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3节)测试题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D.在一定温度下,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2.降低温度使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
)
A.溶解度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质量
3.要使食盐从饱和食盐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的办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蒸发水
D.再加入少量食盐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溶质在溶解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5.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
D.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时,有KCl晶体析出
6.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7.20℃时,取四份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后,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减少10g溶剂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B.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C.保持温度不变,加入10g溶剂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降温至10℃后,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8.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机械动力搅拌得到食盐
C.利用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9.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0.右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15%
C.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t2℃时,将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150g
11.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另一瓶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12.20℃时,在100
g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列,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
)
????选项
A
B
C
D
????加入食盐的质量/g
10
20
30
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110
120
130
136
13.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溶液,小明选择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①加入CaO
②加入Ca(OH)2
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小欣拉开易拉罐汽水的拉环时,听到“啵”的一声,并有气体自汽水中冲出。有关此现象的说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压力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B.因压力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C.因压力增大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D.因压力增大使气体的溶解度变大
15.右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
)
(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滤出晶体,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二、填空与探究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70分)
16.(11分)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但对于氢氧化钙来说,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
17.(8分)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1)在20℃时,100g水最多溶解氯化钠
。
(2)在20℃时,20g氯化钠与100g水相混合,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所得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3)在20℃时,40g氯化钠与100g水相混合,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所得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4)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氯化钠、水、溶液的质量比是
。
18.(10分)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试回答如下相关问题。
(1)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溶液刚好饱和;
那么,50g水中溶解
g乙,溶液达到饱和。
(2)t2℃时,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
(3)t1℃时,若要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可采用的方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4)若要从甲中含有少量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可用的方法是
。
(5)若要从乙中含有少量甲的混合溶液中提纯乙,可用的方法是
。
19.(15分)下表是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Ca(OH)2
0.19
0.17
0.14
0.12
0.09
0.08
NaOH
31
91
111
129
313
336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Ca(OH)2和NaOH的溶解度曲线,下图中能表示NaOH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2)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
①加入氢氧化钙,
②升高温度,
③降低温度,
④加入水,
⑤蒸发水后再恢复到原温度,
⑥加入生石灰。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3)20℃时,191g
饱和NaOH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20℃,可析出NaOH晶体的质量为
。
(4)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后得到的溶液(乙溶液),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乙
甲(填“>”、“<”或“=”)。
(5)现有60℃时含Ca(OH)2和NaOH两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要得到较纯净的NaOH晶体,应采取的物理方法是
。
20.(15分)右图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t2℃时,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
大到小顺序是
。
(2)将t2℃时的等质量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
降到0℃时,析出溶质最多的是
,
无溶质析出的是
。
(3)当
A中含有少量B时为了得到纯净的A,
可采用
的方法。
(4)若将t2℃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1.(11分)硝酸钾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试剂。
(1)硝酸钾是由
和
构成的(填写微粒符号)。
(2)硝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保留到0.1%)。
(3)如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以总结出硝酸钾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
60℃时11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
(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此时配得的溶液
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
g。
(4)列式计算:用100g
10%的硝酸钾溶液配制5%的硝酸钾
溶液。需要加水多少mL?(水的密度为1.0g/mL)
参考答案
1.D
2.B
3.C
4.D
5.B
6.C
7.D
8.C
9.B
10.C
11.A
12.D
13.C
14.A
15.D
16.升高温度
增加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质
蒸发溶剂
;降低温度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
蒸发溶剂
;继续加入原溶质,不再溶溶解
(1)36g
(2)不饱和
120g
16.7%
(3)
饱和
136g
26.5%
(4)36:100:136
18.(1)10
(2)甲>乙(3)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4)降温结晶
(5)蒸发结晶
19.(1)A(2)①②⑤⑥
(3)9.1g(4)=(5)升高温度后,进行过滤
20.(1)
A
>B
>C
(2)
A
;C(3)降温结晶(4)B>A>C
21.(1)K+,NO3?;(2)38.6%;(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饱和,78.4;
(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