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
教学内容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P23
执教者
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是沪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数与运算”板块。教材在此之前编排了“整数的意义、读写和大小比较”、“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等相关内容。本单元的设计意图从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来认识小数,通过对小数组成和数位顺序表的学习,充分认识与理解小数的意义。它也是今后五年级学习小数乘法“几何模型”算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课教材安排了具体的测量活动,初步体会小数的产生源于计算、测量的实际需要,在操作活动中注重结合观察、估测、验证方法,鼓励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小数,知道小数的各个数位及其含义,认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对小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从学生学习能力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本班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喜欢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展开探究学习,对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较感兴趣,能在仔细观察后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思路
1.教学重点及其解决思路:
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本节课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以同桌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体验小数产生的需求,并能以米、分米等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活动一:制作一把分米尺。在无法用一条只标有“m”刻度的纸带去测量小丁丁第一次跳远的长度时,产生了细化“米”这个单位的实际需求,要将“1米平均分成10份”,从而产生了一位小数。活动二:制作一把厘米尺。当用制作好的分米尺还是无法测量小丁丁第二次跳远的长度时,又产生了第二次细化单位的需求,继而产生了两位小数。活动三:运用“米尺、分米尺、厘米尺”测量数学书的长。运用制作好的尺,去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测量同一样物体,可以用不同的单位、用小数来表示物体的长度。2.学习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在学生了解小数产生的实际需求后,通过利用制作好的米尺、1分米的小棒和10厘米的方格纸来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同桌合作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操作,并用不同的单位、用小数来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了解小数的产生,并能以米、分米等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2.经历观察、估测、验证等学习过程,体验根据实际需要细化计量单位的方法,感受极限思想,发展观察、分析、推理能力。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小数产生的客观需要,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以米、分米等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能以米、分米等为单位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1m长的纸带、1dm长的小棒、10cm长的方格纸、任务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校“点石成金”之挑战墙(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用一条只标有“m”刻度的纸带测量小丁丁第一次跳远的成绩。2.揭示课题
仔细倾听积极思考
认真倾听,积极动脑思考解决的办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只标有“m”刻度的纸带是无法精确地测量出长度,并为后续细化“米”这一单位作好铺垫。
二、借助直观,探索方法
(一)回顾旧知,体验需求1.出示问题测量第一次跳远的长度(蓝色胶带)2.估一估蓝色胶带大约长多少米?3.想一想用这条只标有“m”刻度的纸带去量,没有办法准确地知道究竟长几米,那有什么好办法吗?4.测一测同桌合作,用1m长的纸带和1dm长的小棒测量小丁丁第一次跳远的成绩。(蓝色胶带的长度)5.说一说你是怎么样测量蓝色胶带的长度?小结:进行测量时,得不到整米数的结果,可以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长1dm,也就是0.1m。(二)自主探究,探索方法1.出示问题测量第二次跳远的长度(红色胶带)2.估一估红色的胶带大约长多少米?3.量一量同桌合作,测量小丁丁第二次跳远的成绩。(红色胶带的长度)说一说你是怎么样测量红色胶带的长度?5.思考讨论0.01米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吗?
1.个别回答:蓝色胶带大约长多少米?2.同桌操作:用米尺、厘米尺测量蓝色胶带的长度3.集体交流1.个别回答:红色胶带的长度大约长多少米?2.同桌操作:用米尺、分米尺、厘米尺去测量红色胶带的长度3.集体交流
能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借助纸带、小棒、方格纸,进一步说理解释。能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进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需要将测量所用的单位进行等分,形成更新的、更小的单位去测量。再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小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数从实际测量中产生的过程。
三、拓展应用,提升认知
(一)测量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数学书的长,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在任务卡上。(二)巩固练习教材P23试一试
1.同桌合作:测量数学书的长2.集体交流:数学书长多少?3.独立完成书P234.交流反馈:固体胶、铅笔长多少分米?
仔细审题、合作完成任务、独立思考完成练习,反馈分析中积极参与析错纠错的互动对话,自信、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制作的米尺和身边的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以及完成数学书上的两道练习题,巩固学生用小数表示物体长度的技能。
四、回顾总结,分享收获
(一)总结梳理,分享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二)观看视频,拓展视野
交流汇报
能围绕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简洁地梳理提炼及总结。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测量活动
估测
把(
)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长(
)。验证
米尺
1m
0.1m
分米尺
0.1m
0.01m
厘米尺
0.01m
0.001m
……结果
作业设计
1.填空:用小数表示下面物体的长度。铅笔的长度:(
)cm
物体A的宽度:(
)cm学习内容与水平:小数的意义(B)学习要求:会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2.
操作: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下面三角形各边的长度和圆的半径。(单位:厘米)AB=(
)
圆的半径=(
)BC=(
)AC=(
)学习内容与水平:小数的意义(B)学习要求:通过操作活动,会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
0
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