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章末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能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 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也就需要耕地。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需要森林、草原、燃料和矿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以及一定的生存空间;需要水,除饮用水以外,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水;人口增长过快,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2.到2050年,按16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
计算,中国共需粮食9.84
亿吨,需要每公顷产粮13.5
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数量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答案 B
解析 若人口增长到16亿,则单产需要比现在提高2.7倍,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则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单产、保护现有耕地等多方面出发,才能减轻上述压力。粮食单产的提高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持。
3.下列哪项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A.全球性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
B.水资源短缺、海洋污染
C.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
D.有害生物增加、转基因生物增多
答案 D
解析 有害生物仅在一定地点、时期内呈“J”型增长,目前不会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转基因生物目前尚未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4.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气中CO2的含量很高导致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多的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答案 D
解析 气候变暖是由CO2过多引起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防治温室效应的方法,就是减少CO2的排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 D
解析 生物多样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与人类的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6.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相当严重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
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答案 C
解析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
7.下列有关“富营养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
B.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
C.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赤潮”
D.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
答案 C
解析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染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由于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呼吸作用,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的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然后被厌氧微生物分解。同时产生H2S等有毒气体,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
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D.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 D
解析 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特殊的保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猎采和买卖。
9.与海洋、森林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体系的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喻为“地球之肾”。湖泊、沼泽、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等都属于湿地范畴。湿地的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下列关于湿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 ②为了增加当地种植业收入,应将天然湿地围垦造田 ③在湿地生态环境中,水生植物、鱼类及软体动物、鸟类等形成食物链 ④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的气侯、蓄洪防洪有影响,但不会对污染物降解产生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10.微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引进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被覆盖的植物就会因长期缺少阳光而枯萎。微甘菊在我国已经造成了触目惊心的区域性危害。对此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微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的关系是竞争
C.应该杜绝外来物种的引进
D.微甘菊泛滥的原因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阳光,属于竞争关系;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而不是杜绝引进外来物种;薇甘菊泛滥的原因是适应能力强,缺乏天敌而失去控制。
11.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答案 C
解析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较合理;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并且大量消耗了粮食,如玉米和小麦,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纤维素生产可再生能源是最好的方法;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1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培养农作物、家畜和家畜新品种的基因库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赖于生物多样性来维系
C.生物多样性决定了地区环境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的许多潜在价值还未被我们所认识
答案 C
解析 地区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答案 B
解析 “牧童经济”模式是人为因素造成对环境的破坏。B项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
14.生态农业是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答案 C
解析 使用化肥可以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15.某自然保护区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北虎和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近年来发生了几起进入保护区内的家畜被虎捕食、人被虎咬伤的事件。你认为最合理的应对办法是( )
A.加强虎的生存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干扰
B.捕获肇事虎,送动物园或动物救护中心进行易地保护
C.捕获肇事虎,放归其他自然保护区
D.人工增投家畜,满足虎捕食需要
答案 A
解析 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虎的生存范围日益减小,食物逐渐缺乏,以前不会袭击人的老虎开始主动伤人,投喂食物只能解决暂时问题,恢复其生存环境才是重中之重。
16.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生态系统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
B.猫头鹰和黄鼬都捕食田鼠,猫头鹰和黄鼬属于竞争关系
C.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SO2过多,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D.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增多从而抑制害虫种群的增长,这是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答案 A
解析 碳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1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B.转基因生物可能会危害生物的多样性
C.改变和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D.引进的外来物种会通过捕食或竞争排挤本地物种,但不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
答案 D
解析 外来物种入侵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18.近年来,由于周边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水中氮磷浓度较高,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下列各项改善太湖水体污染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围湖造田,减小水域面积
B.投放化学药剂,抑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C.大量引进肉食性鱼类,控制藻类生长
D.加强污水处理,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答案 D
解析 围湖造田会减少湿地;投放化学药剂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并造成污染;引入的肉食性鱼类会捕食草食性鱼类,反而使藻类生长加快;对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减少对湖水水体的污染。
19.下图表示1928、1978、2008三年,在甲桥上游20公里至下游40公里的范围中,测得的河水溶氧量。假设河水的溶氧量是与污染程度成反比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1928年时,甲桥附近地区的污染比1978年时严重
B.从1928年到2008年的80年间,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有持续改善的趋势
C.在2008年时,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比1928年时轻微
D.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愈严重
答案 C
解析 坐标系中共有三条曲线,对任何一条来说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上游是越来越轻微,下游是先严重后轻微,而三条曲线之间相比,在同一距离上三者溶氧量大小依次为2008、1928、1978,则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1978、1828、2008。
20.人类有较强的能动性,能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面貌。下列关于人类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应想方设法改造自然
B.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体之和,故应大力增加人口数量
C.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故可放心大胆使用
D.人类的活动应在兼顾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答案 D
解析 人类有较强的能动性,但在改变自然面貌时,一定要合理,遵守自然变化规律,而不能只根据人类自己的意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1.(7分)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自然条件下人口数量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环境阻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2)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若上图表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变化,则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均耕地、淡水资源、食物、资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增加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栖息地破坏造成食物减少,活动空间减少
解析 (1)人口的增长会使对粮食、住房的需求增加,而且大量利用各种资源,会给环境带来较大污染,人口越多对环境的压力越大,当人口数量超过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时,则对环境造成破坏,使环境容纳量急剧下降。(2)对某一地域人口数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大熊猫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是其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2.(10分)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频繁发生。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是常用的治理方法。近年来,研究者采用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杀藻剂处理水华与生物修复的方法相比,主要缺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在该修复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是________和________,鱼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
(3)生物修复系统构建后,种间关系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型挺水植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污染(杀伤天敌) 使藻类产生抗药性
(2)藻类 大型挺水植物 消费者
(3)大型挺水植物与藻类为竞争关系,鱼与藻类为捕食关系
(4)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解析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治理水体富营养化要从根源开始,减少氮、磷等的排放量,增加以浮游植物为食的消费者的数量。同时,要考虑化学治理存在的新污染问题等。在修复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浮游植物和挺水植物,消费者是鱼类,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和捕食。大型挺水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降低水体中氮、磷的浓度,经过修复的生态系统可重新趋于稳定。
23.(12分)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在海拔2
000~4
000
m的高山中生活着珍稀动物大熊猫,由于种种原因,据统计现仅存千只,请分析:
(1)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熊猫喜食竹类植物,偶食小动物,食物结构较单一,因此当竹林减少或大面积死亡时,大熊猫就面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熊猫性情孤僻,不喜群栖,每胎产1~2仔,繁殖能力__________,严重影响了____________。为此,现在多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提高雌性成体的怀胎率。为保证幼仔的成活率,现已普遍采用________的方法。
(4)由于大熊猫各栖息地之间的森林被破坏,造成它们无法进行____________,长此下去,将导致该物种的____________。
(5)为了保护国宝,最有效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著名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宣传教育也是一项重要措施,人们应当认识到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是一个________。
答案 (1)人为因素 (2)食物短缺,生存受到威胁
(3)较低 种群数量 人工繁殖(或人工授精) 人工饲养 (4)远系杂交 退化 (5)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王朗大熊猫保护区 天然基因库
解析 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但是这种适应又是相对的,因为生物生存的环境是经常改变的,这种改变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如竹林面积大量减少,大熊猫必然面临食物短缺,生存受到威胁。同时,大熊猫繁殖能力较低,也是其种群数量少的原因之一。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我国建立了四川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同时采用了人工繁殖、人工饲养等方法来提高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24.(9分)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十分敏感。若某地空气中主要污染源是化工厂废气,请设计一个实验,用葫芦藓报告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
材料用具:栽有葫芦藓且生长状况相同的花盆4个、透明塑料袋、50
mL注射器、双面胶纸。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一大号塑料袋排尽空气,收集化工厂废气若干。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1号盆注入200
mL空气,2号盆注入150
mL空气和50
mL化工厂废气,3号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号盆注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入气体后均密封。
第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经过24
h,可以得到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下的葫芦藓生存数,并以此作为指标预报污染情况。
答案 第二步:取4盆长势相同的葫芦藓,套上相同大小的塑料袋并标上1号、2号、3号、4号
第三步:注入100
mL空气和100
mL化工厂废气 50
mL空气和150
mL化工厂废气
第四步:将4盆葫芦藓放在室温下培养24
h
解析 根据题意知,要求利用葫芦藓报告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情况,所以要设置4组实验。在实验中所要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不同浓度的化工厂排出的废气。设置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该题中用的是相互对照,即不同实验组之间进行对照就可以说明问题,还应注意等量原则,即每一组所使用的气体量是相同的,同时四组实验中所用的材料应保证其长势相同,并放到同一环境条件下生长。
25.(12分)一些调查表明,世界上有许多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小,甚至完全消失。有人怀疑,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可能与这一现象的成因有关联。为了证实这个假设,科学家在某地区采集了能在当地繁衍的蝾螈、蟾蜍和青蛙3种两栖类受精卵。
实验步骤:
①取纱网制笼子(纱网制笼子对受精卵及胚胎发育没有不利影响)3只,分别编号为A、B、C,每笼中放入各受精卵100粒,置于当地池塘中。
②C组:笼子上方加一层透明塑料板,不能阻挡紫外线。B组:笼子上方无隔板,可以直接接受日光的照射。
A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重复数次,最后结果如下表:
分组
蝾螈
蟾蜍
青蛙
C
88±4
39±4
37±5
B
90±6
38±3
40±4
A
40±5
12±3
10±1
科学家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造成受精卵或胚胎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受到池塘中原有微生物的感染。请分析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1)完成实验步骤②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假设,研究者要证实导致两栖动物减少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该因素对两栖动物__________________会产生不利影响。
(3)若以A组为实验组,较为合理的对照组应该是________组。就表中数据来看,实验结果是______(支持/不支持)假设的。B、C组的设计能够排除________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结合本实验研究结果(死亡率统计及死因调查),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与两栖动物数量减少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推断是:臭氧层的破坏使________过强,导致两栖类受精卵或胚胎的________力减弱,最终导致________升高。
答案 (1)笼子上方加一层透明玻璃隔板,能阻挡紫外线
(2)紫外线 受精卵及胚胎发育
(3)C 支持 空气、温度
(4)紫外线照射 抗感染(或免疫、抵抗) 死亡率
解析 (1)由对照实验可知,紫外线的有无是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应设置一组自变量处理的实验组。(2)由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紫外线,紫外线会诱导基因突变等遗传物质的改变,因此对两栖动物的细胞分裂如受精卵和胚胎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3)若A组为实验组,则C组为对照组,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与实验目的是完全相符的,除去自变量,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O2浓度等无关变量都是相同的。(4)臭氧层具有防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其破坏会对地面加大紫外线辐射,进而影响两栖类受精卵或胚胎的成活率,进而影响其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