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6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傅说(shuō) 孀妻(shuāng)
劳其筋骨 出入之吁
B.畎亩(quǎn) 荷担(hé)
寒暑易节 改容轼车
C.拂士(fú) 曩者(nǎng)
按佩徐行 苦其心志
D.始龀(chèn) 陇断(lǒng)
帝感其诚 委而去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学校安全小讲堂组织开展校园“溺水安全知识义务宣讲”,教孩子们居安思危积极参与。
B.如今,故宫紫禁城正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这背后是一辈又一辈故宫人动心忍性,量力而动。
C.从茫茫戈壁到绿水青山,三代人38年艰苦努力,体现了愚公移山、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
D.当前,一些地方部门下达的罚款指标任务事件却仍在独行其道,这着实让人百思不解。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就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B.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斗争中铸就的红色文化,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提升着党的初心使命。
C.我们应该看到,这个社会还有更多的勇敢、更多的正义不容忽略、不容忘记。
D.对我们来说,安全事故一起又一起的既是教训也是警示和教育,敬畏生命,每个人都该身体力行。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史记》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也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文学著作。
B.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列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
D.我们有时以书面的形式与人交流,可表感谢,或以邀请,可提号召,这些涉及人与人交际的应用文要特别注意表达得体。
5.按要求默写。(8分)
(1)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2) ,不觉船移。(欧阳修《采桑子》)
(3) ,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金陵城上西楼, 。(朱敦儒《相见欢》)
(5)古诗词里面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斑斓色彩,又有“ , ”的人文情怀,在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启蒙和影响人的品性。(用杜甫《春望》中的句子填空)
(6)1947年2月,《新华日报》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理查封,山城重庆“ ”,陈然等同志在重庆印刷发行了《挺进报》,犹如一把钢刀,直插敌人的心脏。(用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句子填空)
6.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题目。(4分)
你们一定不会相信,像这样毫无次序又是时时间断的工作会造出一个整齐的网。可是事实确实如此,造好的辐与辐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而且形成一个很完整的圆。不同的蜘蛛网的辐的数目也不同,角蛛的网有二十一根辐,条纹蜘蛛有三十二根,而丝光蛛有四十二根。这种数目并不是绝对不变的,但是基本上是不变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的辐条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
想想看,我们中间谁能做到这一点:不用仪器,不经过练习,而能随手把一个圆等分?但是蜘蛛可以,尽管它身上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脚踩在软软的丝垫上,那些垫还随风飘荡,摇曳不定,它居然能够不假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它的工作看上去杂乱无序,完全不合乎几何学的原理,但它能从不规则的工作中得出有规则的成果来。我们都对这个事实感到惊异。它怎么能用那么特别的方法完成这么困难的工作呢?这一点我至今还在怀疑。
(1)“因此你可以根据蛛网上的辐条数目来判定这是哪种蜘蛛的网”这句话体现了蛛网的什么特点?
(2)分析“它居然能够不假思索地将一个圆极为精细地等分”中“居然”的表达效果。
7.八年级(3)班将举行“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6分)
【认识文化遗产标志】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右图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下面对该标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
B.表达了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
C.彰显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D.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走进身边文化遗产】陈芬同学在展示传统文化剪纸这一成果时,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有必要发扬光大。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谈谈理由。(60左右)(4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4分)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诗歌开头写“折戟”有什么作用?(2分)
9.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2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②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③。
(选自《礼记·曲礼》)
【注释】①太上:指的是古代的三皇五帝。②负贩者:用肩挑着东西做买卖的人,通常认为他们道德水平低下,利欲熏心。③慑:胆小之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以顺为正者
正:
(3)是故圣人作
作:
(4)知自别于禽兽
知: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12.【甲】文“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句中“诚”字写出了景春对公孙衍、张仪的什么态度和情感?(2分)
13.联系两文文意,说说“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算不算“大丈夫”?谈谈你的看法。(2分)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藕荷色羊绒衫
刘心弄
她被老同学们动员很久,才加入了同窗微信群,但她基本上只是浏览别人的微信,自己极少回应发言,表情包不会用,音频对话罕有响应,视频通话更不愿意。但若干同窗并不因她孤僻而疏离她。前几天就有人问她:重阳节登高了吗?她回答:又读《红楼梦》里“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呢,仿佛和薛宝琴及其丫头小螺同立在那琉璃世界的山坡上,共览美景啦;还有人问她:赏菊了吗?她当然把《红楼梦》里的菊花诗再诵读了一遍。但有人问她:今年重阳节晚辈孝敬的是什么呀?还是菊花糕吗?她心里就不大淡定了。
老伴去世五年了。她独居。儿子儿媳孙女儿住得远。儿子在外企,儿媳妇在国企,孙女儿大学刚毕业跟几个同窗联袂创业。晚辈们自打中秋节以后就再没来看她,这倒还罢了,却也基本上没来电话聊天。算起来一人来过一次电话问候吧,问忙吗?回答是“忙倒不忙”“还行吧”“瞎忙”,话比以往少。不免有些挂念。
今年重阳节不在双休日,晚辈们没来看望很正常,但现在年轻人多能网购,前面几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如她的生日、端午节,也都不在双休日,人没来,却总有快递小哥按响门铃,送来晚辈们网购的应景应节礼物,虽说隔些天晚辈人来了,嗔怪他们多事,“人来时带东西就好,何必非咬定正日子”,心里却暖暖的,这不,晚辈人没来电话没来东西也没来,心里就有点空落落的了。
重阳节过后的那个星期日下午,门铃脆响,开门一迎,三张笑脸。“妈”“奶奶”的热乎呼唤重叠在一起。
原来,儿子儿媳妇孙女儿,一上午转了三个商场,为的是给她孝敬一件羊绒衫。不免嗔怪:“现在不是什么都能从网上买到吗?怎么非得到实体店买?又怎么要转悠三个商场?什么金贵的羊绒衫?够贵的吧?奢侈品我可不要!”
儿媳妇就把那精挑细选买来的羊绒衫从包装匣里取出来,抖开,举起给她看:“妈,怎么样?这颜色,绝了吧?”儿子、孙女儿站在儿媳妇两边,都笑吟吟地等待她作出反应。
“天呀!藕荷色的!”她激动得不行。
立刻理解了:藕荷色的羊绒衫,网购未必有货,就是有货,根据图片买来恐怕打开一看也难理想,而且实体店里也未必都备有这种颜色的货,难怪转到第三家商场才终于心想事成。
立刻试穿,立刻照镜,合身,雅丽,镜子里绽放出四张如花的笑脸。
大家围坐到沙发茶话。她满脸放光,说:“原来你们记住了我以前说过的话。《红楼梦》里写到颜色的地方多了。贾母说那种软烟罗的纺织品,几种颜色呀?一种雨过天青,一种秋香色,一种松绿色,一种银红色。宝玉跟宝钗的丫头莺儿有关于颜色搭配的对话,怎么说的呀?大红要配黑色,松花色要配桃红色,葱绿要配柳黄……书里还常提到玉色,有人以为玉色等同白色,不对,玉色比白色略暗却又润泽……当然啦,你们记住了,我最喜欢的,是藕荷色。书里起码三次写到藕荷色。林黛玉的床帐是藕荷色的,宝玉一次穿着簇新的藕荷色纱衫,鸳鸯抗婚,穿的也是藕荷色绫袄……有人说藕荷色属于暖色,说得不准,藕荷色是中国画颜料里头的花青色和胭脂色调出来的,如果胭脂成分多些,那当然比较暖,如果花青色成分多了,就往紫色靠,那就又偏冷了,依我看,你们买的这件,属于最得宜的藕荷色,既不偏暖也不偏冷,很温馨,极雅致……”但她低头抚摩那羊绒衫下摆时,不禁问:“哎呀,很昂贵吧?从实招来,究竟多少钱买的?”
儿子报出价格,确实不菲,但安慰母亲:“我们三个人集体孝敬您的,一分摊,也就不算奢侈了。”
她眼光扫视三个晚辈:“你们都顺遂吗?”三个人都笑了。儿子说:“妈,您就继续沉浸在您所喜爱的《红楼梦》世界里,安度晚年吧!”儿媳妇说:“您别为我们操心啦!”孙女儿依偎到她怀里,她搂住孙女儿,心里汪着蜜水儿。
(选自《今晚报》2018年11月22日)
14.谈谈你对标题“藕荷色羊绒衫”的理解。(3分)
15.文章开头写她诵读《红楼梦》中的诗句的细节,有什么作用?(2分)
16.文中的母亲看到“藕荷色羊绒衫”,为什么激动得不行?(4分)
17.分析文末画线句“孙女儿依偎到她怀里,她搂住孙女儿,心里汪着蜜水儿”的表达效果。(3分)
1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链接材料: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吃晚饭时,全家人都围在了桌前,看到儿孙满堂,两位老人自然很高兴,张先生的爷爷一时高兴也喝了点酒。老人屡次想和孙子孙女们交流,但孩子们却并不在意,只顾着低头玩手机,老人开始不高兴了。看大家都不和他说话,老人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说完之后摔了眼前的一个盘子,生气地回了房。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13分)
苏东坡的“不随”
刘鹏飞
①古代文人中最喜者当属苏轼苏东坡了。不但喜欢他的才,更喜欢他的德,当然也喜欢他宠辱不惊的处事性格。
②苏轼之才是多方面的,作为诗人,他和学生黄庭坚早成了宋代诗坛的领袖,被人称作“苏黄”;作为词家,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他又居首位;他还开中国画“写意派”的先河,是“墨竹”首创者;生活中他研制出了“东坡肉”“东坡羹”等多种美味佳肴,是个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他制作的“东坡巾”是当时文人雅士喜欢并效仿的服饰……
③苏轼的老师、学生或同僚,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文采。然而,由于苏东坡生性“不随”,到死也没有当过一天宰相,弟弟苏辙也只坐到副宰相之位。
④因为与新党领袖王安石新法不入,苏轼无奈请求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做了宰相,本应该是苏轼大展宏图的时候,但由于他认为司马光对王安石的新法不应全盘否定,而应实事求是,这下惹恼了司马光。无奈之下,苏东坡再次离京,去杭州赴任。
⑤让人佩服的是,苏东坡每到一个地方,都不是以一个受屈者的身份,在地方上混日子。他是既来之则安之,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为地方办实事。苏轼在徐州,率领军民奋力抗洪,千古留名;他在杭州治理西湖,留下苏堤。我常想,当年苏东坡在我家乡阜阳任太守倘若不是仅有几个月,那道著名的苏堤就不一定在杭州了,它可能会在阜阳……
⑥翻阅大量文人笔记可以看到,从宋代到清代,那么多人写过苏东坡,但没有发现一个对苏东坡的讽贬之词。即使与他政见不同的司马光,也依然认为蔡京是小人,东坡是君子。这一点,司马光也真的没有看错。当年东坡和司马光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时,蔡京作为一个小官在厉行变法,可当司马光当上宰相推翻王安石新法时,蔡京又以开封府尹的身份,五天内就完成了司马光的指标,真是神速复神速矣。后来将司马光列名“元祐党人碑”,教唆皇帝撤销司马光一切身后荣誉的,又恰恰是这个“墙头草”。
⑦苏东坡反对司马光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民间实践中,他发现原来王安石的新法有不少可取之处,对新法有了一分为二的态度。苏轼在谪居黄州时给一个朋友的信里就曾经这样写道:“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者。”苏东坡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但私交还是有的,王安石闲赋在家时,苏东坡还曾去看望过他。可见,苏东坡在处理这些矛盾时都以大局为重,对事不对人。因此,他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评价是一样,几乎不相上下。这也是苏东坡的朴真、可爱之处。
⑧苏东坡没有像一些墙头草似的官吏一样,一生只是随风转舵,唯利是图,唯权是随,这在古代文人中难能可贵。他的同时代人刘安世这样评价道:“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在元丰不容于元丰,在元祐则虽与老先生(司马光)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人也。”
⑨“非随时上下人也”,这也是苏轼为后世所不忘的品行中重要的一面。如果苏东坡像那些庸才一样,见风顺风,见权膜拜,固然能春风得意,青云直上,但那样,苏东坡就不是苏东坡,中国文化里也就没有一种人格来烛照“不随”二字了。
(选自《朝花时文》,南方出版社出版)
19.文章第②段主要从哪几方面来突出苏东坡的“多才”的?(3分)
20.从结构上探究第③段的作用。(3分)
21.文章重在写苏东坡的“不随”,而第⑥段却用了一大段文字写蔡京这一人物,目的是什么?(3分)
2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4分)
四、写作(50分)
23.题目: 亦美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1.D(A项,“说”应读“yuè”,“吁”应为“迂”;B项,“荷”应读“hè”,“轼”应为“式”;C项,“拂”应读“bì”,“佩”应为“辔”。)
2.A(“居安思危”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与句意不符,可以用“防患未然”。)
3.C(A项,从句意看,前后分句关系并非是非此即彼,而是强调后一种,“就是”应该改为“而是”;B项,搭配不当,“提升”改为“承载”;D项,语序不当,“一起又一起的”移至“安全事故”前面。)
4.A(《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5.(1)星河欲转千帆舞 (2)无风水面琉璃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倚清秋 (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黑云压城城欲摧
6.(1)同一蜘蛛网的辐数基本不变,不同的蜘蛛种类辐数不同。(2)“居然”是“想不到”的意思,用在这儿准确地说明了蜘蛛结出的网的精细,体现出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7.【认识文化遗产标志】D(说“辐射力”不准确,应该是“向心力”) 【走进身边文化遗产】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剪纸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剪纸艺术又融入了新的元素,不断与时俱进,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8.诗歌开头写“折戟”,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9.诗人托物咏史,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0.(1)真正,确实 (2)准则,标准 (3)兴起 (4)晓得,明了
11.(1)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2)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有危害。
12.“诚”加重了肯定语气,表达了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肯定态度,同时也透露了对张仪、公孙衍的羡慕甚至崇拜。
13.算大丈夫。“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不淫”是说生活富裕又遵循礼节,就可以不骄傲,不放荡,与“富贵不能淫”含义相近;“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是说生活贫困但不失礼貌,则意志坚定,行事果断,不会屈服,与“贫贱不能移”意思相近。
附【乙】文参考译文:因此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用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己,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有危害。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即使是用肩挑着东西做买卖的人,犹有可尊重的地方,更不要说富贵的人们了。生活富裕又遵循礼节,就可以不骄傲,不放荡;生活贫困但不失礼貌,则意志坚定,行事果断,不会屈服。
14.“藕荷色羊绒衫”是本文的线索,是晚辈们送给她的一件色调极其雅致的礼物,代表着晚辈们的一片孝心,同时也象征了互敬互爱的亲情。
15.开头说她诵读《红楼梦》中的诗句,一来表现她志趣高雅,热爱读书;二来为下文晚辈为她买藕荷色羊绒衫及她解释“藕荷色”做铺垫。
16.藕荷色羊绒衫是她的最爱,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件羊绒衫是晚辈孝敬她的,代表着他们的一份孝心。
17.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依偎”写出孙女儿的纯真可爱,“搂”体现她的慈祥关爱。示例二:“心里汪着蜜水儿”运用心理描写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她沉浸在浓浓亲情中的幸福甜蜜。
18.示例:新闻中老人因晚辈聚餐只顾低头玩手机,愤而摔盘,令人心酸。手机、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但也使我们疏远了亲情。我们应像选文中的晚辈那样,抽空看望长辈,陪他们聊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不应让网络中的虚拟社交,淡漠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19.诗、词、书法、绘画、美食、服饰。
20.承上启下。前一句承接上文突出他的“文采”,后一句开启下文,重点写苏东坡的“不随”。
21.通过蔡京这个“墙头草”式的人物形象,反衬苏轼“不随”的高贵人格,正是这种人格,使得苏轼受到后人的钦佩和敬仰。
22.表达作者对苏轼的赞美、钦佩、敬仰之情;提倡人们学习苏轼的“不随”品行;呼吁人们传承苏轼的“不随”人格。(写出两点即可)
23.作文示例:
间隙亦美
搬家的前几个月,装修师傅一直在我家那所毛坯房里忙碌着。
妈妈最喜欢浅色的木质地板,所以,便在铺地板时带着我来到新家,检查一下师傅们的工作。
刚进房,就听领头师傅说道:“注意了,铺的时候每块地板间都留点儿缝!”一刹那,我愣了一愣——留道缝?这位师傅,不是业内好评无数的木匠吗?妈妈也听到了这句话,忙问:“师傅,您这是什么意思呀?”
师傅擦擦额上的汗,扭过头得意地笑道:“铺地板要留缝,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会装修的都懂得给木板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防止开裂或挤压拱起。不然这铺出来的,都是坏工程。”妈妈自知是外行人不懂,便赞叹着夸师傅技艺精湛,而我却若有所思。
原来,这就像国画里有留白一样,铺地板也要有一条缝隙。在不懂的人看来,可能觉得有漏洞、不完美,但实则是为了更完美。这不仅体现了精湛的装修技术,也体现了一种独到的生活美学。
生活中总有抱怨“缝隙”的人。他们追求着生命的长久自我的完美,但不完美,才算完美。就像林语堂所说:“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生。”这话何尝不是在说世间万物?残疾人依旧可以创造自我的价值,不输常人;相貌平凡的女孩可以修炼内在,不必疯狂地追求外表。就像维纳斯雕像之所以绝美而独特,在于那为世人叹为观止的断臂;昙花之所以美丽,在于它夜半一现的刹那间。你我何尝不是如此:“水不能放太满,话不能说太满。”句句人生箴言,都在教导着我们去爱不完美。我们的人生有遗憾,并不代表我们的人生糟糕,“吃一堑,长一智”,遗憾与挫折教会我们如何前行。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我们的人生才更真实。正是那道缝隙,成就了木工职业生涯中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作品。
那些缝隙裂痕,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它珍贵的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