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蒸腾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蒸腾作用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关键
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蒸腾作用的意义(2)蒸腾作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
授——演示实验——提问引导——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脑、白板
软件: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联系实际---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复习导入新课
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吸收的大量水分哪去了?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出示演示装置和提出问题:
1.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态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总结:
1.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2.植物蒸腾水分的主要器官是叶片。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植物蒸腾出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提问:植物体为什么吸收大量的水分,但绝大多数水分都通
过蒸腾作用又回到大自然中?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由于重力的作用,水应该向下流,但植物体中水分却是
由下向上的方向流动,原因是什么?
2.无机盐必须以什么方式存在,才能被植物体吸收?
3
.为什么大树不会被太阳灼伤?
4.蒸腾作用对光合作用有什么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和生产中的应用
1.植物吸收水分和水分向上运输的动力。
2.能促进矿质营养的运输和合理分配.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因过热而灼伤叶片。
4
.能加速气体交换,可以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必要的原料。
三、课后总结
布置作业
作业:1、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2、大树为什么不会被阳光灼伤?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5分钟
30分钟
5分钟
板书设计
蒸
腾
作
用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蒸腾作用:是指正在生长发育的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二、蒸腾作用中水的流动途径
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4、促进气体交换,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必要原料。
四、影响蒸腾作用的环境条件
1、光照强度
2、环境温度
3、空气湿度
4、空气流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