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孟子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努力让百姓得到好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忘记别的老人,抚养自己的小辈时不忘记别的的小孩。
《孟子》的故事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母亲为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孟子小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做买卖的游戏。母亲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鞠躬行礼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不满,便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的,王即使有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一曝十寒
原意: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成语
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孟子成语
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重点)
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
(5分钟独立思考勾画,3分钟小组解决问题,讨论第3题)
1、了解本文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
3、找一找文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检查点拨----走近作者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检查点拨----朗读文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 岂 不 诚 大丈夫哉?一怒 而 诸侯 惧, 安居而
天下熄”
安静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难道
真正,确实
顺接
害怕
检查点拨----疏通文意
孟子曰:“是 焉 得 为 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 冠 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 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
你
到
谨慎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这
怎么,哪里
是
能够
主谓
他
她
同“汝”,你
违背
丈夫
教导
行冠礼
告诫
以顺为 正 者,妾妇之道 也。 居 天下 之 广 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 之 谓 大丈夫。”
使……动摇
使……迷惑
使……屈服
居住
住宅
准则、标准
表判断、是
宽广
站在
走
遵从
代指正道
自己的
这样(的人)
主谓
称
把…作为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检查点拨----文言现象
1.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2.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惑乱;
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改变;
使……动摇。)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富贵不能淫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
1.什么样的人是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
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3.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
5.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6.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5分钟独立思考勾画,
3分钟小组解决问题)
1.什么样的人是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课文分析
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敬仰、崇拜、羡慕。
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
应该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3. 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分别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两个层次。
“是焉得为大丈夫”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
前一个层次应该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
后一个层次应该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破”
“立”
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5.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妻妾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罢了,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其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何为大丈夫
2.了解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反复阅读、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困境中造就人才、国无忧患意识易遭灭亡的道理
学习目标
自学指导
6.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7.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8.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区别?
9.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0.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11.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
(5分钟独立思考勾画,
3分钟小组解决问题)
6.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
7.文章所论述的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
“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前面;
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
“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8.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区别?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9.拓展延伸,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0.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11.孟子的语言风格
(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喜欢使用比喻,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3)大量运用对比手法,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堂小结
《富贵不能淫》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仁、义、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