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第一章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
(
2分
)
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作法如图,能得出
的依据是(??
)
A.?SAS?????????????????????????????????????B.?SSS?????????????????????????????????????C.?AAS?????????????????????????????????????D.?ASA
2.
(
2分
)
如图,已知△ABC≌△BAD,A与B,C与D分别是对应顶点,若AB=3cm,BC=2cm,AC=4cm,则AD的长为( )
A.?2cm??????????????????????????????????B.?3cm??????????????????????????????????C.?4cm??????????????????????????????????D.?不能确定
3.
(
2分
)
正方形ABCD中,点P是对角线AC上的任意一点(不包括端点),以P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则AD与⊙P的位置关系是(??
)
A.?相离????????????????????????????????????B.?相切????????????????????????????????????C.?相交????????????????????????????????????D.?不确定
4.
(
2分
)
等腰△ABC中,∠C=50°,则∠A的度数不可能是( )
A.?80°???????????????????????????????????????B.?50°???????????????????????????????????????C.?65°???????????????????????????????????????D.?45°
5.
(
2分
)
如图,已知AB∥CD,BC平分∠ABE,∠C=32°,则∠BED的度数是(???
)
A.?32°???????????????????????????????????????B.?16°???????????????????????????????????????C.?49°???????????????????????????????????????D.?64°
6.
(
2分
)
如图所示,已知
,
,
,则
的度数是(???
).
?
A.?????????????????????????????????????B.?????????????????????????????????????C.?????????????????????????????????????D.?
7.
(
2分
)
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32,5AB=3BC,则对角线AC的取值范围为( )
A.?6<AC<10?????????????????????B.?6<AC<16?????????????????????C.?10<AC<16?????????????????????D.?4<AC<16
8.
(
2分
)
如图,已知AC平分∠DAB,CE⊥AB于E,AB=AD+2BE,则下列结论:①AB+AD=2AE;②∠DAB+∠DCB=180°;③CD=CB;④S△ACE﹣2S△BCE=S△ADC;其中符合题意结论的个数是( )??
A.?1个???????????????????????????????????????B.?2个???????????????????????????????????????C.?3个???????????????????????????????????????D.?4个
9.
(
2分
)
如图,矩形ABCD中,O为AC中点,过点O的直线分别与AB、CD交于点E、F,连结BF交AC于点M,连结DE、BO.若∠COB=60°,FO=FC,则下列结论:①FB垂直平分OC;②△EOB≌△CMB;③DE=EF;④S△AOE:S△BCM=2:3.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4个???????????????????????????????????????B.?3个???????????????????????????????????????C.?2个???????????????????????????????????????D.?1个
10.
(
2分
)
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
,
记AB=x
,
周长为y
,
定义(x
,
y)为这个三角形的坐标,如图所示,直线
将第一象限划分为4个区域,下面四个结论中:
①对于任意等腰三角形ABC
,
其坐标不可能位于区域Ⅰ中;②对于任意等腰三角形ABC
,
其坐标可能位于区域Ⅳ;③若三角形ABC是都能腰直角三角形,其坐标位于区域Ⅲ中;④图中点M所对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比点N所对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所有正确的结论序号是(??
)
A.?①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
二、填空题(共10题;共15分)
11.
(
1分
)
如图,AB∥CD,MP∥AB,MN平分∠AMD,∠A=40°,∠D=30°,则∠PMN=________度.
12.
(
1分
)
命题“如果a>b,那么ac>bc
”
的逆命题是_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13.
(
2分
)
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是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
14.
(
1分
)
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分别为5和3,则斜边上的高是________.
15.
(
1分
)
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CD和BE分别是AB和AC边上的高,
且CD和BE交于点P,若∠A=40?,则∠BPC的度数是________.
16.
(
1分
)
如图,在△ABC中,AB=AC=1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如果BC=10cm,那么△BCD的周长是________?cm.
18.
(
5分
)如图,在
Rt△ABC
中,以△ABC
?的一边为边画等腰三角形,使得它的第三个顶点在△ABC
的其他边上,试画出所有不同的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画图方法.
19.
(
1分
)
如图,△ABC的面积为1,沿△ABC的中线AD1截取△ABD1的面积为S1
,
沿△AD1C的中线AD2截取△AD1D2的面积为S2
.
按上述方法依次截取的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S3
,
S4
…Sn
,
则所截取的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
三、解答题(共10题;共50分)
21.
(
5分
)
如图,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B=FD,证明△ABC≌△FDE.
22.
(
5分
)
如图,AC⊥BD,DE交AC于E,AB=DE,∠A=∠D.求证:AC=AE+BC.
23.
(
5分
)
如图,点E在长方形ABCD的边BC上,AE⊥EF,点F在边CD上,已知EC=AB=3cm,BC=5cm.
求四边形AEFD的面积.
24.
(
5分
)
在等腰△ABC中,三边分别为a、b、c,其中a=5,若关于x的方程x2+(b+2)x+6﹣b=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ABC的周长.
25.
(
5分
)
如图,在△ABC中,点D是AC的中点,DE∥BC交AB于点E,DF∥AB交BC于点F,说明△ADE与△DCF全等的理由.
26.
(
5分
)
如图,已知△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AE,延长AE交BD于点F,请说出AE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7.
(
5分
)
如图,在Rt△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使三角板斜边的两个端点分别与A、D重合,连接BE、EC.试猜想线段BE和EC的数量及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OM上移动,一直角边与边OA交于点C,且OC=1,另一直角边与直线OB,直线OA分别交于点D,E,当以P,C,E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CD相似时,试求OP的长.(提示:请先在备用图中画出相应的图形,再求OP的长).
29.
(
5分
)
已知∠AOB=9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C重合,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与OA,OB(或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D,E.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①),易证:OD+OE=
OC;
当三角板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即在图②,图③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作图过程可知:OC=O′C′,OD=O′D′,CD=C′D′故△OCD≌△O′C′D′(SSS)故
∠A′O′B′=∠AOB
.
故答案为:B.
【分析】由题意可知,利用尺规作图法,可知OC=O′C′,OD=O′D′,CD=C′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可得△OCD≌△O′C′D′,得出
∠A′O′B′=
∠AOB
.
2.【答案】
A
【考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BAD,
∴BC与AD是对应边,
∴AD=BC=2cm.
故答案为:A.
【分析】由已知可知AD和BC是对应边,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求解.
3.【答案】
B
【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切线的判定
【解析】【解答】解:∵点P到AD的距离等于点P到AB的距离,以P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
∴AD与⊙P的位置关系是相切.
故答案为:B.
【分析】正方形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所以正方形对角线可看成正方形的角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点P到切线AD的距离等于点P到AB的距离,所以以P为圆心的圆与AB相切。
4.【答案】
D
【考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当∠C为顶角时,则∠A=
(180°﹣50°)=65°;
当∠A为顶角时,则∠A=180°﹣2∠C=80°;
当∠A、∠C为底角时,则∠C=∠A=50°;
∴∠A的度数不可能是45°,
故答案为:D.
【分析】分类讨论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解答即可.
5.【答案】
D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
【解析】【解答】解:∵AB∥CD,
∴∠ABC=∠BCE,
∵BC平分∠ABE,
∴∠ABC=∠EBC,
∴∠BCE=∠EBC=32°,
∴∠BED=∠C+∠EBC=64°,
故答案为:D.
【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
6.【答案】
C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解析】【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由∠C=30°,∠CBE=40°,
∠CAE=∠C+∠CBE=70°,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AE=∠BED=70°.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CAE=∠C+∠CBE=70°,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CAE=∠BED=70°.
7.【答案】
D
【考点】三角形三边关系
【解析】【解答】解:
∵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32,5AB=3BC,
∴2(AB+BC)=2(BC+BC)=32,
∴BC=10,
∴AB=6,
∴BC﹣AB<AC<BC+AB,即4<AC<16.
故选D.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周长公式求得AB、BC的长度,然后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求对角线AC的取值范围.
8.【答案】
C
【考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①在AE取点F,使EF=BE,
∵AB=AD+2BE=AF+EF+BE,EF=BE,
∴AB=AD+2BE=AF+2BE,
∴AD=AF,
∴AB+AD=AF+EF+BE+AD=2AF+2EF=2(AF+EF)=2AE,
∴AE=
(AB+AD),故①符合题意;
②在AB上取点F,使BE=EF,连接CF.
在△ACD与△ACF中,∵AD=AF,∠DAC=∠FAC,AC=AC,
∴△ACD≌△ACF,
∴∠ADC=∠AFC.
∵CE垂直平分BF,
∴CF=CB,
∴∠CFB=∠B.
又∵∠AFC+∠CFB=180°,
∴∠ADC+∠B=180°,
∴∠DAB+∠DCB=360-(∠ADC+∠B)=180°,故②符合题意;
③由②知,△ACD≌△ACF,∴CD=CF,
又∵CF=CB,
∴CD=CB,故③符合题意;
④易证△CEF≌△CEB,
所以S△ACE-S△BCE=S△ACE-S△FCE=S△ACF
,
又∵△ACD≌△ACF,
∴S△ACF=S△ADC
,
∴S△ACE-S△BCE=S△ADC
,
故④不符合题意;
即正确的有3个,
故答案为:C.
【分析】①在AE取点F,使EF=BE.利用已知条件AB=AD+2BE,可得AD=AF,进而证出2AE=AB+AD;②在AB上取点F,使BE=EF,连接CF.先由SAS证明△ACD≌△ACF,得出∠ADC=∠AFC;再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FB=∠B;然后由邻补角定义及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DAB+∠DCB=180°;
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CD=CF,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CF=CB,从而CD=CB;④由于△CEF≌△CEB,△ACD≌△ACF,根据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易证S△ACE-S△BCE=S△ADC
.
9.【答案】
B
【解析】【解答】解:①∵矩形ABCD中,O为AC中点,
∴OB=OC,
∵∠COB=60°,
∴△OBC是等边三角形,
∴OB=BC,
∵FO=FC,
∴FB垂直平分OC,
故①正确;
②∵FB垂直平分OC,
∴△CMB≌△OMB,
∵OA=OC,∠FOC=∠EOA,∠DCO=∠BAO,
∴△FOC≌△EOA,
∴FO=EO,
易得OB⊥EF,
∴△OMB≌△OEB,
∴△EOB≌△CMB,
故②正确;
③由△OMB≌△OEB≌△CMB得∠1=∠2=∠3=30°,BF=BE,
∴△BEF是等边三角形,
∴BF=EF,
∵DF∥BE且DF=BE,
∴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
∴DE=BF,
∴DE=EF,
故③正确;
④在直角△BOE中∵∠3=30°,
∴BE=2OE,
∵∠OAE=∠AOE=30°,
∴AE=OE,
∴BE=2AE,
∴S△AOE:S△BCM=S△AOE:S△BOE=1:2,
故④错误;
所以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3个;
故选B
【分析】①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定理可得结论;
②证△OMB≌△OEB得△EOB≌△CMB;
③先证△BEF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F=EF,再证?DEBF得出DE=BF,所以得DE=EF;
④由②可知△BCM≌△BEO,则面积相等,△AOE和△BEO属于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其面积比就等于两底的比,即S△AOE:S△BOE=AE:BE,由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得出BE=2OE=2AE,得出结论S△AOE:S△BOE=AE:BE=1:2.
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内容虽多,但不复杂;看似一个选择题,其实相当于四个证明题,属于常考题型.
10.【答案】
B
【考点】不等式及其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推理与论证
【解析】【解答】解:如图,
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记AB=x,周长为y,
设BC=z,则y=2x+z,x>0,z>0.
①∵BC=z>0,
∴y=2x+z>2x,
∴对于任意等腰三角形ABC,其坐标位于直线y=2x的上方,不可能位于区域Ⅰ中,故结论①符合题意;
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x>z,即z<2x,
∴y=2x+z<4x,
∴对于任意等腰三角形ABC,其坐标位于直线y=4x的下方,不可能位于区域Ⅳ中,故结论②不符合题意;
③若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z=
∵1<
<2,AB=x>0,
∴x<
x<2x,
∴3x<2x+
x<4x,
即3x<y<4x,
∴若三角形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坐标位于区域Ⅲ中,故结论③符合题意;
④由图可知,点M位于区域Ⅲ中,此时3x<y<4x,
∴3x<2x+z<4x,
∴x<z<2x;
点N位于区域Ⅱ中,此时2x<y<3x,
∴2x<2x+z<3x,
∴0<z<x;
∴图中点M所对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比点N所对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故结论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设BC=z,则y=2x+z.根据z>0,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得出y>2x,即可判断①;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出2x>z,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得到y<4x,即可判断②;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得出3x<y<4x,即可判断③;分别求出点M、点N所对应等腰三角形的底边范围,即可判断④.
二、填空题
11.【答案】
5
【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AB∥CD,MP∥AB,
∴AB∥CD∥MP,
∴∠A=∠AMP=40°,∠D=∠PMD=30°,
∴∠AMD=∠AMP+∠PMD=40°+30°=70°;
∵MN平分∠AMD,∴∠DMN=∠PMD+∠PMN=
∠AMD=
×70=35°,
∴∠PMN=∠DMN-∠PMD=35°-30°=5°.
故答案为5.
【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MD,再利用角平分线即可求出∠DMN,∠PMN也就不难求出了.
12.【答案】
假
【考点】逆命题
【解析】【解答】解:逆命题就是题设和结论互换,本题的逆命题是若“ac>bc,则a>b,举反列判断真假.解:逆命题是若“ac>bc,则a>b,当c<
0时,结论不成立,故逆命题是假命题.
【分析】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
13.【答案】
两个角是对顶角;这两个角相等
【考点】命题与定理
【解析】【解答】解:此命题可写成:如果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因此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
故答案为:两个角是对顶角;这两个角相等.
【分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常可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P是条件,q是结论。
14.【答案】
或
【考点】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
【解析】【解答】解:分两种情况考虑:①当5cm为斜边时,根据勾股定理得:第三边长为
=4cm,此时斜边上的高h=
=
;
②若5cm是直角边时,根据勾股定理得斜边为
=
,此时斜边上的高h=
?=
,故答案为:
或
.
【分析】分两种情况考虑:①当5cm为斜边时,②若5cm是直角边时,根据勾股定理得出第三边的长,再根据面积法即可算出斜边上的高,综上所述即可得出答案。
15.【答案】
140°
【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多边形内角与外角,对顶角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
CD和BE分别是AB和AC边上的高
,
∴∠ADC=∠AEB=90°,
∵∠A+∠ADC+∠AEB+∠DPE=360°,∠A=40°,
∴∠DPE=140°,
∴∠BPC=∠DPE=140°.
故答案为:140°.
【分析】根据高线可得∠ADC=∠AEB=90°,根据∠A=40°以及四边形内角和可得∠DPE=140°,根据对顶角的性质可得∠BPC=140°.
16.【答案】26
【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如图,连接BD.
∵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D=BD,
∴△BCD的周长=BC+BD+CD=BC+AD+CD=BC+AC,
∵AC=16cm,BC=10cm,
∴△BCD的周长=10+16=26cm.
故答案为:26.
【分析】连接BD,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可得AD=BD,然后求出△BCD的周长=BC+AC,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
18.【答案】
图示及画法如下:①以
B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B
于点
I,△BCI
就是等腰三角形;②以
C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B
于点
D,△BCD
就是等腰三角形;③以
A
为圆心,A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B
于点
E,△ACE
就是等腰三角形;④以
C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C
于点
F,△BCF
就是等腰三角形;⑤作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点
H,△ACH
就是等腰三角形;⑥作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
G,则△AGB
是等腰三角形;⑦作
B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
I,则△BCI
是等腰三角形.
【考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作图-三角形
【解析】【分析】①以
B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B
于点
I,△BCI
就是等腰三角形;
②以
C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B
于点
D,△BCD
就是等腰三角形;
③以
A
为圆心,A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B
于点
E,△ACE
就是等腰三角形;
④以
C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画弧,交
AC
于点
F,△BCF
就是等腰三角形;
⑤作
A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点
H,△ACH
就是等腰三角形;
⑥作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
AC
于
G,则△AGB
是等腰三角形;
⑦作
BC
的垂直平分线交
AB
于
I,则△BCI
是等腰三角形.
19.【答案】
【考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由题意得:所截取的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
=1-
?
=
【分析】根据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可知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从而即可得出S1=,,,…
,
进而即可算出S1+S2+S3+…Sn==1-=.
三、解答题
21.【答案】
证明:
,
∴△ABC≌△FDE.
【考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可得证
.注意,用符号“
≌
”表示全等三角形时,把对应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22.【答案】
证明:∵AB=DE,∠A=∠D,∠ACB=∠DCE=90°
∴△ABC≌△DEC(SAS)
∴BC=CE,
∵AC=AE+CE
∴AC=AE+BC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SAS”可证△ABC≌△DEC,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CE,从而可证AC=AE+BC.
23.【答案】
解:∵∠CEF+∠AEB=90°,∠AEB+∠BAE=90°,
∴∠BAE=∠CEF,
又∵AB=CE,∠ABE=∠ECF=90°,
∴△ABE≌△ECF,
∴S四边形AEFD=S长方形ABCD-2S△ABE=3×5-2×
×(5-3)×3=9.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ASA可证明△ABE≌△ECF,利用S四边形AEFD=S长方形ABCD-2S△ABE即可得答案.
24.【答案】解:∵关于x的方程x2+(b+2)x+6﹣b=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2﹣4(6﹣b)=0,即b2+8b﹣20=0;
解得b=2,b=﹣10(舍去);
①当a为底,b为腰时,则2+2<5,构不成三角形,此种情况不成立;
②当b为底,a为腰时,则5﹣2<5<5+2,能够构成三角形;
此时△ABC的周长为:5+5+2=12;
答:△ABC的周长是12
【考点】根与系数的关系,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分析】若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根的判别式△=0,据此可求出b的值;进而可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即可求得其周长.
25.【答案】
解:∵点D是AC的中点,
∴AD=DC,
∵DE∥BC,
∴∠ADE=∠DCF,∠DFC=∠EDF,
∵DF∥AB,
∴∠AED=∠EDF,
∴∠AED=∠DFC,
在△ADE和△DCF中,
?
∴△ADE≌△DCF.
【考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解析】【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易证
∠ADE=∠DCF,
∠AED=∠DFC,
然后用角角边可证△ADE≌△DCF.
26.【答案】
AE=BD
证明:∵△ACB与△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A=CB,CE=CD,∠ACE=∠BCD,
在△ACE和△BCD中
∴△ACE≌△BCD,
∴AE=BD.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CA=CB,CE=CD,∠ACE=∠BCD,
然后利用SAS判断出
△ACE≌△BC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
AE=BD.
27.【答案】
数量关系为:BE=EC,位置关系是:BE⊥EC.
证明:∵△AED是直角三角形,∠AED=90°,且有一个锐角是45°,
∴∠EAD=∠EDA=45°,
∴AE=DE,
∵∠BAC=90°,
∴∠EAB=∠EAD+∠BAC=45°+90°=135°,
∠EDC=∠ADC﹣∠EDA=180°﹣45°=135°,
∴∠EAB=∠EDC,
∵D是AC的中点,
∴AD=CD=
AC,
∵AC=2AB,
∴AB=AD=DC,
∵在△EAB和△EDC中
,
∴△EAB≌△EDC(SAS),
∴EB=EC,且∠AEB=∠DEC,
∴∠BEC=∠DEC+∠BED=∠AEB+∠BED=90°,
∴BE⊥EC.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解析】【分析】数量关系为:BE=EC,位置关系是:BE⊥EC;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以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得:△EAB≌△EDC即可证明.
29.【答案】证明:过点C分别作OA,OB的垂线,垂足分别为P,Q.
有△CPD≌△CQE,
∴DP=EQ,
∵OP=OD+DP,OQ=OE-EQ,
又∵OP+OQ=
OC,
即OD+DP+OE-EQ=
OC,
∴OD+OE=
OC.
图③不成立,
有数量关系:OE-OD=
OC
过点C分别作CK⊥OA,
CH⊥OB,
∵OC为∠AOB的角平分线,且CK⊥OA,CH⊥OB,
∴CK=CH,∠CKD=∠CHE=90°,
又∵∠KCD与∠HCE都为旋转角,
∴∠KCD=∠HCE,
∴△CKD≌△CHE,
∴DK=EH,
∴OE-OD=OH+EH-OD=OH+DK-OD=OH+OK,
由(1)知:OH+OK=
OC,
∴OD,OE,OC满足OE-OD=
OC.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
【解析】【分析】模仿第1种特例,过点C作垂线,构造出全等的三角形,即△CPD≌△CQE,由对应边相等可得出另两个类似的结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第一章试卷答题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1.答:
12.答:
13.答:
14.答:
15.答:
16.答:
18.答:
19.答:
21.答:
22.答:
23.答:
24.答:
25.答:
26.答:
27.答:
29.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21cn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
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
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
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
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本网
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
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
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公司将联
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
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7世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