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
教学内容: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p76《垂直与平行》。
教材分析:《垂直与平行》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整理与提高的内容,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 ,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分类、观察、讨论,归纳来学习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最后进行高效性测试。
教学目标:
复习利用三角尺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
复习垂线、平行线的画法。
能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联系实际生活,辨别两条直线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知道平行和垂直的意义;知道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初步形成观察图形、动手操作(包括用刻度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图)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对垂直与平行的判断不能仅靠视觉,要通过工具来验证。
教学难点:
复习如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平行。
教学准备:
一张长方形纸,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动手操作
把一块长方形纸对折两次,观察折痕,你发现了什么位置关系?
标上字母,复习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
你能又快又准的找出运动场上平行线与垂线吗?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经历自己制造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同时通过不同的对折方式,体验垂直与平行的位置特点。再在寻找生活环境中的位置关系巩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探究验证
1、教师出示两幅图。
2990850223520476250223520
图中的AC与BD平行吗?
(1)、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2)、提问:谁有办法说明理由?同桌合作讨论。
(3)、学生交流AC与BD互相平行的理由(AC与BD都垂直于AB(或CD),所以, AC与BD互相平行)。
(4)、小结:要知道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靠视觉是不可靠的。现在看来,用两块直角三角尺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是一个好办法。
【题1给出了两个容易产生视觉欺骗的图形,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引导学生反思:要知道两组对边是否平行,不能仅依靠视觉,而必须经过严格的验证才行。】
2、下面每组图中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790825205740276225205740
图1 图2
(1)独立完成,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2)集体交流(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演示检验方法)
(3)教师提问:在右图,没有出现与直线h和i同时垂直的第三条直线,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直线h和i互相平行?
【设计说明:图1中找对互相垂直的直线才能找到平行线,但图2无法直接判断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用多种方法、不同工具进行验证。】
3、书本P76/题3:画两条平行线,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3.5cm。
(1)学生独立操作,教师个别辅导。
(2)交流方法。
小结:我们今天复习了垂直与平行的知识点,现在我们来看看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
巩固练习。
我是小法官!
填一填,看谁最厉害!
【设计说明:巩固练习将一些零碎易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课堂总结。
今天你复习到了哪些知识点?你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哪些地方?
拓展游戏。
2905125259080
解放路小学
南桥镇地段医院
南中路
根据以下提供的信息,请你画一画。
152400104775 为了解决学校和医院门口停车难的情况,计划在附近建一个停车场。要求:
1、停车场建在医院的左侧。
2、停车场到医院的连线与南中路平行。
3、解放路小学到医院的距离等于停车场到医院的距离。
259080041910
你能画出停车场的位置吗?
板书
垂直与平行
图略 a⊥b
图略 c∥d、c∥e、d∥e
教案说明:
学生在之前已掌握了垂线、平行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以及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相关知识。在复习引入部分我请学生动手折一折,得到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以此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回顾基本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整理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互相平行,以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要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初步形成观察图形、动手操作(包括画图)等良好习惯,因此,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中的两组对边是否互相平行,然后再验证,让学生通过用直角三角尺检验,体验到要知道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互相平行,单靠视觉上的判断结论不一定正确,必须借用工具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才是正确的。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一起来探究检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多种方法。
巩固练习设计分为三部分,从重要知识点和学生易错题入手,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运用进行考察和巩固。拓展小游戏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