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期末专项练习(Word版,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期末专项练习(Word版,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04 16:45:45

文档简介

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期末专项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观察如图,并阅读图形下面的相关文字:
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
像这样,20条直线相交,交点最多的个数是(  )
A.100个
B.135个
C.190个
D.200个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发现: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0个交点,故可猜想,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2+3+…+(n﹣1)=n(n﹣1)个交点,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2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1=×1×2,
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3=1+2=×2×3,
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6=1+2+3=×3×4,
5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0个交点,10=1+2+3+4=×4×5,

n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交点的个数是:n(n﹣1).
20条直线相交最多有交点的个数是:n(n﹣1)=×20×19=190.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交线探索规律.此题在相交线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猜想、归纳能力,掌握从特殊向一般猜想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在下列生活、生产现象中,不可以用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直接利用直线的性质以及线段的性质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解:第一、二、三幅图中的生活、生产现象可以用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第四幅图中利用的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的性质以及线段的性质,正确把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①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正数;
②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③两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④线段AB和线段BA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分析】由绝对值,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及线段定义依次判断可求解.
【解答】解:①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非负数,故①符合题意;
②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不一定是互为相反数,故②符合题意;
③两数相加,和不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故③符合题意;
④线段AB和线段BA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定义,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理解这些定义并运用是本题的关键.
4.如图,在公路MN两侧分别有A1,A2…A7,七个工厂,各工厂与公路MN(图中粗线)之间有小公路连接.现在需要在公路MN上设置一个车站,选择站址的标准是“使各工厂到车站的距离之和越小越好”.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车站的位置设在C点好于B点;
②车站的位置设在B点与C点之间公路上任何一点效果一样;
③车站位置的设置与各段小公路的长度无关;
④车站的位置设在BC段公路的最中间处要好于设在点B及点C处.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
【分析】可结合题意及图,直接对四个选项本身进行分析,确定对错.
【解答】解:①通过测量发现车站的位置设在C点好于B点,故原来的结论正确;
②车站设在B点与C点之间公路上,车站朝M方向始终有4个工厂,车站朝N方向始终有3个工厂,所以在这一段任何一点,效果一样,故原来的结论错误;
③工厂到车站的距离是线段的长,和各段的弯曲的小公路无关,故原来的结论正确;
④车站的位置设在BC段公路的最中间处与设在点B及点C处一样好,故原来的结论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解题关键是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实际这道题根本不需要计算.
5.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1>∠3
B.∠2<∠4+∠5
C.∠3=∠4
D.∠3=∠5
【分析】根据对顶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判断即可.
【解答】解:A.∵∠1=∠2,∠1=∠3+∠A,
∴∠1>∠3,
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B.∵∠2=∠4+∠5,
∴∠2>∠4,∠2>∠5,
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C.∵AD与BC不平行,
∴∠3≠∠4,
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D.∵∠A≠∠C,
∴∠3≠∠5,
故本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顶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记相关知识点的解答本题的关键.
6.如图,射线OA表示的方向是(  )
A.北偏东65°
B.北偏西35°
C.南偏东65°
D.南偏西35°
【分析】根据图中OA的位置,方向角的表示方法可得答案.
【解答】解:射线OA表示的方向是南偏东65°,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方向角,用方向角描述方向时,通常以正北或正南方向为角的始边,以对象所处的射线为终边,故描述方向角时,一般先叙述北或南,再叙述偏东或偏西.
7.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飞速旋转,形成一个圆面,是属于(  )
A.点动成线
B.线动成面
C.面动成体
D.以上都不对
【分析】根据“线动成面”的意义得出答案.
【解答】解:孙悟空的“金箍棒”飞速旋转,形成一个圆面,是属于线动成面,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8.已知∠1和∠2互为余角,且∠2与∠3互补,∠1=60°,则∠3为(  )
A.120°
B.60°
C.30°
D.150°
【分析】根据∠1和∠2互为余角,∠1=60°,求得∠2的度数,然后根据∠2与∠3互补,得出∠3=180°﹣∠2.
【解答】解:∵∠1和∠2互为余角,∠1=60°,
∴∠2=90°﹣∠1=90°﹣60°=30°,
∵∠2与∠3互补,
∴∠3=180°﹣∠2=180°﹣30°=150°.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的知识,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互余两角之和为90°,互补两角之和为180°.
9.两根木条,一根长10cm,另一根长12cm,将它们一端重合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  )
A.1cm
B.11cm
C.1cm
或11cm
D.2cm或11cm
【分析】设较长的木条为AB,较短的木条为BC,根据中点定义求出BM、BN的长度,然后分两种情况:①BC不在AB上时,MN=BM+BN,②BC在AB上时,MN=BM﹣BN,分别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如图,设较长的木条为AB=12cm,较短的木条为BC=10cm,
∵M、N分别为AB、BC的中点,
∴BM=6cm,BN=5cm,
①如图1,BC不在AB上时,MN=BM+BN=6+5=11cm,
②如图2,BC在AB上时,MN=BM﹣BN=6﹣5=1cm,
综上所述,两根木条的中点间的距离是1cm
或11cm,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主要利用了线段的中点定义,难点在于要分情况讨论,作出图形更形象直观.
10.在所给的:①15°、②65°、③75°、④135°、⑤145°的角中,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的是(  )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分析】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来的角有:15°,30°,45°,75°,90°,105°,135°,150°,180°.
【解答】解:①45°﹣30°=15°,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
②65°不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
③45°+30°=75°,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
④90°+45°=135°,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
⑤145°不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熟记三角尺的角度,利用和、差关系求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如图,已知线段AB=10cm,AP=6cm,P是OB的中点,则AO=(  )
A.1.5
cm
B.2
cm
C.2.5
cm
D.3
cm
【分析】根据线段的中点定义可得OP=PB=AB﹣AP=4,再根据线段的和差可求得AO的长.
【解答】解:∵AB=10cm,AP=6cm,
∴BP=AB﹣AP=4cm,
∵P是OB的中点,
∴OP=BP=4cm,
∴AO=AP﹣OP=6﹣4=2(cm).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线段的中点定义,进行线段的和差计算.
12.如图所示,用量角器度量一些角的度数,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OA⊥OC
B.∠AOD=135°
C.∠AOB=∠COD
D.∠BOC与∠AOD互补
【分析】根据垂直的定义,量角器等知识一一判断即可.
【解答】解:观察图象可知,OC⊥OA,∠AOB=∠COD,∠OBC与∠AOD互补,
故A,C,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垂线,余角和互补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信息,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3.下列生活实例中,数学原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从一条河向一个村庄引一条最短的水渠,其中数学原理是: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B.两个村庄之间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把一个木条固定到墙上需要两颗钉子,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从一个货站向一条高速路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直线和线段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A、从一条河向一个村庄引一条最短的水渠,其中数学原理是:垂线段最短,故原命题错误;
B、两个村庄之间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正确;
C、一个木条固定到墙上需要两颗钉子,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正确;
D、从一个货站向一条高速路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垂线段最短,直线和线段的性质,熟练掌握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点A、B、C是直线l上的三个定点,点B是线段AC的三等分点,AB=BC+4m,其中m为大于0的常数,若点D是直线l上的一动点,M、N分别是AD、CD的中点,则MN与BC的数量关系是(  )
A.MN=2BC
B.MN=BC
C.2MN=3BC
D.不确定
【分析】可用特殊值法,设坐标轴上的点A为0,C为12m,求出B的值,得出BC的长度,设D为x,则M为,N为,即可求出MN的长度为6m,可算出MN与BC的关系.
【解答】解:设坐标轴上的点A为0,C为12m,
∵AB=BC+4m,
∴B为8m,
∴BC=4m,
设D为x,则M为,N为,
∴MN为6m,
∴2MN=3BC,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关键是注意特殊值法的运用及方程思想的运用.
15.如图,点C、D为线段AB上两点,AC+BD=a,且AD+BC=AB,则CD等于(  )
A.2a
B.a
C.a
D.a
【分析】根据线段的和差定义计算即可.
【解答】解:∵AD+BC=AB,
∴2(AD+BC)=3AB,
∴2(AC+CD+CD+BD)=3(AC+CD+BD),
∴CD=AC+BC=a,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线段的和差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6.以下四个语句中,正确的有(  )
①如果线段AB=BC,则B是线段AC的中点;
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③大于直角的角是钝角;
④如图,∠ABD也可用∠B表示.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分析】根据角的表示方法,线段的性质,钝角的概念,以及线段的中点定义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①如果线段AB=BC,则B是线段AC的中点,说法错误,必须说明A、B、C三点共线时;
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说法错误,应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③大于直角的角是钝角说法错误,应该是大于直角小于平角的角是钝角;
④如图,∠ABD也可用∠B表示,说法错误,以B为顶点的角不是一个,故不能用∠B表示,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直线、线段,关键是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
17.若∠1、∠2、∠3三个角的和是平角,且∠1比∠2大10°,∠3=90°,则∠2=(  )
A.30°
B.40°
C.50°
D.60°
【分析】由平角的定蚁,角的和差,方程求得∠2的度数为40°.
【解答】解:设∠2=x,则∠1=10°+x,
∵∠1、∠2、∠3三个角的和是平角,
∴∠1+∠2+∠3=180°,
又∵∠3=90°,
∴x+x+10°+90°=180°,
解得:x=4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平角的定义等相关知识,重点掌握角的计算,难点是用方程的思想解题,
18.通常我们把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叫做钟面角,若某整点时刻,钟面角∠α恰好是∠α的补角的2倍,此时对应的时间应是(  )
A.8点
B.4点
C.6点
D.8点或4点
【分析】根据题意,由∠α恰好是∠α的补角的2倍可得关于∠α的方程,求得∠α的度数,进一步得到对应的时间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意有∠α=2(180﹣∠α),
解得∠α=120°,
则此时对应的时间应是8点或4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钟面角、补角的定义,和为180°的两角互为补角.
19.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OF,OD平分∠AOE,下列结论:
①∠BOE的余角是∠AOE,补角是∠BOF
②∠AOD=∠DOE=∠AOE
③∠BOE=2∠COF
④∠BOF=∠COF
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根据余角、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进行选择即可.
【解答】解:∵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OF,
∴∠BOE的补角是∠AOE,余角是∠BOF,故①错误;
∵OD平分∠AOE,
∴∠AOD=∠DOE=∠AOE,故②正确;
∵∠EOD=∠AOD=90°﹣∠COF,
∴∠BOE=180°﹣2(90°﹣∠COF)=2∠COF,故③正确,
无法证明④正确,故④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顶角、邻补角以及余角、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余角、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20.如图,AB是一段高铁行驶路线图图中字母表示的5个点表示5个车站在这段路线上往返行车,需印制(  )种车票.
A.10
B.11
C.20
D.22
【分析】观察可以发现,每个车站作为起始站,可以到达除本站外的任何一个站,需要印制(5﹣1)种车票,而有5个起始站,故可以直接列出算式.
【解答】解:5×(5﹣1)=20,
故选:C.
【点评】本题在线段的基础上,考查了排列与组合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要理解题意,每个车站都既可以作为起始站,可以到达除本站外的任何一个站.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21.点M是线段AB上一点,且AM:MB=2:3,MB比AM长2cm,则AB长为 10cm .
【分析】设AM=2xcm,MB=3xcm,则AB=5xcm,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设AM=2xcm,MB=3xcm,则AB=5xcm,
∵MB比AM长2cm,
∴BM﹣AM=3x﹣2x=x=2(cm),
∴AB长为5x=10(cm),
故答案为:10cm.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22.4点30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夹的锐角是 45 度.
【分析】根据时针与分针相距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度数,可得答案.
【解答】解:因为4点30分时针与分针相距1+=,
所以4点30分时针与分针所夹的锐角是30°×=45°,
故答案为:45.
【点评】本题考查了钟面角,利用时针与分针相距的份数乘以每份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
23.计算:18°13′×5= 91°5′. .
【分析】根据度分秒的进制单位是60进行解答.
【解答】解:原式=90°+65′=91°5′.
故答案是:91°5′.
【点评】本题考查了度分秒的换算,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
24.1.25°= 75 分,5400″= 1.5 度.
【分析】利用1°=60′,1′=60″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25°=1×60′+0.25×60′=60′+15′=75′,
5400″=(5400÷60)′=90′=(90÷60)°=1.5°,
故答案为:75;1.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度分秒的换算,关键是掌握度、分、秒之间是60进制.
25.如图,直线a、b相交,∠1=36°,则∠2﹣∠3= 108° .
【分析】根据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及∠1=36°可求出∠2和∠3的度数,进而能得出∠2﹣∠3的值.
【解答】解:∵直线a、b相交,∠1=36°,
∴∠3=∠1=36°,∠2=180°﹣∠1=144°,
∴∠2﹣∠3=144°﹣36°=108°.
故答案为:108°.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顶角、邻补角.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即和为180°.
2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且AC:BC=2:3,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D=AC,E为AD的中点,若AB=40cm,则线段CE= 12cm .
【分析】根据题意得出:AC:BC=2:3,BD=AC,设AC=BD=2x,BC=3x,进而得出AC,BD的长,再求出AE的长,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AC:BC=2:3,BD=AC,
∴设AC=BD=2x,BC=3x,
∵AC+BC=2x+3x=40,
解得:x=8,
∴AC=BD=16cm,BC=24cm,
∵E为AD的中点,
∴AE=ED=(16×2+24)=28cm,
∴EC=AE﹣AC=28﹣16=12cm.
故答案为:12c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两点距离计算,根据已得出AC,BD的长是解题关键.
27.如图,射线OA,OB把∠POQ三等分,若图中所有小于平角的角的度数之和是300°,则∠POQ的度数为 90° .
【分析】先找出所用的角,分别用含字母x的代数式将每个角的度数表示出来,再列方程即可求出x的值,进一步求出∠POQ的度数.
【解答】解:设∠QOB=∠BOA=∠AOP=x°,
则∠QOA=∠BOP=2x°,∠QOP=3x°,
∴∠QOB+∠BOA+∠AOP+∠QOA+∠BOP+∠QOP=10x°=300°,
解得,x=30°,
∴∠POQ=3x°=90°,
故填:90°.
【点评】本题考查了确定角的个数及角的度数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28.如图,某海域有三个小岛A,B,O,在小岛O处观测到小岛A在它北偏东62°的方向上,观测到小岛B在它南偏东38°12′的方向上,则∠AOB的补角的度数是 100°12′ .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直接确定∠AOB的度数,再根据补角的定义即可求解.
【解答】解:∵OA是表示北偏东62°方向的一条射线,OB是表示南偏东38°12′方向的一条射线,
∴∠AOB=180°﹣62°﹣38°12′=79°48′,
∴∠AOB的补角的度数是180°﹣79°48′=100°12′.
故答案是:100°12′.
【点评】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方向角及其计算,基础性较强.
29.C、D在线段AB上,C为线段AB的中点,若AB=12,DB=8,则CD的长为 2 .
【分析】根据线段中点求出BC,代入CD=BD﹣BC求出即可.
【解答】解:
∵C为线段AB的中点,AB=12,
∴BC=AB=6,
∵DB=8,
∴CD=BD﹣BC=8﹣6=2,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两点之间的距离,能求出BC的长和得出CD=BD﹣BC是解此题的关键.
30.线段AB上有P、Q两点,AB=26,AP=14,PQ=11,那么BQ= 23或1 .
【分析】本题没有给出图形,在画图时,应考虑到A、B、P、Q四点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多种可能,再根据正确画出的图形解题.
【解答】解:本题有两种情形:
(1)当点Q在线段AP上时,如图,BQ=BP+PQ=AB﹣AP+PQ=26﹣14+11=23;
(2)当点Q在线段BP上时,如图,BQ=BP﹣PQ=AB﹣AP+PQ=26﹣14﹣11=1.
故答案为:23或1.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线段长短的知识,注意在未画图类问题中,正确画图很重要,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31.如图所示,∠AOC和∠BOD都是直角.
(1)填空:图中与∠BOC互余的角有 ∠AOB 和 ∠COD ;
(2)∠AOD与∠BOC互补吗?为什么?
【分析】(1)根据∠AOB+∠BOC=∠COD+∠BOC=90°,解答即可;
(2)求出∠AOD+∠BOC=∠AOC+∠BOD,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解:(1)因为∠AOC和∠BOD都是直角,
所以∠AOB+∠BOC=∠COD+∠BOC=90°,
所以∠BOC与∠AOB互余,∠BOC与∠COD互余,
所以图中与∠BOC互余的角有∠AOB和∠COD;
(2)∠AOD与∠BOC互补,理由如下:
因为∠AOC和∠BOD都是直角,
所以∠AOB+∠BOC=∠COD+∠BOC=90°,
又因为∠AOD=∠AOB+∠BOC+∠COD,
所以∠AOD+∠BOC=∠AOB+∠BOC+∠COD+∠BOC=180°,
所以∠AOD与∠BOC互补.
故答案为:∠AOB,∠COD
【点评】本题考查了角的有关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明确角的有关计算方法,以及能够根据图形进行计算,题目比较好,难度适中.
32.综合与实践
某“综合与实践”小组开展了“长方体纸盒的制作”实践活动,他们利用边长为acm的正方形纸板制作出两种不同方案的长方体盒子(图1为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图2为有盖的长方体纸盒),请你动手操作验证并完成任务.(纸板厚度及接缝处忽略不计)
动手操作一:
根据图1方式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方法:先在纸板四角剪去四个同样大小边长为bcm的小正方形,再沿虚线折合起来.
问题解决:
(1)该长方体纸盒的底面边长为 (a﹣2b) cm;(请你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若a=24cm,b=6cm,则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为多少cm2;
动手操作二:
根据图2方式制作一个有盖的长方体纸盒.
方法:先在纸板四角剪去两个同样大小边长为bcm的小正方形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再沿虚线折合起来.
拓展延伸:
(3)该长方体纸盒的体积为多少cm3?(请你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1)根据折叠可得答案;
(2)将a=24,b=6代入底面积的代数式计算即可;
(3)根据图2的裁剪,折叠后,表示出长、宽、高进而用代数式表示体积.
【解答】解:(1)根据折叠可知,底面是边长为(a﹣2b)的正方形,
故答案为:(a﹣2b);
(2)将a=24,b=6代入得,(a﹣2b)2=(24﹣2×6)2=144(cm2)
答: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为144cm2;
(3)裁剪后折叠成长方体的长为:(a﹣2b)cm,宽为cm,高为bcm,
所以,折叠后长方体的体积为(a﹣2b)××b,即,b(a﹣2b)2,
答:长方体的体积为b(a﹣2b)2.
【点评】本题考查认识立体图形,列代数式和求值,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是正确判断的前提,用代数式表示是关键.
33.(1)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已知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设BC﹣AC=a,请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求MN的长度;
(3)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
【分析】(1)根据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2)根据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
(3)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答案.
【解答】解:(1)∵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AC=5厘米,CN=BC=3厘米,
∴MN=CM+CN=8厘米;
(2)如图,∵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AC,CN=BC,
∴MN=CN﹣CM=(BC﹣AC)=a;
(3)①当0<t≤5时,C是线段PQ的中点,得
10﹣2t=6﹣t,解得t=4;
②当5<t≤时,P为线段CQ的中点,2t﹣10=16﹣3t,解得t=;
③当<t≤6时,Q为线段PC的中点,6﹣t=3t﹣16,解得t=;
④当6<t≤8时,C为线段PQ的中点,2t﹣10=t﹣6,解得t=4(舍),
综上所述:t=4或或.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得出关于t的方程是解题关键,要分类讨论,以防遗漏.
34.(1)计算:11°23′26″×3;
(2)解方程:.
【分析】(1)把度、分、秒分别乘以3,再满60进1,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依次解答可得.
【解答】解:(1)11°23′26″×3=33°69′78″
=34°10′18″;
(2)去分母,得:7(1﹣2x)=3(3x+17)﹣21,
去括号,得:7﹣14x=9x+51﹣21,
移项,得:﹣14x﹣9x=51﹣21﹣7,
合并同类项,得:﹣23x=23,
系数化为1,得:x=﹣1.
【点评】本题考查了度分秒的换算和解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以及明确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注意:1°=60′,1′=60″.
35.已知:∠AOB和∠COD是直角.
(1)如图1,当射线OB在∠COD内部时,请探究∠AOD和∠BOC之间的关系;
(2)如图2,当射线OA,射线OB都在∠COD外部时,过点O作射线OE,射线OF,满足∠BOE=∠BOC,∠DOF=∠AOD,求∠EOF的度数;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平面内是否存在射线OG,使得∠GOF:∠GOE=2:3,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GOF的度数.
【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AOB和∠COD是直角,可得出∠BOD和∠AOC与∠BOC的关系式,再根据∠AOC与∠AOB和∠BOD列出等量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已知条件∠BOE=∠BOC,可设∠BOE=a,则∠BOC=3a,再根据周角的关系可得到∠AOD的等量关系,再根据∠DOF=∠AOD,可得到∠AOF的等量关系式,由∠BOE、∠AOB和∠∠AOF可列出等量关系,即可得到答案;
(3)分两种情况,①当射线OG在∠EOF内部时,由∠GOF:∠GOE=2:3,可得出结果,当射线OG在∠EOF外部时,由∠GOF:∠GOE=2:3,可得出结果.
【解答】(1)∠AOD+∠BOC=180°.
证明:∵∠AOB和∠COD是直角,
∴∠AOB=∠COD=90°,
∵∠BOD+∠BOC=∠COD,
∴∠BOD=90°﹣∠BOC,
同理:∠AOC=90°﹣∠BOC,
∴∠AOD=∠AOB+∠BOD=90°+90°﹣∠BOC=180°﹣∠BOC,
∴∠AOD+∠BOC=180°;
(2)解:设∠BOE=a,则∠BOC=3a,
∵∠BOE+∠EOC=∠BOC,
∴∠EOC=∠BOC﹣∠BOE=2a,
∵∠AOD+∠COD+∠BOC+∠AOB=360°,
∴∠AOD=360°﹣∠COD﹣∠BOC﹣∠AOB
=360°﹣90°﹣3a﹣90°=180°﹣3a,
∵∠DOF=∠AOD,
∴∠DOF=(180°﹣3a)=120°﹣2a,
∴∠AOF=∠AOD=(180°﹣3a)=60°﹣a,
∴∠EOF=∠BOE+∠AOB+∠AOF=a+90°+60°﹣a=150°,
∠EOF的度数为150°;
(3)①当射线OG在∠EOF内部时,
∴∠GOF:∠GOE=2:3,
∴∠GOF=
(∠GOF+∠GOE)=∠EOF=150°=60°;
②当射线OG在∠EOF外部时,
∵∠GOF:∠GOE=2:3,
∴∠GOF=
(∠GOF+∠GOE)
=∠EOF
=(∠DOF+∠COD+∠EOC)

(120°﹣2a+90°+2a)
=84°.
综上所述,∠GOF
的度数是60°或84°.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角的计算,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等量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3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射线OF⊥CD于点O,∠BOF=30°,求∠BOD,∠AOD的度数.
【分析】利用垂直的定义可得∠DOF=90°,再结合条件∠BOF=30°,可求出∠BOD的度数,利用邻补角互补可得∠AOD的度数.
【解答】解:∵OF⊥CD,
∴∠DOF=90°,
∵∠BOF=30°,
∴∠BOD=60°,
∴∠AOD=180°﹣60°=12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垂线,关键是掌握垂直的定义,掌握邻补角互补.
37.已知线段AB=m(m为常数),点C为直线AB上一点,点P、Q分别在线段BC、AC上,且满足CQ=2AQ,CP=2BP.
(1)如图,若AB=6,当点C恰好在线段AB中点时,则PQ= 4 ;
(2)若点C为直线AB上任一点,则PQ长度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这个常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若点C在点A左侧,同时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端点重合),请判断2AP+CQ﹣2PQ与1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分析】(1)根据已知AB=6,CQ=2AQ,CP=2BP,以及线段的中点的定义解答;
(2)根据已知AB=m(m为常数),CQ=2AQ,CP=2BP;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求得2AP+CQ﹣2PQ=0,即可得出2AP+CQ﹣2PQ与1的大小关系.
【解答】解:(1)∵CQ=2AQ,CP=2BP,
∴CQ=AC,CP=BC,
∵点C恰好在线段AB中点,
∴AC=BC=AB,
∵AB=m(m为常数),
∴PQ=CQ+CP=AC+BC=×AB+×AB=×AB=×6=4;
故答案为:4;
(2)①点C在线段AB上:
∵CQ=2AQ,CP=2BP,
∴CQ=AC,CP=BC,
∵AB=m(m为常数),
∴PQ=CQ+CP═AC+BC=×(AC+BC)=AB═m;
②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
∵CQ=2AQ,CP=2BP,
∴CQ=AC,CP=BC,
∵AB=m(m为常数),
∴PQ=CP﹣CQ=BC﹣AC=×(BC﹣AC)=AB=m;
③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
∵CQ=2AQ,CP=2BP,
∴CQ=AC,CP=BC,
∵AB=m(m为常数),
∴PQ=CQ﹣CP=AC﹣BC=×(AC﹣BC)=AB=m;
故PQ是一个常数,即是常数m;
(3)如图:
∵CQ=2AQ,
∴2AP+CQ﹣2PQ
=2AP+CQ﹣2(AP+AQ)
=2AP+CQ﹣2AP﹣2AQ
=CQ﹣2AQ
=2AQ﹣2AQ
=0,
∴2AP+CQ﹣2PQ<1.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性质、线段的和差运算是解题的关键.
38.如图,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a,b满足|a+6|+(b﹣12)2=0,点P为线段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M,N两点分别从P,A同时向数轴正方向移动,点M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N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t≠6).
(1)直接写出a= ﹣6 ,b= 12 ;
(2)若P点表示的数是0.
①t=1,则MN的长为 5 (直接写出结果);
②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BM,MN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判断并说明理由;
(3)点M,N均在线段AB上移动,若MN=2,且N到线段AB的中点Q的距离为3,请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
【分析】(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2)①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即可;
②由题意得到PM=2t,AN=3t,当点N在M的左边时,如图1,当N在M的右边,如图2,根据线段的和差即可得到结论;
(3)设点P表示的数为x,点N表示的数为﹣6+3t,根据题意列方程,求得x﹣t=﹣4或x﹣t=﹣8,①当t=2时,②当t=4时,分别代入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a+6|+(b﹣12)2=0,
∴a+6=0,b﹣12=0,
∴a=﹣6,b=12;
故答案为:﹣6,12;
(2)①2﹣[(﹣6)+3]=5,
故答案为:5;
②BM=2MN,
理由:由题意得,PM=2t,AN=3t,
当点N在M的左边时,如图1,
∴BM=12﹣2t,MN=AB﹣AN﹣BM=18﹣3t﹣(12﹣2t)=6﹣t,
∴BM=2MN;
当N在M的右边,如图2,
∴BM=2t﹣12,MN=AN﹣AP﹣PM=3t﹣6﹣(2t﹣12)=t﹣6,
∴BM=2MN;
综上所述,点M,N在移动过程中,BM=2MN;
(3)设点P表示的数为x,点N表示的数为﹣6+3t,
根据题意得,|(x+2t)﹣(﹣6+3t)|=2,
解得:x﹣t=﹣4或x﹣t=﹣8,
∵Q为线段AB的中点,Q表示的数为3,
即QN=3,点N表示的数为0或6,
∴﹣6+3t=0或﹣6+3t=6,解得:t=2或4,
①当t=2时,由x﹣t=﹣4得,x=﹣2,由x﹣t=﹣8得,x=﹣6(P此时与点A重合,不符合题意,舍去),
②当t=4时,由x﹣t=﹣4得,x=0,由x﹣t=﹣8得,x=﹣4,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为﹣2,0或﹣4.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两点间的距离,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39.如图,点O在直线AB上,∠BOD与∠COD互补,∠BOC=3∠EOC.
(1)若∠AOD=24°,则∠DOE的度数为 68° .
(2)若∠AOD+∠BOE=110°,求∠AOD的度数.
【分析】(1)根据∠BOD与∠COD互补,平角的意义,可得出∠AOD=∠COD,进而求出∠BOC,再根据∠BOC=3∠EOC.求出∠EOC,最后求出∠DOE;
(2)根据∠AOD+∠BOE=110°,可得∠DOE=70°,再根据∠BOC=3∠EOC,∠AOD=∠COD,得出∠DOE=∠AOD+∠BOE,进而求出答案.
【解答】解:(1)∠BOD与∠COD互补,∠BOD+∠AOD=180°,
∴∠AOD=∠COD=24°,
∴∠BOC=180°﹣∠AOD﹣∠COD=180°﹣24°﹣24°=132°,
∵∠BOC=3∠EOC.
∴∠EOC=132°÷3=44°,
∴∠DOE=∠COD+∠COE=24°+44°=68°,
故答案为:68°.
(2)∵∠AOD+∠BOE=110°,∠AOD+∠BOE+∠DOE=180°,
∴∠DOE=180°﹣110°=70°,
∵∠BOC=3∠EOC,∠AOD=∠COD,
∴∠DOE=70°=∠AOD+(110°﹣∠AOD),
解得:∠AOD=30°,
【点评】考查互为补角的意义,根据各个角之间的关系进行等量代换和列方程是常用的方法.
40.已知:如图1,点M是线段AB上一定点,AB=12cm,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AM=4cm,当点C、D运动了2s,此时AC= 2 ,DM= 4 ;(直接填空)
(2)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
(3)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2AC,则AM= 4 (填空)
(4)在(3)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
【分析】(1)根据运动速度和时间分别求得CM、BD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计算可得;
(2)由题意得CM=2
cm、BD=4
cm,根据AC+MD=AM﹣CM+BM﹣BD=AB﹣CM﹣BD可得答案;
(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再由已知条件MD=2AC求得MB=2AM,所以AM=AB;
(4)分点N在线段AB上时和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分别求解可得.
【解答】解:(1)根据题意知,CM=2cm,BD=4cm,
∵AB=12cm,AM=4cm,
∴BM=8cm,
∴AC=AM﹣CM=2cm,DM=BM﹣BD=4cm,
故答案为:2,4;
(2)当点C、D运动了2
s时,CM=2
cm,BD=4
cm
∵AB=12
cm,CM=2
cm,BD=4
cm
∴AC+MD=AM﹣CM+BM﹣BD=AB﹣CM﹣BD=12﹣2﹣4=6
cm;
(3)根据C、D的运动速度知:BD=2MC,
∵MD=2AC,
∴BD+MD=2(MC+AC),即MB=2AM,
∵AM+BM=AB,
∴AM+2AM=AB,
∴AM=AB=4,
故答案为:4;
(4)①当点N在线段AB上时,如图1,
∵AN﹣BN=MN,
又∵AN﹣AM=MN
∴BN=AM=4
∴MN=AB﹣AM﹣BN=12﹣4﹣4=4
∴==;
②当点N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
∵AN﹣BN=MN,
又∵AN﹣BN=AB
∴MN=AB=12
∴==1;
综上所述=或1.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第六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期末专项练习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观察如图,并阅读图形下面的相关文字:
两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三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
像这样,20条直线相交,交点最多的个数是(  )
A.100个
B.135个
C.190个
D.200个
2.在下列生活、生产现象中,不可以用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来解释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①绝对值是本身的数是正数;
②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③两数相加,和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
④线段AB和线段BA表示的是同一条线段.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如图,在公路MN两侧分别有A1,A2…A7,七个工厂,各工厂与公路MN(图中粗线)之间有小公路连接.现在需要在公路MN上设置一个车站,选择站址的标准是“使各工厂到车站的距离之和越小越好”.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是(  )
①车站的位置设在C点好于B点;
②车站的位置设在B点与C点之间公路上任何一点效果一样;
③车站位置的设置与各段小公路的长度无关;
④车站的位置设在BC段公路的最中间处要好于设在点B及点C处.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
5.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1>∠3
B.∠2<∠4+∠5
C.∠3=∠4
D.∠3=∠5
6.如图,射线OA表示的方向是(  )
A.北偏东65°
B.北偏西35°
C.南偏东65°
D.南偏西35°
7.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金箍棒”飞速旋转,形成一个圆面,是属于(  )
A.点动成线
B.线动成面
C.面动成体
D.以上都不对
8.已知∠1和∠2互为余角,且∠2与∠3互补,∠1=60°,则∠3为(  )
A.120°
B.60°
C.30°
D.150°
9.两根木条,一根长10cm,另一根长12cm,将它们一端重合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  )
A.1cm
B.11cm
C.1cm
或11cm
D.2cm或11cm
10.在所给的:①15°、②65°、③75°、④135°、⑤145°的角中,可以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的是(  )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11.如图,已知线段AB=10cm,AP=6cm,P是OB的中点,则AO=(  )
A.1.5
cm
B.2
cm
C.2.5
cm
D.3
cm
12.如图所示,用量角器度量一些角的度数,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OA⊥OC
B.∠AOD=135°
C.∠AOB=∠COD
D.∠BOC与∠AOD互补
13.下列生活实例中,数学原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从一条河向一个村庄引一条最短的水渠,其中数学原理是: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B.两个村庄之间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把一个木条固定到墙上需要两颗钉子,其中的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D.从一个货站向一条高速路修一条最短的公路,其中的数学原理是: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4.如图,点A、B、C是直线l上的三个定点,点B是线段AC的三等分点,AB=BC+4m,其中m为大于0的常数,若点D是直线l上的一动点,M、N分别是AD、CD的中点,则MN与BC的数量关系是(  )
A.MN=2BC
B.MN=BC
C.2MN=3BC
D.不确定
15.如图,点C、D为线段AB上两点,AC+BD=a,且AD+BC=AB,则CD等于(  )
A.2a
B.a
C.a
D.a
16.以下四个语句中,正确的有(  )
①如果线段AB=BC,则B是线段AC的中点;
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③大于直角的角是钝角;
④如图,∠ABD也可用∠B表示.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7.若∠1、∠2、∠3三个角的和是平角,且∠1比∠2大10°,∠3=90°,则∠2=(  )
A.30°
B.40°
C.50°
D.60°
18.通常我们把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叫做钟面角,若某整点时刻,钟面角∠α恰好是∠α的补角的2倍,此时对应的时间应是(  )
A.8点
B.4点
C.6点
D.8点或4点
19.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OF,OD平分∠AOE,下列结论:
①∠BOE的余角是∠AOE,补角是∠BOF
②∠AOD=∠DOE=∠AOE
③∠BOE=2∠COF
④∠BOF=∠COF
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如图,AB是一段高铁行驶路线图图中字母表示的5个点表示5个车站在这段路线上往返行车,需印制(  )种车票.
A.10
B.11
C.20
D.22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21.点M是线段AB上一点,且AM:MB=2:3,MB比AM长2cm,则AB长为 
 .
22.4点30分时,时钟的时针与分针所夹的锐角是 
 度.
23.计算:18°13′×5= 
 .
24.1.25°= 
 分,5400″= 
 度.
25.如图,直线a、b相交,∠1=36°,则∠2﹣∠3= 
 .
26.如图,点C在线段AB上,且AC:BC=2:3,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BD=AC,E为AD的中点,若AB=40cm,则线段CE= 
 .
27.如图,射线OA,OB把∠POQ三等分,若图中所有小于平角的角的度数之和是300°,则∠POQ的度数为 
 .
28.如图,某海域有三个小岛A,B,O,在小岛O处观测到小岛A在它北偏东62°的方向上,观测到小岛B在它南偏东38°12′的方向上,则∠AOB的补角的度数是 
 .
29.C、D在线段AB上,C为线段AB的中点,若AB=12,DB=8,则CD的长为 
 .
30.线段AB上有P、Q两点,AB=26,AP=14,PQ=11,那么BQ= 
 .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31.如图所示,∠AOC和∠BOD都是直角.
(1)填空:图中与∠BOC互余的角有 
 和 
 ;
(2)∠AOD与∠BOC互补吗?为什么?
32.综合与实践
某“综合与实践”小组开展了“长方体纸盒的制作”实践活动,他们利用边长为acm的正方形纸板制作出两种不同方案的长方体盒子(图1为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图2为有盖的长方体纸盒),请你动手操作验证并完成任务.(纸板厚度及接缝处忽略不计)
动手操作一:
根据图1方式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方法:先在纸板四角剪去四个同样大小边长为bcm的小正方形,再沿虚线折合起来.
问题解决:
(1)该长方体纸盒的底面边长为 
 cm;(请你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若a=24cm,b=6cm,则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为多少cm2;
动手操作二:
根据图2方式制作一个有盖的长方体纸盒.
方法:先在纸板四角剪去两个同样大小边长为bcm的小正方形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再沿虚线折合起来.
拓展延伸:
(3)该长方体纸盒的体积为多少cm3?(请你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33.(1)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已知点C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设BC﹣AC=a,请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求MN的长度;
(3)在(1)的条件下,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
34.(1)计算:11°23′26″×3;
(2)解方程:.
35.已知:∠AOB和∠COD是直角.
(1)如图1,当射线OB在∠COD内部时,请探究∠AOD和∠BOC之间的关系;
(2)如图2,当射线OA,射线OB都在∠COD外部时,过点O作射线OE,射线OF,满足∠BOE=∠BOC,∠DOF=∠AOD,求∠EOF的度数;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在平面内是否存在射线OG,使得∠GOF:∠GOE=2:3,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GOF的度数.
3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射线OF⊥CD于点O,∠BOF=30°,求∠BOD,∠AOD的度数.
37.已知线段AB=m(m为常数),点C为直线AB上一点,点P、Q分别在线段BC、AC上,且满足CQ=2AQ,CP=2BP.
(1)如图,若AB=6,当点C恰好在线段AB中点时,则PQ= 
 ;
(2)若点C为直线AB上任一点,则PQ长度是否为常数?若是,请求出这个常数;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若点C在点A左侧,同时点P在线段AB上(不与端点重合),请判断2AP+CQ﹣2PQ与1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38.如图,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a,b满足|a+6|+(b﹣12)2=0,点P为线段AB上一点(不与A,B重合),M,N两点分别从P,A同时向数轴正方向移动,点M运动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N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t秒(t≠6).
(1)直接写出a= 
 ,b= 
 ;
(2)若P点表示的数是0.
①t=1,则MN的长为 
 (直接写出结果);
②点M,N在移动过程中,线段BM,MN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确定的数量关系,判断并说明理由;
(3)点M,N均在线段AB上移动,若MN=2,且N到线段AB的中点Q的距离为3,请求出符合条件的点P表示的数.
39.如图,点O在直线AB上,∠BOD与∠COD互补,∠BOC=3∠EOC.
(1)若∠AOD=24°,则∠DOE的度数为 
 .
(2)若∠AOD+∠BOE=110°,求∠AOD的度数.
40.已知:如图1,点M是线段AB上一定点,AB=12cm,C、D两点分别从M、B出发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BA向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C在线段AM上,D在线段BM上)
(1)若AM=4cm,当点C、D运动了2s,此时AC= 
 ,DM= 
 ;(直接填空)
(2)当点C、D运动了2s,求AC+MD的值.
(3)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2AC,则AM= 
 (填空)
(4)在(3)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AN﹣BN=MN,求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