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五)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章末检测(五)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1-15 15:3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生物必修3章末检测(五)
(考试范围: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蜜雀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百劳鸟与袋鼬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一只羊在一年内吃100
kg的草,排出20
kg的粪便,长了10
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
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20
kg的粪便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
kg
3.某森林生态系统中5个物种的食物网如图(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数量增多的是
(  )
A.E增多、D增多、A减少
B.D减少、B减少、A减少
C.E减少、D减少、A减少
D.A减少、D增多、E减少
4.某水域有A、B、C、D、E五种生物,它们体内的DDT浓度见下表,由此可知,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是
(  )
种群
A
B
C
D
E
DDT浓度(ppm)
0.005
2.0
1.8
25.5
0.04
                    
5.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①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②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b的数量增加有关
③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 ④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⑤图中少一个箭头,异养生物a指向无机环境,异养生物b的代谢类型不一定相同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6.如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
B.甲、乙、丙、丁之间可以形成一条甲到丁的食物链
C.甲、乙、丙、丁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
D.甲、乙、丙、丁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特点
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
A.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
kg,生产者至少需要增加100
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8.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  )
A.1.875倍
B.1.375倍
C.1.273倍
D.0.575倍
9.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
种群





能量(107kJ·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12.如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2分)
13.(12分)下图甲为某淡水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表示________,m2表示________。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F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14.(2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澳洲草原广阔,天然牧草资源十分丰富。自1925年起,从印度和马来西亚引入当地没有的牛、羊等家畜,大力发展畜牧业。几年后,万头牛的粪便覆盖了草场,牧草大量枯死,同时蝇子蔓延,成为澳洲牧区的一大公害。整个澳洲草原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从亚洲引进蜣螂,它们把牛粪滚成团搬运到地下,既消除了牛粪又肥沃了土壤,还控制了蝇子,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危机问题,使澳洲草原又呈现出生机蓬勃的景象。
(1)上述事实表明,在引进牛、羊前,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________状态。
(2)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人们引进牛、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进牛、羊后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蜣螂是这个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类群的重要成分。
(5)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引进牛、羊产生生态危机这一事实给人们的启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最后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分)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繁发生。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0多个国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共同协商,签署新的协议。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结合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B和B→C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___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4)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储存在1
800
kg葡萄糖中,则图中最高营养级释放CO2的最大量为________(假设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消耗)。
(5)“周一请吃素”,这是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广大环保人士的支持。试从碳循环和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理念的合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松土是许多地方栽培植物中经常使用的一项措施。但是现在有些专家认为松土会加剧全球变暖,结合示意图分析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为实现这一减排目标应该采取哪些减排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B 3.D 4.C 5.
B 6.B 7.C 8.B 9.A 10.A 11.A 12.C
13.(1)太阳能 热能 (2)同化量 次级消费者(Ⅲ)摄入的能量 ×100%或×100% (3)恢复力稳定性 低
14.(1)相对稳定 (2)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牛、羊体内 (3)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4)分解者 (5)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6)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7)人类还可以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它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5.(1)B→C→D (2)A→B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B→C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3)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碳循环
(4)105.6
kg (5)减少了食物链的营养级,降低了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6)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二氧化碳 (7)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