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本文诙谐讽刺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难点: 
1. 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本文诙谐讽刺的语言艺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封闭守旧,胆小怕事,害怕接受新事物。在19世纪的俄国,也有一个这样的人,思想保守、顽固,害怕新事物,总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他是谁呢?他就是别里科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学案反馈 
 呈现学案做题情况及答案 
(三)检查预习 
 请同学起来读出字音:契诃( hē)夫 憎( zēng )恶 噩(è )梦 
祈祷( qí)(dǎo )安然无恙(yàng ) 
 字音拓展:和好(hé) 曲高和寡(hé ) 和面(huó ) 和稀泥(huò ) 暖和(huo ) 
(四)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 契诃夫 ,他是19世纪末 俄 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大多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采用诙谐幽默的笔调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契诃夫的代表作是 《变色龙》 、 《装在套子里的人》 ,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与美国 欧亨利 、法国 莫泊桑 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五)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装在套子里的人身上有哪些套子? 
 2.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深入研读 
1.望其形:别里科夫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表现? 
2.闻其言:别里科夫平时最爱说哪些话? 
3.问其事: 
(1)小说重点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围绕这一点,作者一共选取了哪几个事件? 
(2)结合具体的句子思考一下,从这几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4.讽刺手法运用: 
①夸张的语言 
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 
②荒谬的生活逻辑。 
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③含蓄的对比。 
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5.课堂总结: 
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作者如何多方面刻画这一人物的?请简要回答。 
【提示】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城镇中学的希腊文教师,是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守旧势力的代表。 
作者主要从肖像、思想、行动、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最主要的是运用了讽刺手法,诙谐讽刺的语言艺术使人物形象的特点更加的鲜明。 
6.矛盾点: 
别里科夫也曾尝试与华连卡结婚来走出套子,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旧势力很强大 : 沙皇政府的专制统治已经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严酷的迫害。 
新生力量弱小: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但初始的力量终究是弱小的。 
(七)当堂探究: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简要刻画一个人物形象,要求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少于60字。 
 请学生起来展示,当堂点评。 
四.板书 
1.望其形:生活上的套子 哪些套子? 
人物形象 2.闻其言:思想上的套子 
3.问其事:漫画、自行车,争吵 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