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六)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六)生态环境的保护(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15 15: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3章末检测(六)
(考试范围: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52分)
1.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既可引起温室效应,又可产生酸雨
B.人造含氟制冷剂是造成臭氧层空洞扩大的主要原因
C.开发新能源能缓解温室效应,但解决不了酸雨问题
D.种植大量吸收SO2的植物,可缓解酸雨问题
2.黄顶菊原产于南美洲,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2001年首次在我国的天津、河北发现黄顶菊,由于没有动物取食,迅速蔓延。试推测黄顶菊的迅速蔓延最可能会使这些地区(  )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基因多样性增加
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气中CO2的来源之一是生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人体细胞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
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C.C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C、H、O、N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核酸、酶、果糖、脂肪中都含有这四种元素
D.20世纪以后,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CO2的全球平衡受到严重干扰,大气中的CO2量急剧增加
4.地球大气层中有一层臭氧层,臭氧层发生大范围的减薄现象称为臭氧层“空洞”,产生“空洞”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显著升高
B.大量紫外线通过大气层对地球表面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破坏生态环境
C.会破坏地球磁场对地球的磁屏蔽
D.大量的宇宙射线会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对地球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5.2008年夏,四川某地区福寿螺再现稻田。由于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并能通过各种渠道蔓延扩散,它们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造成粮食大幅减产,其生存环境的营养结构如图。
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福寿螺属于第二营养级,它急剧增多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天敌
B.外来入侵物种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占2个营养级的生物只有蛇和青蛙
D.图中若每只幼螺从5克长到150克,则至少要消耗水稻725克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可采取大规模围海造田,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来提高粮食产量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态系统中,维持自身相对稳定性能力最大的是草原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7.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是
(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8.物种入侵已成为破坏我国部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水花生本是我国从国外引进作为饲养动物的青饲料,现在却成为危害极大的杂草,水花生进入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符合
(  )
9.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的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
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海拔4
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10.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
合作国家
美国
日本
泰国
奥地利
西班牙
合计
由中国提供
8只
4只
2只
2只
2只
18只
繁殖幼仔
4只
4只
1只
9只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人工圈养能为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B.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是其栖息地被破坏
C.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对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1.大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引起当今世界各种生态危机。下列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
B.“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氧气的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所致
C.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
D.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深海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12.由30多名中外科学家组成的“长江白鳍豚科考调查小组”在从宜昌至上海的1
700公里行程中,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由此可见我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考验。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做法的是
(  )
A.为美化城市环境,可随意引进物种
B.为保护草原,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华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保护,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泛滥成灾,应引入其天敌
13.下列措施中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
A.只要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可以全面地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B.设法提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效率,尽量减少甚至不使用有害农药
C.为控制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严重灾害,无论如何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D.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以缓解人口压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8分)
14.(12分)观察下图,据图答题:
(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而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3%,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2可知,到2000年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建国初期相比有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可用淡水、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分)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硫循环和碳循环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示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标号________所代表的内容能体现出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增重2
kg,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kg。
(3)若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
(4)在硫循环中,除图中所示过程外,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还应有_______________。
(5)碳和硫在生物群落中的流动形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短时间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迅速增加,会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6分)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
(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D 4.B 5.C 6.D 7.B 8.A 9.A 10.C 11.B 12.C 13.B
14.(1)地球上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2)减少了一半 (3)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15.(1)④ (2)50 (3)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4)石油等化学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 (5)有机物、有机物
(6)温室效应、酸雨
16.(1)
(2) 黑藻―→鱼―→鸭
(3)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