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5《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9 16: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分析结构。
2、了解别里克科夫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3、学习文章抓住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4、了解沙皇专制制度的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理清层次并准确概括层意,学习文章抓住典型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塑造了美貌多情、聪明敏感的林黛玉;《祝福》塑造了受封建压迫的苦命的祥林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塑造了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林冲……总之,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今天,我们还要学习这样一位被时代打上烙印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契诃夫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解题和介绍创作背景。?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读课文疏通情节: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段至倒数第3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两段)。
五、课文解读
1.与我国小说不同的是,有很多外国小说在故事开始之前,先对故事主人公作—个全景式的描写。本小说也是如此,在具体叙写别里科夫的婚事之前,花了很多笔墨去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2.教师提问①: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
学生默读1~5段,划出关键语句,并加上简批。
师生讨论归纳:
③提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学生找到相关段落,勾画重点句子,并思考原因。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第二课时
导人新课
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二、合作探究
1.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再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能发展成真正的爱情吗?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2.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至今还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一定还将永远流传下去。请问,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套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顽固、保守,不仅仅是别里科夫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也可能成为生活在新社会的我们反对新事物、反对进步的套子。人是很容易满足的,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小小成绩、满足于眼下比较舒适的生活,于是不再努力奋斗、不再积极进取,“满足”便成了一种套子。不仅自己身受其害,而且还无情地嘲笑、甚至阻止其他人的进步,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其实,在现世,“骄傲”是一种套子,“虚荣”也是一种套子,“嫉妒”是套子,“自私”也是套子。我们只有根除自身的陋习、驱除心中的邪念,才可能摆脱“套子”的束缚,大步向前。
3.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
归纳: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同学们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四、小结
联系现实,展开讨论
小说塑造“套子”这一形象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有政治上的、制度上的,也有思想上的、习惯上的,等等。这些“套子”有的也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有着许多的“套子”束缚着人们,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要进步,就必须不断地冲破形形色色的套子的束缚,所以,我们应当不断解放思想,冲破禁区。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描写生活中的一个人物,或选一幅较幽默的漫画让同学们写一段话,练习幽默讽刺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