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二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曙光学校高二语文《说木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26 13:5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必修五《说“木叶”》教学设计
保山曙光中学 夏维
教学内容与解析
教学内容
《说“木叶”》
解析
文章从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以此来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教学目标与解析
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解析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言意与形神》)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
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读起来并不轻松。它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但并不难懂,只要下工夫读了,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问题一:分析文章内容,说说诗歌语言具有怎样的特质
设计意图:文章从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以此来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
师生活动: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 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 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 黄色-- 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 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疏朗 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 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问题二: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那么这种暗示性是否都有价值?
设计意图: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了解这点以后,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暗示性的两面性,并且客观分析这种暗示性。
师生活动:1. 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 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2.阅读下面三首咏梅诗,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 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总结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高!考я试+题$库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