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愚公移山课件(共50张PPT+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愚公移山课件(共50张PPT+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05 18:47:14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猴子捞月》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rèn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héng




Kuí

kòu
chèn

běn
shuāng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sǒu
zēng
kuì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yōng
cuò
lǒng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方圆
太行风光
王屋山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阻塞
苦于
面对
将近
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你,你们
尽、全

商量

险峻的大山
赞同
纷纷地
南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
哪里
况且
把……怎么样
削减
连……都
凭借
提出疑问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纷纷地
之于,它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
用箕畚装土石
肩负,扛
敲,打
挖掘泥土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更替
通“返”,往返
寡妇
死了父亲的男孩
换牙
才,刚
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探究思考——用原文回答
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3.
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
拥护的句子是:
4.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杂然相许。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湾上的一个有智慧的老人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
你也太不聪明了
同“慧”聪明
严重
代指愚公
老人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级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如……何
把……怎样
难道
凭借
连……都
草木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
孀妻
弱子。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幼儿,小孩
不如,比不上
连……都
改变
寡妇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
智叟亡以应。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有智慧的老人无话可答。
即使
穷尽
担心
通“无”,没有
4、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他,代愚公
停止
这件事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
东,一厝雍南。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代愚公
同“措”放置,安放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隔绝
同“垄”高地
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1.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
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探究思考——用原文回答
3.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分别是哪几幅图?
辩难,词语,读作“biàn
nàn”,指辩驳或用难解答的问题质问对方。
2、挖山过程中愚公他们面临着哪些困难?
?山高大无比 
?放置土石路途遥远
?移山人数少且老弱者多
④工具简陋
愚公的观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依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发展的眼光
静止的观点
高瞻远瞩
大智大勇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放眼于未来
立足于现在
反语
“愚”字中透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拼劲。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智叟
愚公
他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目光短浅
贬词褒用
褒词贬用
讽刺意味
3、作者把歌颂的人物成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有远大理想,不惧怕困难,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令人尊敬的智者。
4、你觉得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3、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1)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
(2)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
3、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有什么作用?
不是封建迷信,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了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4、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内涵:
(1)具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
(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的眼光。
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宏伟大业早实现。
领悟精神
正:愚公不愚
反:智叟真智
先确定观点
再准备论据
课堂练习
◎张翰
愚公精神可嘉,但做法有以下不足:
①费时。要将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移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渤海边,如同精卫填海一样,可能要经历数百年。
②费力。仅仅靠4个人,而且其中还有一位年且九十,要想移出两座大山,其辛苦程度远远高于修造万里长城,建埃及金字塔。
③费财。搬山、运输,都需要工具,、牲畜,愚公又处在穷乡僻壤,哪里有万贯家财来支持这项长期投资?
④其中风险亦不可小觑。山自然是陡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从“万仞”处摔下来,必死无疑。况且不为自己想想,也该为家人盘算,万一出事,家人该多么悲痛
由此可见,愚公并不善于思考。他的精神,我只有敬佩;但他的行为,却是盲目之举。
◎张云娟
愚公干吗一定要搬山呢,难道不能搬家吗?他可以搬到任何发达地区,自己安逸一点,也可以让老妻和孩子们享福,免得在这穷山沟里受罪。
即使不搬家,也可以把搬山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建设,使这里绿树成荫,山清水秀。还可发展旅游——正因为这里交通闭塞,所以空气一定清新,又无人打扰,宁静得让人羡慕,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啊!现在多少富人都想搬出喧嚣的城市,到山里去建别墅,愚公家乡不正是它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吗?
再不行,还可以开发这里的矿产资源。这大山里一定有煤矿、铁矿,起码也有花岗岩、石灰石什么的。开发出来,说不定愚公还可以成为企业家和大富豪呢。
◎许娜:愚公移山,有违法律。根据环境保护法,愚公移山是破坏生态。根据民法通则,这是肆意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人们生活。
◎张聪:据义务教育法,学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不得从事重体力劳动。愚公同意京城氏的遗男和他们一起叩石垦壤,不去上学,也是违法行为。
◎张歌:这样做破坏自然。山里有许多珍贵树木,山一移,树木不就遭到破坏了吗?树木被破坏,动物们也就遭了殃,不但失去家园,还可能导致动物灭绝。
◎靳晓洁:无论什么人,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在自然规律面前,我们只能利用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征服自然,改变自然。盲目地改造,只能是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生态失衡、灾害增多。
我们学过的《敬畏自然》一课告诉我们:我们再也不应该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铁杵成针
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释义]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
译为:要想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释义]精诚:至诚,诚心诚意。
译为:至诚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被打开。形容真诚产生的感染力。23、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2、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3、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重点)2、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难点)
学习内容一、【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3、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猴子捞月》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二、【听读朗读】1、听读课文2、读准字音万仞(rèn)
出入之迂(yū)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
吾与汝(rǔ)
魁父之丘(Kuí
fǔ)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始龀(chèn)孀妻(shuāng)
智叟(sǒu)
曾不若(zēng)穷匮(kuì)
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
雍南(yōng)
陇断(lǒng)3、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4、全班齐诵读课文。三、【读懂文意】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3、参考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
,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放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一个有智慧的老人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借你老迈的年级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有智慧的老人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四、【课文研习】(一)阅读第一、二自然段探究思考——用原文回答1.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
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
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杂然相许。4.
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阅读第三、四自然段探究思考——用原文回答1.
愚公认为两座大山可以搬走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2.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河曲智叟亡以应。3.
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五、【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分别是哪几幅图?明确:(1):二山雄立图(2):战前动员图|毕力平险图(3):愚公智叟辩难图(4):神灵移山图辩难,词语,读作“biàn
nàn”,指辩驳或用难解答的问题质问对方。2、挖山过程中愚公他们面临着哪些困难??明确:山高大无比;放置土石路途遥远;移山人数少且老弱者多;工具简陋。六、【聚焦人物形象】1、面对智叟的讥笑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明确:愚公的观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依据: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由此可以看出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放眼于未来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立足于现在。3、作者把歌颂的人物成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明确:这儿的“愚不可及”没有讽刺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仅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目光短浅,这个“智”具有讽刺意味,是“褒词贬用”。4、你觉得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有远大理想,不惧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令人尊敬的智者。七、【合作探究】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明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任务艰巨,衬托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明确:(1)既表明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支持(2)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文章的讽刺效果。3、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有什么作用?明确:不是封建迷信,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了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精神惊天地,泣鬼神。4、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明确: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涵:(1)具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的眼光。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八、【课堂巩固】小小辩论会正:愚公不愚——反:智叟真智?温馨提示:先确定观点,再准备论据示例:认为“愚”的理由:愚公精神可嘉,但做法有以下不足:①费时。要将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移到几百公里以外的渤海边,如同精卫填海一样,可能要经历数百年。②费力。仅仅靠4个人,而且其中还有一位年且九十,要想移出两座大山,其辛苦程度远远高于修造万里长城,建埃及金字塔。③费财。搬山、运输,都需要工具,、牲畜,愚公又处在穷乡僻壤,哪里有万贯家财来支持这项长期投资?④其中风险亦不可小觑。山自然是陡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从“万仞”处摔下来,必死无疑。况且不为自己想想,也该为家人盘算,万一出事,家人该多么悲痛
由此可见,愚公并不善于思考。他的精神,我只有敬佩;但他的行为,却是盲目之举。
愚公不“愚”◎郑明亮:愚公移山是为了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让当地百姓接受外界的新鲜事物。只有把山移了,交通才能畅通,才能方便出行,孩子们才能到外面接受好的教育,才能促进这里的经济发展。
愚公有很好的口才,他三言两语就把聪明的智叟说得哑口无言。怎么能说他愚呢?◎任珍珍:愚者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而智者在困难面前寻找崛起的途径。愚公遇到困难勇于探索,而且大胆地提出“直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伟计划,这不正是智者的作风吗?愚公面对自己的平凡与平庸,却毫不自卑,毫不气馁,充满信心,这种自信,不正是一种大智吗?
◎马蕾:这是一篇寓言,寓言都有它的灵魂。《愚公移山》的灵魂决不是反映他的愚,而是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我国古代像这样的寓言还有很多,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难道这些寓言都是“愚言”吗?
◎张晴晴:我认为搬家就是逃避困难。我们现在也有许多困难,难道一遇到困难我们就都要逃避吗?◎鲁晓亮:叟反对移山,是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了一代人的力量,就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愚公是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办到。◎安慧:愚公是大智,他懂得人可战胜自然;智叟是大愚,他那样得永远做自然的奴隶。九、【拓展延伸】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
1、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2、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填塞)于东海。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
3、水滴石穿滴水可把石头打穿。比喻虽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把艰难的事情办成。也作“水滴石穿”。
4、绳锯木断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5、铁杵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5、●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释义]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译为:要想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6、●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释义]精诚:至诚,诚心诚意。译为:至诚所达到的地方,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被打开。形容真诚产生的感染力。【自我总结、反思促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