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年级
学科 语 文 教师
课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课型 新 授 课时 2课时
学 习
目
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归纳主题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习自主分析林冲性格发展变化过程,探寻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
2分析总结文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思考课文主题“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意义
2学习鉴赏古典文学名著,激发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归纳主题
2、分析林冲性格发展变化过程,探寻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
3、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 难点 1、思考课文主题“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意义
2、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 方法 预习法、速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施耐庵及《水浒传》的有关情况。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主题。
3、分析林冲性格发展变化过程,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主题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给同学们播放一首歌,会唱的可以跟着唱……很多同学都会唱,这是《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水浒传第十回(板书)根据大纲,我们要一起完成学习目标(说出学习目标)课下布置了预习作业:搜集的《水浒传》资料,现在大家分享一下手头的资料,了解作者及小说。(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施耐庵(约1296~1370),名子安,一说名耳,江苏兴化人,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弃官回乡,从事著述。
2、《水浒传》创作过程:《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
歌曲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带学生进入情景
课前已经安排学生预习小说和本课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古典小说。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3、文学地位及主题思想:《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4、前情后事: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直至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
三、刚才歌曲中唱到“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林冲本来是北宋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他对现状满足,对统治阶级也是拥护的。当相国寺妻子被高衙内调戏,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委屈忍辱,逆来顺受,他是不想出手的。在本文的故事中,他到底遭遇了什么,让他终于“出手”?走上反抗道路的呢?下面我们理清故事情节
1、分组速读课文,理清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请各组派代表发言(大家的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基本梳理清楚,下面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板书自下而上)
开端(1自然段):、路遇李小二
发展(2-5 自然段):买刀寻敌
发展(6-9 自然段):看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雪夜杀敌
四、从情节看,酒店、草料场、山神庙,为了高衙内霸占林妻,一伙人使尽手段非要逼死林冲不可,致使林冲性格发生巨大转变,最后终于“出手”,走上反抗道路。对林冲,作者是如何塑造的呢?大家勾出林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组内讨论不同情节中林冲的性格特点。(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目标)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互相分享预习成果,不充分的内容老师补充,
理清情节分析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发言,学生的表述会各不相同,应该给予积极引导
全面了解教学后记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路遇李小二:(语言描写)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直、善良、扶弱济贫的侠肝义胆。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一个“恶”,意思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一个称呼“太尉”,忍受屈辱、善良安分;“未知久后如何”还心存幻想。
(3)“恐怕玷污你夫妻两个”为他人着想
2、买刀杀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有刚烈的反抗意识,为下文杀敌做铺垫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反抗不坚决,幻想委曲求全。
3、看管草料场:(语言、动作描写)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存幻想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委曲求全,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雪夜杀敌:(语言、动作描写)
一系列搠、提、丢、踏、扯、剜、割等复仇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林冲的反抗精神,刚猛激烈、嫉恶如仇、崇尚正义,也是被逼入死路后不再心存幻想的表现。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林冲的性格特点归集起来为:委屈忍辱,安分守己,随遇而安;正直善良,有侠肝义胆,刚猛激烈、嫉恶如仇。
6、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
1、思考:回首看看林冲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反抗的道路?
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步步紧逼,不逼死不罢休: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设奸计③野猪林里谋性命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不是一高俅个人,是以高俅为首的官吏们上上下下合起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那么,林冲的遭遇可以代表民众吗?像林冲这样的中层官吏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处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生活不是更痛苦悲惨吗?为了活下去,民众不得不起来进行反抗斗争。所以说,林冲是一个典型,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2、本文的主题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明确:①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也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真理。
五、课堂小结:《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六、作业设计:课后第二题
七、板书设计:
逼上梁山
↑
雪夜杀敌: 嫉恶如仇 激烈反抗
↑
情节 看管草料场: 随遇而安 心存幻想 官逼民反
↑ 民不得不反
买刀寻敌: 刚烈 随遇而安
↑
路遇李小二:善良安分 随遇而安
八、教学反思:学生能够自主梳理情节,通过人物描写概括主题缺乏全面理解,往往概括不全,老师应总体掌握,及时提示。
组内讨论,教师参与学生讨论
自主发言,同学之间合作互补,老师提出问题促进深入分析,师生互动
归纳明确林冲性格
总结人物性格,思考导致性格变化的原因,探索主题
教学后记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说表现主题离不开环境和细节描写,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
二、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比如,管营差拨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学生分组勾画出描写风雪的句子,区分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自主发言,互相补充
学生分析,老师补充
教学后记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的一种手法。其作用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学生快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内容,分析并讨论其作用。
例子:①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行动鬼鬼祟祟,引起李小二怀疑,偷听及报信,引出林冲满街寻仇人的情节。
②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反拽”好门上“锁”了,等回来一见草厅被压倒,便“探”半身去“摸”。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的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这就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③林冲躲进山神庙后,“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的“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使陆虞候三人只好站在庙外说话,也使得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才促使林冲起来反抗,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④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他同差拨取路投草料场时“带了尖刀,拿出条花枪”,去山神庙安身时也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这才有最后“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顺理成章地进行。
⑤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沧州城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的行动却是由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看似随意,却至关重要。
三、总结全文:
情节的发展要把林冲逼向死路,林冲屡经迫害性格发生转变终于反抗,环境的设置预示冲突升级,细节设置林冲不反不行,小说的各种要素最终凸显主题: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我们阅读小说,既要有感性的认识,又要有理性的分析,才能全面理解作者,理解作品。
本文细节描写较多,可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高细节鉴赏水平
教学后记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四、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第四题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时常要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请你任选一种,描写一下你自己所熟悉的一位人物。(要求:形象明确,感情真挚,300字以内。)
五、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
暗示情节发生
环境描写 推动情节发展
烘托人物沉郁的心情
侧面描写: 设置人物危机四伏的处境
动作细节
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 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服饰细节
六、教学反思:学生喜欢这篇课文,内容比较好理解,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手法,学习利用环境表现人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开阔视野,深化文化底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