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1 17:4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旧课回顾(解释词语或翻译句子)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降大任于是人也(

3、曾益其所不能


4、衡于虑(

5、而后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1、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

3、人恒过(

4、而后作(
)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9
2/29
激趣导入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而且奔跑速度每一分钟要快13米。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别呢?
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3
3/29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4
4/29
孟子,名
,字

时期
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后人将他和___
并称为“
”。孟子主张行“
”,以统一天下。
5
介绍孟子

子舆
战国

孔子
孔孟
仁政
5/29
《孟子》是
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门人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孟子》和《
》、《
》、《
》合为“四书”。
6
简介《孟子》

大学
中庸
论语
6/29
浅谈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1、首先要理解句意,这是关键。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
2、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
主谓之间要停顿。如:一狼/洞其中。
动宾之间要停顿。如:恐/前后/受/其敌。
3、句中转折连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如:盖/竹柏影也
5、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7/29
学法指导
8
自主学习(独学+对学)
1、请划分朗读节奏









也,必




志,劳


骨,饿


肤,空


身,行




为,所




性,曾




能。


过,然


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





士,出





患者,国

亡。然











也。
8/29
故/天
/将降
/大
任/于


也,必
先/苦/其

志,劳/其

骨,饿/其

肤,空
乏/其
身,行

乱/其

为,所
以/动


性,曾
益/其


能。
人/恒
过,然
后/能
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


士,出/则
无/敌



者,国/恒
亡。然
后/知/生


患/而




也。
朗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停顿和重音
9/29
2、全文是围绕“
。”这句话去写的。(表中心论点的句子)
3、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起点都是
,然后
,最后

4、请找出上天磨炼人才的句子。





。”
它们是分别从


三方面去磨炼人才的,最后得到的益处是:


。”
10/29
1、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去写的?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29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畎亩
版筑
鱼盐




君主

辅佐武王


大夫
出身贫贱
2、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有何共同点?
成就不凡事业
经受艰苦磨炼
共同点
作用是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练习三)
排比句: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3、请找出磨炼人才的句子。
4、人才是从哪三方面去磨炼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思想磨炼
生活磨炼
行为磨炼
思-生-行
5、这些人最后得到什么益处?
13/29
合作探究(群学)
1、在第二段找出分别体现“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
2、全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请写出全文的论证思路(写作过程)
14/29
1、在第二段找出分别体现“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
生于忧患: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全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15/29
第一段开篇一连用了六个排比,列举六位历史人物虽出身贫贱,但经受艰苦磨炼,终于成就不凡事业。接着从思想磨炼,生活磨炼,行为磨炼去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在此基础上,第二段从个人发展角度,正面论证忧患则生,从国家兴亡角度,反面论述安乐则死的道理,这样进一步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好处,最终水到渠成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全文的论证思路
16/29
学习小结:
我学到了……
17/29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学习小结(板书)
(正面——反面)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29
1、举一个逆境成才的名人故事或一句名言。
2、举一个在安乐中灭亡的例子
展示提升
19/29
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0/29
仲尼厄而作
《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21/29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司马迁受腐(宫)刑而作《史记》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2/29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23/29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在安乐中灭亡的例子
24/29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B.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C.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
D
 
“从”
达标检测(中考链接)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
举于/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D.入则/无法家拂士
D
25/29
入/则无/法家拂士
26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造就人才;
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B.文章开头先列出六位贤臣作为事实论据,再分析论证。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再从正面论证国家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章结构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
C
26/29
27
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
”和“
”。(用原文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2729
拓展巩固
1、背诵课文
2、完成《新课程》相关的练习
28/29
谢谢指导!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