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蝉》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蝉》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12 19:4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0课:《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内容,梳理写作顺序。
2.分析内容,掌握对象特点。
3.赏析语言,了解文体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导入】大家来猜一个谜语: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这是什么动物?今天我们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这一小动物吧。
【了解作者】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
《蝉》这篇课文就是出自《昆虫记》。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
【了解文体】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本文属科学小品,是介绍动物生态的说明文。
二、整体感知,梳理写作顺序
【提问】浏览课文,说说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明确】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提问】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明确】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提问】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
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三、重点分析,掌握写作特点
【提问】一般地,我们都是按照昆虫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但我们发现本文是从“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进行说明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明确】按照对事物的观察进程进行说明的(外——内的观察顺序/事物发展变化顺序)。(1)不落俗套,使文章新颖活泼;(2)幼虫建筑地穴,比成虫要生动、有趣,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4)突出蝉“4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提问】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明确】(1)孔口与地面相平,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位置:阳光曝晒的道路上。(2)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3)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
【提问】地穴为什么不会坍塌?
【明确】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提问】蝉脱皮的顺序是怎样的?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运用拟人的修辞,细微的描写加上精确的说明。
【提问】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写蝉从卵到幼虫的成长过程的?
【明确】产卵的经过 ——蝉卵遇到的危险——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提问】课文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的形象化总结。
四、品味语言,了解语言特色
【提问】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文艺性说明文)
【明确】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