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平坦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崎岖不平的云贵高原
起伏和缓的大兴安岭
地
势
陡
峭
的
华
山
急流跌宕的瀑布
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
长江三角洲
流水侵蚀作用
河源地区
江南丘陵
一望无际的东北平原
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汊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长江中下游平原
流水堆积作用
风力堆积作用
流水堆积作用
海水堆积作用
长江三角洲
内外力共同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1.定义: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分类: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汶川地震
返
‖内力作用‖
分类
能量
来源
表现
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
太阳能
重力能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外力作用程度和强度受内力作用影响。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最为显著?
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
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思考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沿平行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是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分 类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形态
产生地貌
关系
水平挤压隆起,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水平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喜马拉雅山、
大西洋)
。
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青藏高原、
台湾海峡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地壳运动
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海岸处于下沉运动状态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到了。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原因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那些特征?
地壳运动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阅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外力作用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3、什么是侵蚀地貌?什么是堆积地貌?
4、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
5、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
‖外力作用‖
机械风化示意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使其后退,常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
海水侵蚀地貌
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
冰川侵蚀地貌
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
海水堆积地貌
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沙粒在风力作用下往往堆积形成状似新月的沙丘,叫新月形沙丘。
风力堆积地貌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固结成岩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流水堆积
风力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
峡谷、瀑布、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
风蚀蘑菇
冰斗、角锋、U型谷
海蚀柱
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沙丘、黄土高原
冰碛丘陵
沙滩
沉积岩
花岗岩球状风化
一般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过程)
侵蚀地貌
搬运与沉积
沉积地貌
流水作用
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瀑布、峡谷是最强烈的表现
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
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戈壁、裸岩荒漠
①搬走地表沙尘、碎屑
②风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
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太阳辐射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同时作用、对立统一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
活动
下面是一组地貌景观图片,请根据这些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地貌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2)想一想,在我国哪些地区可以找到这些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侵入型岩浆岩
喷出型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A
B
C
C
D
A:冷却凝固
B: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重熔再生
A
B
C
D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读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2、在A、C、D三大类岩石中各举出一个实例填在横线上:
A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3、在A、C、D三大类岩石中,可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____
4、图中数字所表示过程的含义是:
①
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
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大理岩
花岗岩
石灰岩
D
重熔再生
冷却、凝固
侵蚀、搬运、沉积
变质作用
侵蚀、搬运、沉积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冷却、凝固
侵蚀、搬运、沉积
变质作用
侵蚀、搬运、沉积
变质作用
1.
喜马拉雅山、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是如何形成的?
2.
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都必须经过漫长的时期吗?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
(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
(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
(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岩浆
岩浆岩
沉积岩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
‖知识结构小结‖
一、内力作用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水平运动-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2)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2、岩浆活动
3、变质作用
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风化地貌
(2)侵蚀作用-侵蚀地貌
(3)堆积作用-堆积地貌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