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件共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件共34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4 18:2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俄)契诃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沙皇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和著名剧作家。
  他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 
作者简介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全盛期。这时期他由于到沙皇流放犯人的库页岛去旅行,进一步了解了沙皇统治的罪恶,作品的批判性日益加强。
梅德韦杰夫向契诃夫雕像敬献鲜花
梅德韦杰夫参观契诃夫故居
本文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写作背景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
第三部分(最后两段)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
第二部分(第5~倒数第3段)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
1、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
2、联系背景,说说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这些套子里?
3、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性情孤僻”是主要原因吗?
4、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5、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分析思考
1、别理科夫有哪些“套子”?
有形的
无形的
穿着打扮
思想行为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有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只求不出乱子
禁闭开除学生
?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
骑自行车
当面交锋
?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 ,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2、联系背景,说说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害怕改变现状
害怕新生事物
因循守旧
保守反动
3、别里科夫为什么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性情孤僻”是主要原因吗?
明确:“性情孤僻”确实是别里科夫害怕与人交往的一个原因。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究,别里科夫为什么“性情孤僻”?除了性格使然外,社会因素也许更为重要。他恐惧社会变革,沉湎在“怀旧”的虚幻中,不敢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接触,最后发展为“害怕和憎恶”与他人交往。
4、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校甚至全城10至15年之久?
1、旧势力顽固;
2、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
3、革命力量弱。
5、大多数老师是“有思想”“很正派”受过民主思想的陶冶的人,别里科夫只是“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两种人的对立总是以后者的胜利告终,有什么深刻的内在原因吗?
明确:首先是社会因素,在沙皇专制政府严酷的统治下,正直、善良、思想进步的人们受到各种钳制,使他们难以同强大的专制机器(包括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专制卫道士)抗争;其次是个人因素,在反动政府的高压政策下,即使追求自由、进步的人们,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带有某种奴性,使他们的抗争很软弱,往往屈服于社会压力,容易向黑暗政治妥协。当时俄罗斯革命的不彻底性就是明证。
症状
病因
病源
病害
给别里科夫作个诊断
症状
六神不安,心慌意乱,无精打采,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怕出乱子
病因
现实生活的刺激和惊吓,胆怯、憎恶现实,仇视新生事物
病源
沙皇专制统治,奴性心理
病害
辖制了别人,也送了自己的命
给别里科夫作个诊断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想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6、别里科夫死了,“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这个结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归纳人物性格
1、从性格、行为上讲,别里科夫封闭、怀旧、胆小、多疑,但他又无时无刻不在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
2、从人格上讲,别里科夫卑劣无耻。
  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明确:(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生活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归纳主题
表现手法
 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这些夸张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展现了社会的真实本质。别里科夫是众多“套中人”的典型代表,而他对人们的压制,也是专制意识形态对民众的种种压迫的缩影。
一是夸张
二是讽刺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