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归纳说出蒸腾作用的定义,说明叶片面积与散失水分的关系。
2.观看演示实验,学习制作叶片临时切片,识记叶片的结构(重点、难点)。
二、教材分析
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它对维持植物体内水分的含量,以及在高温季节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等生理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的构建,从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使学生确信植物具有蒸腾现象,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及蒸腾作用的意义等。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为以后讲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础。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于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认为这种现象对于植物体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本教材强调指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植物蒸腾现象和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植物输导组织及功能,并在上节植物类群中知道了从蕨类植物开始出现了输导组织,才能让植物对水分等营养树木里比在其他环境凉爽的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以“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题展开讨论,促使学生更改思考,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和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分钟
1.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让学生体会上课前躁杂与上课后的优美,从而呈现两幅场景让学生体味悠然的在树荫下乘凉的人们谈笑风生;阴冷的森林与马路上骄阳下急行的人们汗流浃背。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3.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共同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同学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到凉快?
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
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2分钟
1.导入蒸腾作用的现象
①天气炎热的时候,人们出了汗会感觉到凉快,为什么?
②夏天洗完澡后不擦水,刮风时觉得冷?
③尝试解释:为什么在树荫下会感觉到凉爽?
教师在前面学生推测、争论的基础上提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学生讨论:
水分蒸发会带走周围的热量
学生猜测:大树也会散失(蒸发)出很多水分,吸收了周围的热量,降低了气温。
利用学生原有知识过渡到新知。
[]
展示课前探究结果
10-15分钟
得出结论
3分钟
一、植物的蒸腾现象
1.探究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
⑴提出问题: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杨树枝条,大塑料袋,锥形瓶),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
⑹表达与交流:在班板内找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实验装置,并说明所得结论。
2.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过渡提问: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⑴提出问题: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有关系吗?
⑵作出假设:
。
⑶制定计划:小组同学讨论,共同完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提示: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⑷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各自运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带叶的枝条、锥形瓶、量筒、脱脂棉、清水、塑料袋、),操作实施自己的计划。
⑸得出结论:由学生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实物或者多媒体展示事先做好的实验,展示实验现象和数据。)
⑹表达交流
①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将锥形瓶塞上脱脂棉?
②实验装置为什么放在阳光下照射?
⑺延伸探究
植物失水的多少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请选择某一因素(例如:光照、温度……)进行探究
3.总结归纳: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研究,你能否概括一下:水分是怎样从植物体内跑出来的。
蒸腾作用的概念:
引导学生延伸思考:
蒸腾作用与水分的自然散失是一样的过程吗?既然蒸腾作用与叶片有关,那么叶片的结构是怎样呢?
倾听,提问,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述过程
引导学生识记叶片结构:
表皮
栅栏组织
叶片
叶肉
叶脉
海绵组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
学生的实验装置可能有以下两种:
①用塑料袋罩住一部分枝叶,扎紧,放入锥形瓶中;②用塑料袋罩住一部分没有叶片的枝条,扎紧,放入锥形瓶中。
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散失(蒸发)出水分。
[]
小组讨论:植物散失水分可能与叶有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学探究:
作出假设: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小组为单位利用提供的材料器具设计方案。
⑴选取相似的两个枝条,一保留全部叶,另一去掉大部分叶。
⑵两一样的锥形瓶编号甲、乙,借助量筒注入等量(200ml)清水。
⑶将两枝条分别插入两锥形瓶内脱脂棉塞紧瓶口。
⑷将两装置放在相同阳光照射环境下一段时间。
⑸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叶片面积越大,植物散失水分越多。
学生交流成功之处,及改进之处。
学生讨论:
①防止锥形瓶内清水蒸发,影响实验结果。
②有助快速观察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下完成。[]
学生总结归纳:蒸腾作用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生讨论后展示:(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经过完善后,总结出蒸腾作用的定义
学生展示叶片观察实验
的成果,分析图片中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特点
学生看投影,识别结构
思考回答问题。
1.秋季落叶,一般哪个面朝下?为什么?
2.水分主要是从叶什么部位散发出来的?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可以降低教学难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再探究水分散失的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
体验探过程,强调探究步骤的科学规范。
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思想
适当拓展延伸,提高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强化实验效果
及时总结表达交流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效率。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思考合作探究
20分钟
我们了解了叶片结构,知道了气孔的组成,那么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几个问题,要求先独立思考(5分钟),然后小组讨论,准备展示:
1、保卫细胞是如何控制气孔的张开与闭合?
2、叶片表皮细胞特点是什么?(简炼词语描述)这些特点适合发挥怎样的功能?
3、叶肉是怎么组成的?这些细胞的特点有哪些?(两个词语描述)这些特点又与什么样的功能相适应?
4、叶脉就像是一根管道。你推测叶脉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充分进行小组讨论,并自动分工,准备小组的展示。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体会合作共赢的成功。
小组展示
(4分钟)
将黑板分成四部分,让学生进行板书,用最精确的语言描述答案。在学生板书讲解过程中,遇到困难,先让其他同学解答,遇到不会的,进行精读点拨。
学生上台展讲,用模型说明保卫细胞吸水与失水时,气孔的变化。
其他问题个人上黑板,边书写,边讲解,下面的同学进行补充。
体会到叶片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的规律。为后面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学习打下基础。
巩固提高
5分钟
1.
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空气湿润,凉爽宜人原因是( )
A.光合作用降低了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的温度
B.呼吸作用吸收了大量的热量,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C.蒸腾作用降低了树木的温度,提高了大气的湿度
D.呼吸作用产生了大量水分,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温度
2.
徒手制作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时,选用的材料应是(
)
A.干燥的叶片
B.新鲜的叶片
C.烘烤过的叶片
D.经沸水处理过的叶片
3.下列物质中哪一种不能通过气孔出入?(
)
A.氧气
B.水
C.淀粉
D.二氧化碳
4.
保卫细胞区别与其它表皮细胞的特点是(
)
A.形状不同
B.大小不同
C.结构不同
D.保卫细胞含叶绿体
5.
森林地区,降雨量往往较多,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光合作用旺盛,释放水多
B.呼吸作用旺盛,释放水多
C.根系发达能保持水土,蓄水很多
D.蒸腾作用使大气湿度增大
6.春季植树时,移栽的树苗常常要剪去大量的枝叶,菜苗和花草移栽后要遮阳,这些措施是为了( )
A.为了移栽方便
B.降低呼吸作用
C.降低光合作用
D.减少水分蒸腾
7、下面关于叶脉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叶脉是叶的骨架,对叶片有支持作用
B.叶脉有平行叶脉和网状叶脉
C.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两种管道
D.叶脉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制造有机物
学生尝试回答:
1.增大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
2.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过度散失。
3.气温低,减少蒸腾作用对植物水分的散失。
4.蒸腾作用吸收热量。
及时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植物向外散失水分→植物蒸腾作用现象
课后反思
教学思路: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围绕蒸腾作用这一中心概念,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蒸腾作用的定义,二是叶片的结构及影响因素,三是蒸腾作用的意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教材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我将此节内容分成两部分进行讲授。第一课时是蒸腾作用的定义和与蒸腾作用密切相关的叶片的结构。第二课时是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和蒸腾作用对植物体的意义。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的教学设计及目的如下表所示:
教学步骤及环节
达到的教学目的
一、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一: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
【自主学习一】
(二)探究活动二: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
【自主学习二】观看制作叶片临时切片演示实验
【合作探究】
【知识梳理】
【课堂小结】
【基础达标】
【反思总结】
倾听实验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归纳总结蒸腾作用的定义
倾听实验汇报,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说明叶片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学会临时切片的制作,认识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形态功能特点
小组合作,通过看图片,标注名称,组成叶片细胞与对应功能的连线两个练习活动,深化认识叶片结构,突破重难点。
梳理本节课内容
学生自我总结
课堂知识巩固
课后反思:
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是人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因此,也是初中教学一个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特别是理工科目,只有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为,才会让学生对抽象的理性认知充分认可,这也是逐步提高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然而,过去由于种种物质和技术的限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往往死记硬背内容的多,耳闻目睹、亲手操作的内容少,这样就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减弱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配备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极大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些技术和手段,更好的遵循了科学的教学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尽量体现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教师只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尽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合作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我是课堂主人”、“我的课堂我自主”、“我的课堂我主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学生观。注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在课上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课前老师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全组同学的分工合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多数同学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认真聆听并及时纠正错误,学生学习氛围较好。
在教学设计之初,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单调整,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蒸腾作用的现象,再认知蒸腾作用的意义。学生对于蒸发及其意义在小学自然有所了解,所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学习效果明显。对于探究,在课本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散失水分的关系之前增加一探究实验探究水分散失的现象,更有助于学生对蒸腾现象的理解,所以学习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对科学探究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堂教学中感觉时间不是太充分,学生操作过程中不是太熟练,所以课前准备好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可以节省些时间。今后要加强学生科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能力的培养,调动各种思维形式,使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思维途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浸透和强化,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