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2 1.4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2 1.4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1-19 15:1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
教材内容:1.4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
适应的课程标准:
2.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并能描述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发展阶段;
●学会关注身边的各种信息活动,并能够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评价;
●关注并思考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培养信息社会责任。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数字化实践: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装有MS软件和班级讨论区。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观看美国康宁玻璃公司制作的一段关于想象未来生活的视频短片。
在观看视频之前先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视频中主要体现了哪些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哪些现在已经实现了?哪些仍然属于科幻想象?
你觉得信息社会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认为信息社会是否已经到来?
观看视频展开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能更关注要点和相关细节,通过讨论和畅想信息社会的特点,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
学生4人为一组,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开展讨论与合作,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回答“信息社会”的定义、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建议的步骤是:
1.阅读教材1.4 信息社会及其发展。
2.阅读教师下发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摘要。
3.同桌讨论,合作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图要求包括书中“信息社会”的定义、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表达清晰、准确。
思维导图绘制参考如下:

采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提升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享信息的意识。
通过讲解思维导图的要求,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上掌握思维工具的使用。
学习评价

各小组之间开展交流,选择1-2个小组让学生讲解、展示思维导图,让其他不同想法的小组成员进行提问。教师则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展开点评,目的是:
1.明确信息社会的定义。
2.理解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
为什么说信息社会是以人为本的?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
如何理解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关系?
3.知道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何区别?
网络社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线政府有何特征?
数字生活有何特征?我们现在是否已经进入数字生活阶段?
4.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
通过交流、分享、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思维导图作品,能强化对信息社会相关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部分知识细节的追问,能让学生跳出教材的框架,思维更加开放。
学习任务
请学生浏览最新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了解自己所在的省份或者城市在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方面的得分情况,并提出对此的理解,小组开展讨论与合作,并记录讨论结果。
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共享信息的意识。通过关注现实问题,启迪学生走出校园这一象牙塔,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课堂小结
1. 信息社会的定义;
2. 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
3.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
4. 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
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和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下课前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升华。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教材配套练习。
提升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浏览最新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了解自己所在的省份或者城市在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方面的得分情况,并以“给市政府写信或者向政协提案”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整理出来。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析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相对来说,这是本章最具理论色彩的一节学习内容,为避免生硬地说教或者照本宣科,笔者采用了视频引入,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
因为教材对信息社会相关理论的阐述比较详细,故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信息社会的概念,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理顺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网络化。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信息社会的相关概念,掌握知识细节,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之间开展交流,通过交流、分享、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思维导图作品,能强化对信息社会相关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对部分知识细节的追问,能让学生跳出教材的框架,思维更加开放。
如果时间来得及,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个学习任务,即请学生浏览最新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了解自己所在的省份或者城市在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方面的得分情况,并提出对此的理解。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关注现实问题,启迪学生走出校园这一象牙塔,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信息意识:落点在“有目的地获取信息”以及“乐于分享”两点上。首先,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展开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想象,并关注视频中体现的信息技术,了解未来信息社会的特征。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围绕任务去阅读教材,结合网络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思维导图;其次,通过让学生分组交流、分享、学生互评等方式,更加明确信息社会的概念,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发展过程。同时,交流点评、分享总结两个环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进一步催生分享的必要,这对培养“乐于分享”的信息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数字化实践:落点在“运用数字化工具建构知识”。学生们要明确信息社会的概念,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理顺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这需要较为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利用思维导图软件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思考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梳理和发现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利于分享与交流。
信息社会责任:落点在“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信息社会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并且按照信息社会指数划分信息社会的发展阶段,要学生认识到“当信息活动渗透进人类的各种领域,如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并逐步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时,则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