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现】
【作家作品】
【整体感知】
【结构图解】
【中心思想】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重要词句
考点三:名句积累
考点四:内容理解
考点五:写法及赏析
考点六:主旨及拓展
【链接中考】
【模拟演练】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原文再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著,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作家作品】
【创作背景】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化常识】
(一)南江北河
在古诗文中,“江”与“河”常专指长江与黄河。中国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主,南方以长江流域为主。受这两大水系的影响,南方的水流便多称“江”,北方的水流就多称“河”。
(二)特殊地名
在古地名中,还要注意古代特有的方位概念。如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中的“汉阴”就是汉水南边。现在仍有许多这样的地名,如洛阳、江阴等等。
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中心思想】
【写作特色】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以两座山的高大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等困难作对比,衬托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衬托出智叟的渺小、见识短浅;特别是愚公和智叟的对比:他们的名字就是相对立的,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大智大勇,智叟的“智”却是专打小算盘的小聪明,鼠目寸光,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2)神话结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地,两座大山都被背走,给这个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这同一般的封建迷信是完全不同的。
(3)故事情节的安排比较巧妙。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就该是行动起来一起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就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突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同时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现实意义】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自己;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要勇于直面困难,不要害怕困难;要想事业有成,我们必须拥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愚公移山》选自《 》,《列子》相传是 时期郑国人 著,战国前期 代表人物之一。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列子·汤问
战国
列御寇
道家
1、生字字音
万仞( ) 魁父( )
荷担( ) 孀妻( )
始龀( ) 智叟( )
穷匮( ) 一厝( )
陇断( ) 箕畚( )
曾不若( ) 亡以应( )
rèn
kuí fǔ
hè
shuānɡ
chèn
sǒu
kuì
cuò
lǒnɡ
wú
zēnɡ
jī běn
考点二:重要词句
2.通假字
(1)指通豫南
__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2)始一反焉
__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
(3)汝之不惠
__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4)亡以应
__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5)一厝朔东
__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6)无陇断焉
__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
“指”
“直”
一直
“反”
“返”
往返
“惠”
“慧”
聪明
“亡”
“无”
没有
“厝”
“措”
放置、安放
“陇”
“垄”
高地
(1)且
①年且九十( )
②且焉置土石( )
(2)曾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②曾益其所不能( )
③荡胸生曾云( )
(3)达
①达于汉阴( )
②不求闻达于诸侯( )
将近
况且
达到
显贵
3.一词多义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同“增”,增加
同“层”,重叠
(4)苦
①何苦而不平( )
②必先苦其心志( )
(5)固
①汝心之固( )
②求之下流,固颠( )
(6)室
①聚室而谋( )
②斯是陋室( )
(7)甚
①甚矣,汝之不惠( )
①急湍甚箭( )
③可爱者甚蕃( )
愁苦。这里指担心
使……痛苦
家
屋子
顽固
本来
厉害,严重
胜过,超过
很,非常
(8)负
①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②负势竞上( )
(9)止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②止露尻尾( )
③一狼得骨止( )
④止增笑耳( )
⑤终日在天中行止( )
(10)焉
①且焉置土石( )
②始一反焉( )
阻止
仅,只
行动,活动
停下,停止
只是
哪里
语气词
背
凭借
(11)之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以君之力(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跳往助之( )
笑而止之曰( )
汝之不惠(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虽我之死( )
操蛇之神闻之( )
告之于帝( )
冀之南,汉之阴( )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结构助词,的
代词,这样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愚公一家人
人称代词,指愚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结构助词,的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助词,的;代词,代愚公移山之事
代词,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结构助词,的
(12)其
其妻献疑曰( )
其如土石何( )
惧其不已也( )
(13)而
面山而居( )
聚室而谋曰( )
笑而止之曰( )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
(14)以
以残年余力(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他的
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
表修饰
表承接
表修饰
表转折,可是
表承接
介词,凭,靠
连词,来
(1)面山而居( )
(2)聚室而谋( )
(3)吾与汝毕力平险( )
( )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5)帝感其诚( )
名作动,面向,向着
形作动,用尽
形作名,险峻的大山
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动词的被动用法,被……所感动
4.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使……聚,把……召集在一起
5.其他重点实词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毁山之一毛
(4)惩山北之塞
(5)出入之迂也
(6)聚室而谋
(7)毕力平险
(8)杂然相许
方圆、面积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赞同
苦于
曲折,绕远
阻塞
家
铲除
指草木
(9)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0)叩石垦壤
(11)始龀
(12)寒暑易节
(13)北山愚公长息曰
(14)汝心之固
(15)固不可彻
(16)山不加增
(17)帝感其诚
(18)陇断
顽固
肩负、扛
成年男子
敲、打
挖
换牙
更替,交换
长叹
更
被……所感动
隔绝
通达,这里指改变
6.文言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句意: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2.倒装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是中心词“子孙”的后置定语,“者”用做后置定语的煞尾。句意:于是带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②甚矣,汝之不惠。
(“甚”是主语“汝之不惠”的前置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谓语。句意:你呀,太不聪明了。)
3.省略句
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句首省主语“二山”。句意: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②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朔东”“雍南”前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句意:一座安放在朔方东部,一座安放在雍州南面。)
7.课文翻译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出要绕远路,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3)杂然相许。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4)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5)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北的面。”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三个能挑担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10)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北山愚公长叹道:“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呀,可是山不会再加大增高,为什么担心挖不平呢?”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1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手里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1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部。
(1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山冈阻隔了。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4.愚公之妻真心献疑的句子是: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5.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6.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考点三:名句积累
7.反对者河曲智叟用静止的观点讥笑愚公的理由是: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9.愚公移山的信心(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0.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11.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2.愚公移山的结果: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考点四:内容理解
一是说愚公年纪大,移山困难;二是问土石放在哪里。
2.用自己的话归纳“其妻献疑”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支持的两条根据。
①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
②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不矛盾。
“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提出移山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反对愚公移山。
4.“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愚公年老力衰,家里劳力少(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④遭到妻子和智叟的质疑(人为方面的困难)
或:来自外部的阻力(智叟的反对)
5.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请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①众人“杂然相许”,可见愚公的决定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②其妻“献疑”,不是反对,而是出于关心,提出关键问题;
③邻居遗男“跳往助之”,代表乡邻的支持。
6.第二段中人们对愚公“移山”的主张有几种不同的态度?
“笑”表达了河曲智叟对愚公的嘲讽。“长息”表达了愚公对智叟迂腐守旧感到无奈与可悲。
7.文中智叟的“笑”和愚公的“长息”分别表现人物的什么心理?
用智叟的讥笑来衬托愚公信念的坚定。
8.文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对表现愚公这一人物有什么作用?
相同点:妻和智叟在“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上提出了相同的质疑。
不同点:妻的疑虑中有担心和关心;智叟的质疑和阻拦中只有嘲笑和轻视。
9.文中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反应有何异同?
10.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都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首先态度不同。其妻只是“献疑”,并不反对;智叟不但反对,而且嘲笑、制止。
其次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关爱丈夫、儿子;智叟是显示自己的“智”,嘲笑愚公的“愚”。
还有称呼不同。其妻称“君”,是敬称;智叟称“汝”,是一种不客气的称呼,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再次语气不同。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是疑问句,表示询问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是感叹句,语气本已强烈,又是“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倒装之后,语气更加强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是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况且又用“其”字加强语气。最后对愚公能力的评价不同。其妻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极力贬低愚公。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11.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愚公之妻对愚公移山持关心的态度,是从献疑的角度来表达的,其话语中带有关心和担忧的意味,其目的是解决安置土石的问题。
智叟对愚公移山持反对的态度,是从责难的角度来表达的,其话语中带有嘲讽的意味,其目的是阻止愚公移山。
(2)愚公之妻和智叟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起的作用:
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石的问题。
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11.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12.智叟讥笑愚公的观点是: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批驳智叟的三个理由是: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而山不加增。
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的作用是: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1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分歧: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
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看问题的观点: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
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14.从文中画线句子看,你认为愚公“愚”吗?为什么?
画线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不愚。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诚”指的是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屈的精神和实际行动。
这种决心和实际行动正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决心,而且把决心付诸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15.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诚”指的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智叟的劝阻,突出了愚公的目光长远;
天神帮忙搬山,表现了愚公精神的感人。
16.智叟劝阻,天神帮忙搬山,对表现愚公有何意义?
17.结尾一段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照应开头,结束全文。
内容上: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18.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任选二人即可)(统编课后习题改编)
(1)家人“杂然相许”“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表明他们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但她并不反对移山。
(3)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则是讥笑愚公无能。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孀妻弱子也加入移山之列,对移山持支持的态度,坚定了愚公移山的信心。
(5)“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6)“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所感动。
(任选二人,回答即可)
19.愚公和智叟分别是怎样的人?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他大智若愚,坚信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代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在移山的过程中,他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令人可亲可敬。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愚公——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敢于斗争;
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
20.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突出愚公的高尚。
②人物命名的颠倒,加重对比色调,同时增强讽刺效果。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
③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
(1)愚:大智若愚。
(2)智:自作聪明。
21.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的命名富有深意。用两个成语分别概括“愚”和“智”在这里的真正含义。
1.文章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面积、高度和所处的位置),实际上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愚公移山存在的困难,为下文写愚公移山、神人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考点五:写法及赏析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第一段极言两座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定和勇气也就越突出。
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
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说明理由。
细节描写。
作用:①表明愚公移山的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
②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
4.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地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增强了艺术效果,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侧面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6.这则寓言故事用神话结尾,构思新颖,请对这一结尾做出评价。
示例一:以神话作结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
示例二: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想象力。
示例三: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寄托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示例四:神话不同于迷信,以神话作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突出了故事的主题,给故事一个圆满的结局。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赞颂和肯定,给人以乐观和自信,并增强了故事的神奇色彩。
7.这则寓言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要这样写?请反复诵读,谈谈你的想法。
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同时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本文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8.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这个结尾是不是一种迷信思想?
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不损害愚公的形象,而且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力神的两个儿子下凡,把两座山背走。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说说其作用。
(1)愚公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和智叟,一“愚”一“智”,对比鲜明。
①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相信无穷的人力可以搬走大山(对人力的无穷无尽有坚定的信念);而智叟只看到大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②愚公和智叟的名字就是相对立的。在命名上特意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2)孀妻弱子与智叟的对比:
听闻愚公移山,连孀妻弱子都来帮忙,而智叟则“笑而止之”,突出智叟见识短浅,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态度冷漠。
9.找出文中的几组对比并说说其作用。
(3)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愚公之妻关心丈夫,提出疑问;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表现出极度轻蔑、嘲讽的态度。
(4)两座山的高峻与移山人的年老体衰等困难作对比,突出移山之难和愚公改造自然的意志之坚。
(5)“子子孙孙无穷匮”与“山不加增”对比,突出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强调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确。
(6)智叟的一开始的“笑而止之”与被驳后的“无以应”对比,说明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
在对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鲜明的对比使愚公的形象更高大,更感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0.本文是如何使用衬托手法的?
以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衬托愚公的气魄和移山之艰巨,以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愚公不可动摇的决心。
11.作者是怎样刻画愚公之“愚”的?
课文对愚公形象的塑造很有技巧:
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既高又大,而愚公仅凭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已初见其“愚”;
接着写运土石,工具是“箕畚”,倒土的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往返一趟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的“愚”。
到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过常人,愚公真是“大智若愚”啊!
这种由表及里地塑造愚公形象的方法类似于散文的“欲扬先抑”。
1.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告诉人们:
①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②只要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考点六:主旨及拓展
示例①: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②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④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与失败亦如此。
2.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请从多角度谈谈你读了本文所受的启迪。(至少写三点)
示例:①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②要勇于直面困难,不要害怕困难。
③要想事业有成,我们必须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
④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⑥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⑦有志者事竟成。
⑧困难再大大不过人的力量;
⑨鼠目寸光的人往往处处碰壁;
⑩……
示例:精卫填海、矢志不移、铁杵磨成针、水滴石穿。
4.写出与“愚公移山”相关的成语(至少三个)。
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在困难面前坚持斗争,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困难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均可。)
5.在你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相同?
6.比较一下本文中愚公和《夸父逐日》中夸父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远大的志向;
都有伟大气魄;
都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言之有理即可)
智叟目光短浅总疑壮志难酬
7.根据课文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愚公心胸开阔坚信大山可移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命名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长江南岸
在洛河北岸
在衡山南面
在华山北面
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9.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10.从古至今都有人对愚公移山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赞赏,有人批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明智的。一方面,移山是人力与自然的对抗,也是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无知行为;另一方面,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怎知道“山不加增”或不发生其他更大的变化呢?因此,在这里“人定胜天”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罢了。
示例二:我认为愚公移山的行为值得被人后人称赞。愚公移山是人类战胜困难、向自然斗争的决心和意志的表现,如果我们在自然面前一味妥协,就一事无成;另一方面,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认识到人力的无穷与山的“不加增”,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不怕艰难困苦、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1.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示例一:我认为愚公不愚。因为愚公深知人力可战胜自然的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绕山而行或者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表现。人世间艰难和险阻无处不在,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都能回避得了。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就这一点来说,愚公不但不愚,相反是大智大勇。
11.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示例二:我认为愚公的言行是智者的言行。他移山,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对移山的过程和结果都作了通盘考虑。试问:这是愚者能做到的吗?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尤其需要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至于搬家、绕山开路等行为都属于偷懒的行为。一见困难就退缩,社会怎能进步?自古至今,就是因为有那些不怕困难、敢为天下先的“愚者”,才有了今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日新月异。
11.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示例三:我认为愚公不愚,他挖山体现的是一种锲而不舍,不放弃,有毅力,有长远打算的精神,从他不愿绕山开路,而愿意去挖山,也能看出愚公不逃避问题。他想要挖山的本质,也是为他人着想,但挖山的行为却不值得借鉴。
愚公不愚:有恒心,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畏困难,目光长远;
愚公愚:移山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搬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又摆脱困难。
12.简要说说“愚公不愚”和“愚公愚”的理由。
1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14.对于愚公移山历来毁誉不一,你认为愚公该移山还是搬家?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愚公应该移山。
(1)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可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
(2)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
(1)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工具简陋,劳动强度巨大,移山困难重重。
(2)搬家比移山更明智、做事要会变通,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山外更开阔,更方便,更适宜居家生活。(意对即可)
示例: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
(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这个前提下作答均可。)
15.本文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16.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做法?
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今天,愚公的做法无疑是不足可取的。
(1)愚公移山耗费的人力、物力多,工期太长,收效甚微,不是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不合科今天快速、高速发展的要求。
(2)愚公移山也不是唯一的办法,他可以采用更为省力的举家搬家的办法,这同样可以达到指返豫南,达于汉阳的目的,并且快捷;
(3)从保护大自然的角度看愚公移山更是不可取的,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破坏后,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带来后患。
17.愚公移山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的做法在今天虽不足可取,但他那种精神在今天却值得发扬。我国是一个发展国家,和世界先进国家差距很大,我们在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和挫折,那么愚公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在今天很有借鉴意义。
18.愚公精神是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精神,就是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或: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等。愚公精神的实质就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就像挡在我们面前的大山,这就需要我们发扬“愚公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直面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结合实际,言之有理,言之通顺即可)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19.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解析】课文记叙了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于是“聚室而谋”,决定移山,这启发我们实现中国梦不安于现状,要勇于改变。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京城氏之“遗男”,可见其并非一人,而是号召大家一起干:这启发我们实现中国梦也要团结大家,通力合作。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可见其坚韧的毅力:这启发我们要不畏艰险,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2019山东省日照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于又生孙,孙又生子;于又有子,子又有孙;子于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乎?”河曲智叟亡以应。
【链接中考】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许:赞同)
B.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竹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C
【解析】“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外户而不闭(《礼记》二则)
C.甚矣,汝之不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
凭借
来
表修饰
表转折
用在主谓间取独立,无意义
结构助词,的
即使
即使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C
【解析】C项有误,愚公之妻对移山持的是肯定态度。
(2019湖南省张家界市)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惩山北之塞 惩:_____________
②越明年 越:_____________
苦于
到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3.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他们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乙文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说明富者也是坚决反对贫者去南海的。
B.两文都强调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但两文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甲文叙事为主,理寓事中;乙文叙议结合,说理为主。
C.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写西蜀距离南海遥远,都突出了困难之艰巨,从侧面衬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贫僧勇于挑战,最终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
A
【解析】愚公之妻“献疑”是提出疑问,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并阻止移山,坚决反对移山。
4.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中想去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请仔细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首先要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甲】文告诉我们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成功。【乙】文告诉我们,立下目标后,只有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南辕北辙》中楚国的驾车人也像愚公和贫僧那样执着,却没有达成所愿,是因为他的目标错了,所以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
(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2015年福建莆田市)文言文阅读。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选自《新喻百经》)
【注】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译文:鲁公修建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这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幼小的儿女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了,这很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赏析】鲁公之父阻止治园的理由是土没地方搁置,妻子阻止治园的理由是担心小孩子被绊倒,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是有了园子,就得雇佣仆人,房舍不够住。他们看问题都是片面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鲁公做事缺乏主见,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
(2019年四川省广安市)
24.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2分)
筑 径 通 之 设 栏 护 之 又 何 忧 焉?
筑 径 通 之 / 设 栏 护 之 / 又 何 忧 焉?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
(1)固不可彻________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3)鲁公治园________
(4)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___
改变
穷尽
修建
决断或决定
2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惧其不已也
其真无马邪
B.汝心之固
公善之
C.以残年余力
以君为长者
D.而山不加增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代词,代指“愚公”
副词,译为“恐怕”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这个意见”
介词,“凭借”
介词,“因为”
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
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28.【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2分)
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围绕“目标”“毅力”“不怕困难”等关键词语回答)
(2015年福建莆田市)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
(3)无地置土( )
(4)公遂止( )
用箕畚(装土石)
没有(或:通“无”)
安放(或:放置)
于是(或: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森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3.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 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 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愚公
愚公妻子
(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解析】要根据文中对愚公和鲁工的描写来分别概括二者的性格特点。如,根据愚公在困难很大的前提下决定移山,又在智叟讥笑的前提下坚持移山,可概括为“信念坚定、不畏艰难”;根据课外选文中鲁公每当听到有人提出异议时就马上放弃了想做的事的情节,可知他“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2018年中考湖北荆州卷】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节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杜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释: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①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吾义固不杀人
D.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
将近
况且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
顽固
坚决
同“无”
逃亡
8.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虽我之死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的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9.《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D
【解析】D项“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说法不正确。“其妻”其实是支持愚公的,只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所以“献疑”。但也不能说“坚定立场和决心”。
10.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C
【解析】A项说法绝对,理解错误。B项“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错,智叟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D项理解错误。《愚公移山》主要歌颂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愚公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
11.用“/”给《愚公移山赋》中划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2017年湖南省怀化市中考题)文言文阅读(14分)
【甲】《愚公移山》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
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邑里。(两人关系)十分友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里,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有意愿和我一起去吗?”甲翁说:“这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得不对!以前的愚公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前往泰山,越过钱塘江,横渡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到半山腰了。
【乙】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2)杂然相许( )
(3)是山余亦未登( )
(4)向吾远游冀﹑雍( )
苦于
赞同
这
先前,原来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解析】画线句子的意思分三层:①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②今日我们才六十来岁,③哪里老呢!依次断句为: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邻居京城氏家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越过钱塘江,横渡长江,走到了泰山的北面(泰山脚下)。
16.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解析】《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二叟登泰山》表现了乐观,奋进不懈的精神,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有志者事竟成!
一、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题。(12分)
【甲】《愚公移山》二、三、四段。
【乙】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④噆(zǎn)⑤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列子·说符》)
【注释】①祖:古代祭祀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是祭祀(天地鬼神)之意。②和:应和。表示同意。③预于次:参预在末座。预,参预。次,末座。④蚋(ruì):吸血的昆虫。⑤噆(zǎn):叮咬。
【模拟演练】
【乙】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②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④噆(zǎn)⑤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译文:齐国田氏在庭堂里设祭祀,(祭摆设宴)招待的客人上千人。座中有献鱼、雁的客人,田氏看着鱼和大雁.于是感叹道;“上天对于人类真是优厚啊!繁殖五谷杂粮,生长鱼类鸟类,用来给人类食用。”在座的客人应和着主人的说法,像回声一样。有一个姓鲍的少年,才十二岁,参与席中,坐在末座,这时进言道:“(实际道理)不是您说的那样。天地之中生存的万物,和我们人类共生并存,种类不同而已。物类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因为大小、智力不同而相互制约,交替、轮流地互相食用,并不是为了对方才生存的。人类把能够食用的拿来食用,难道是上天本来为了人类才生出这种物类(供人食用)的吗?再如蚊蚋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吞食人肉,并不是上天本来为了蚊蚋和虎狼才生出人类来的啊。”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吾与汝毕力平险( )
(2)始龀( )
(3)众客和之如响( )
(4)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
用尽
才、刚
回声
只,仅仅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A. 北山愚公者
齐国之美丽者也
B. 其如土石何
此之谓失其本心
C. 以君之力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生鱼鸟,以为之用
以光先帝遗德
D
代词,译为“……的人”
语气词,和“也”一起作为判断句的标志
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的”
助词,译为“的”
助词,表示限定关系,可不译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3.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句子。(2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4. 下面句子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甲】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乙】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两句同为问句,都表达了人物内心强烈的情感,对前文所指之事发表了看法并进行了总结。
【甲】文中句子是疑问句,愚公妻子目的是为了帮助他解决问题,用这个句子是为了加强感情。
【乙】文中句子是反问句,说话者目的是为了批驳田氏的唯心主义言论,用这个句子是为了加强肯定语气。
5. 【甲】文愚公反驳智叟的话和【乙】文鲍氏之子反驳田氏的话蕴含的思想是否一致?请具体说说。(3分)
示例:不一致。
愚公反驳智叟的话蕴含着人力无穷、自然可以被人征服的思想,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人定胜天的观点;
鲍氏之子反驳田氏的话蕴含天下万物本应平等,人与自然应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思想。
6.鲍氏之子的话阐明了一种怎样的观点?他的话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说,人类没有任何权利和理由来毁灭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我们要致力于维护生态平衡。
7.鲍氏之子反驳田氏的一段话,批驳了田氏哪种错误观点?
批判了万物皆由上天创造出来的错误观点。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①,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②,白喙③,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⑤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①柘(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②文首:花脑袋。 ③喙(huì):鸟嘴。 ④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像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 ⑤堙(yīn):填塞。
译文: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鸣声像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②,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④于东海。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出入之迂也( )
(2)杂然相许( )
(3)其如土石何( )
(4)以堙于东海( )
曲折,绕远
赞同
加强反问语气
填塞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邻人 / 京城氏之孀妻 / 有遗男
C.命 / 夸娥氏二子 / 负二山
D.是 / 炎帝之少女
A
【解析】应停顿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告之于帝
女娃游于东海
D.其如土石何?
有鸟焉,其状如乌
B
诚心
确实
停止
停止
向
到
语气副词,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它的
4.翻译下列句子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5.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6.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什么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说说你的看法。(4分)
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2分)。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2分)
7.下面是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利用其中的两句歌词结合课文展开一场辩论,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写出支持的理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履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甲方:“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愚公应该移山。
乙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愚公应该搬家。
我支持( )观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支持乙方观点。理由:干任何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愚公要移走两座人力很难移走的大山,违背自然规律;而搬家经济实惠,效率高,前景好,而且环保。所谓 “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临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搬家。
示例2:支持甲方观点。理由:愚公移山,对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韧”的精神,凡是不要先说不能,一切皆有可能。
(没有写理由不给分,视理由充分程度给分)
甲方:“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愚公应该移山。
乙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愚公应该搬家。
我支持( )观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1)誓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冤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志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
表现其死得十分冤屈,令人同情。
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