并能够让学生中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



木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