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课件+教案(新人教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课件+教案(新人教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1-24 18:59:47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产流程图,分析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二、重点和难点:
结合中国国情,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结合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实例分析循环经济的意义。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 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通过图片展示,充分认识到:
中国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已超过13亿,中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面积要养活占世界约21%的人口。);
自然资源短缺(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类型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深刻的环境危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现象及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结论]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活动] 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过渡] 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指导?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
[转承]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循环经济
[活动] 如何理解“循环经济”。
[提问] 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回答] 清洁生产
[案例分析] 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
读图分析生产流程,思考问题。
[知识扩展] 绿色食品知识(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标志)
[过渡] 而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如何实现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
[案例分析]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范例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后讨论分析,及绘出“桑基鱼塘”的循环示意图。
[思考] 作为一名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每日能做什么?
[小结]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中国21世纪议程》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附: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范例
生态农业是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集约经营的综合农业生产系统,旨在协调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满足人们对农业及农产品的需求,同时又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就是在鱼塘周围的塘基上种桑树,桑叶喂蚕,蚕沙(即蚕屎)和蚕蛹喂鱼,这些饵料先被水体上层的鱼儿吸食,上层鱼产出的粪便被水中的深游生物吸收,而深游生物又是中层鱼的食物,鱼的排泄物沉到塘泥中,又成为桑树的肥料。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
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见下图)
“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
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共24张PPT)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月28日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2005年伏季休渔制度通告如下:
一、26°30′N(连江县北茭)以南我省海域,6月1日12时
至8月1日12时,禁止拖网、帆张网和大围缯作业;
二、连江北茭以南我省海域,5月1日零时至6月30日24时,
禁止所有张网作业;
三、22°30′N至23°30′N、117°E至120°E海域,
6月1日12时至8月1日12时,禁止所有灯光围网、灯光
敷网作业。
四、26°30′N以南我省海域,6月1日12时至7月1日12时,
禁止所有桁杆拖虾作业。
五、所有休渔渔船在休渔期间必须做到“船进港、网入库、
证集中、人上岸”,实现全面休渔。对于违反国家伏季
休渔制度规定的,将依法予以处理。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一种发展。
(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
人口约30万
山地、丘陵与平原的比例约为5:1
人均耕地面积约0.2亩
人均粮食产量约220千克,粮食严重短缺。
近10年来人口增加了一倍,耕地扩大了一倍
人均粮食占有量反而下降了20千克。
经勘探,该县缺乏煤、石油、天然气
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薪柴和秸杆所占的比重超过90%。
我国南方山区某贫困县基本情况如下:
4、造成粮食短缺、能源短缺的最根本原因是?
思考:
1、该县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
2、当地人采取了什么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
3、为什么耕地扩大了一倍,人均粮食占有量反而下降?
开垦梯田
砍伐树木
破坏植被
土地退化
自然灾害频繁
开垦荒地
需要更多劳力
人口继续增长
毁林开荒
破坏生态平衡
耕地少
人口多
粮食短缺
燃料需求大
矿物燃料缺乏
农业单产不高反降
庞大的人口压力
1994
2015预测
1969
1981
1954
1834
公元1764
公元前2100年
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
0
20000
40000
60000
468700
巴 西
俄罗斯
加拿大
美 国
印度尼西亚
中 国
印 度
世 界
0
30000
60000
120000
90000
人均径流量(立方米/人)
径流总量(亿立方米)
自然资源 总量的世界排名 人均占有量的世界排名
矿产资源 3 53
耕地面积 4 >126
水资源 6 >110
森林蓄积量 6 >119
2004年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的排名
材料一 :1953-1986年间,我国各项指标增长情况
项目 国民收入 耗费能源量 耗费化肥量
增长倍数 8.6 27.4 465
材料二:
1、美国大约只有1/10的作物收成依赖灌溉
中国有7/10以上的作物收成必须依賴灌溉。
2、日本、德国炼一吨钢,只需6公斤的水
中国炼一吨钢却要23到56公斤左右
3、工业化的国家生产一吨纸只需要不到200公斤的水
中国每生产一吨紙最少要用掉456公斤的水
内蒙古商都县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的总悬浮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完全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
深刻的环境危机
深刻的环境危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分布
8.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
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口总量大,持续增长
人口素质低
人均占有量少
资源利用率低
大气环境恶化
水质恶化
沙漠推进,沙暴频发
人口压力,资源浪费
材料一:当地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途径:决定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把黑山羊养大后卖掉。刚开始的时候,每家只养几只羊。几年后,每家都有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手里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该村的草场都被破坏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材料二:另一个山村,自然环境与前一个差不多,但该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力种植中草药,并引进美国提子在山脚下种植,中草药和红提子都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而且村里的山仍是青的,水还是绿的。村民们纷纷说,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活动:我国的发展之路
根据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危机和环境问题,有人提出了这样两种发展道路
A: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在一边,全心投入经济发展上,等我们国家达到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拥有更加强大的经济实力之后再来解决这些问题。
B:实行发达国家现行的高投资、高技术解决问题的模式。
你觉得以上的发展道路可行吗?为什么?
洞庭湖在萎缩
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自然淤积十分严重。另一方面,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对洞庭湖湿地进行围垦。20世纪50—80年代,人口的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洞庭湖由一个完整的湖泊,被分割成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南洞庭湖三个部分。由于长期的围垦以及泥沙淤积的共同作用,到20世纪末,洞庭湖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不到原来的1/2。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大片湿地的消亡,调蓄洪水能力的降低,使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人口压力
人口总量基数过高
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
1份的世界平均财富养活6倍的人口
每年1/4新增产值用于养活新增人口
人口成为发展障碍
资源短缺
环境危机
材料二:
跟全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比其他国家都还要依賴灌溉。美国大約只有十分之一的作物从依賴灌溉的农地上收成,而中国从依賴灌溉的农地收成的粮食,則占了中国所有作物生产的十分之七,甚至更多。每炼一吨钢,德国、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国家只需6公斤的水,但在中国却要23到56公斤左右;造紙工业中,中国每生产一吨紙最少要用掉456公斤的水,但在已工业化的国家則只需要不到200公斤。
材料一:
我国1953年至1986年,国民收入增长了8.6倍,而同期能耗却增长了27.4倍;化肥消耗量增长了465倍。科技增长率不足30%,远远低于日本70%,美国65%的增长水平。
http:///news/new80.htm
我国沙尘暴频起和荒漠化扩展的步伐是一致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至8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尤以西北地区为甚。沙尘暴就是土地荒漠化的警报,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速度的增大则是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
http:///popul/natur/envir/artic/50310085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