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2 1.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19)信息技术必修2 1.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2019)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1-01-19 15: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教材内容:1.1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
适应的课程标准:
2.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能够对信息系统在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知道信息系统的概念,能够在生活中找出恰当的实例进行比较分析。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
●理解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分类,能够例举常见的信息系统,并描述其功能。
●通过对12306售票系统的体验,深刻体会信息系统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通过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各类信息系统,使用数字化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和协同工作,提升数字化实践素养。
指向的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已在各行各业广泛运用。深处信息社会的我们,必然要与这样那样的信息系统产生联系,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信息系统将会变得无所适从。因此,培养信息社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通过实际行动与感知、实践社会上各种信息系统,学会区分它们的异同,掌握一定的使用技巧。
本条目通过列举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的信息系统,设置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观察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和相应的功能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共享信息的意识。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信息系统的概念,感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通过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亲身实践各类信息系统,使用思维导图和PPT等数字化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和协同工作,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见解,提升数字化实践素养。。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装有MS软件和班级讨论区。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1)
(1)情境导入

上课伊始,教师从口袋中拿出几枚铜钱让学生观赏,并问学生,古代如果去存钱会怎么办?学生可能会回答,将很多铜钱串起来后存到钱庄里。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现在大家存钱、转账是采用哪种方式?同学们的压岁钱是怎么处理的?如果饭卡里没钱了,你们会怎么办?可能会回答,去银行,使用微信、支付宝收红包或者转账的方式,还有利用余额宝赚收益。

由此引出,生活中的金融消费类的信息系统。实际上,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信息系统。不可否认,信息系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引入“钱币”与“数字货币”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第一节信息技术各发展阶段的内容及未来展望。
知识讲解(一)
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的各种技术总和。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信息技术。美国学者巴特勒将信息技术分为几个阶段:前机械时期、机械时期、电子机械时期、电子化时期等。
教师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介绍信息技术促进社会进步。世界上的驾驶方式从古代的饺子、马车、自行车、蒸汽机、火车、汽车、飞机等各种有人驾驶已经来到了无人驾驶时代,足见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
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加深印象。
自主学习(一)
学生自学教材1.1.1-1.1.2的内容。
自主学习,提升探究意识
学习任务(一)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信息技术促进社会进步。学生讨论后举手发言,教师讲坛上记录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
分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提升表达能力。
学习活动(一)
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以上各类信息系统的积极作用,并提问学生这些系统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有哪些组成部分,有哪些特点?由此引出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
再度提问,加深对信息系统概念的认识。
知识讲解(二)
信息系统是指硬件软件设置、通信网络、数据和用户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
第二块内容,概念梳理。
学习任务(二)
教师举例说明生活中各类信息系统,如出租车叫车系统、在线销售平台、企业管理系统、在线交易平台、云教学平台等,还包括网上挂号预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举例说明,增强感受。
自主学习(二)
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这些信息系统的特征,组成部分,有哪些优劣势等。
分组讨论,小组hibernate。
课堂小结
1.信息技术的概念、内涵;
2.信息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前机械时期、机械时期、电子机械时期、电子化时期,以及信息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3.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举例说明。
概念学习需要先从生活实例出发,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为深刻理解概念提供事实基础;有了事实基础和体验过程,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升华。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1.使用PPT或者其他思维导图工具,用图示化的方式表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2.查找相关资料,对教材“拓展链接”中的无人驾驶汽车进行研究,智能停车场车位引导系统,分别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该区域控制器的算法。
2.分小组讨论,对教材中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进行归纳分析。
提升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思考教材“实践与体验”中12306售票系统的功能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最后总结实践体验,在班级里分享。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教学设计思路
本条目的内容主要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介绍了信息技术是如何促进社会进步的,进而分析了信息系统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和相应的功能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区别,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传输、存储、加工和表达信息的各种技术总和,是各式各样的总称,信息技术不能称之为“系统”,而信息系统是指硬件软件设施、通信网络、数据和用户构成人的人机交互系统。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中必定有信息技术的支持。
本节课通过引入“钱币”与“数字货币”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学生熟悉的案例的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有发言权,真切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力。通过让学生发言讨论,进而引出生活中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信息意识:落点在“有目的地获取信息”以及“乐于分享”两点上。首先,通过引入“钱币”与“数字货币”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第一节信息技术各发展阶段的内容及未来展望,让学生围绕任务去阅读教材,结合网络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并形成思维导图;其次,通过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举例介绍生活中的信息系统,更加明确信息系统的概念,了解身边常用的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和功能设计。让学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有实践的空间与时间。同时,交流点评、分享总结两个环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进一步催生分享的必要,这对培养“乐于分享”的信息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落点在“运用数字化工具建构知识”。学生们在本堂课上要回答的“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展望”,这些历史的变迁,以及一些常见的专用名词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这需要较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利用PPT、思维导图等概念图软件是较为合适的,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思考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梳理和发现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利于分享与交流。
信息社会责任:落点在“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作为第一课内容的导入,精心选择了网上关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应用的精彩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大大增加了唤醒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