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沪教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1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沪教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1-20 17:41:28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
班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一课时)
课时
1课时
日期
一、教学目标:1、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在对比中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解决简单的问题。3、能根据数量的变化情况作出简单的决策和合理的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量变化情况,能作简单分析。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二、制定依据:1.内容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初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初步学会对折线统计图的分析和预测。2.学生实际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使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主要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出示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复习条形统计图,为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一)在对比学校中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动态演示直条变成点子的过程讨论:直条变成点子后,所表示的数据变了没有?原来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现在如何用点子表示?(3)直条变成点子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课件演示折现出现的过程
讨论:你觉得折现由什么作用?
从图中你看到了几种变化?变化的程度如何区分?(自学课本P49)对比分析
说一说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从折线的升降可以直观地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特点: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在练习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看图答题
研究人体平均身高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1—11岁的人体平均身高变化情况,每隔两岁统计一次。(1)仔细观察统计图,得到了哪些信息?交流“哪个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大?”、“9-11岁的增长幅度怎样?”(2)根据这张图能否预测一下,你13岁时的身高会是多少?交流,出示13岁的平均身高作比较,要想达到你想要的高度,你觉得今后你应该怎么办?在辨析对比中进一步明晰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1、出示《花园学校2018年度第二学期社团选修人数统计表》与《花园学校篮球社团最近四学期选修人数统计表》
请你观察上面两个统计表,如果制成统计图,你准备制成什么图?为社么?小结:条形统计图研究的是同一时期不同项目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研究的是一个项目不同时间的数量的多少。2、跟进练习
下面的信息,适合用下列哪种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上海市各区县的面积情况(
)病人一天体温的变画情况(
)四(1)班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情况(
)小明本学期6次测验成绩情况(

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理解概念。尝试小结。小组讨论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尝试预测,相互交流。
经历由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在对比中,认识折现统计图及其特征。让学生明确可以分段研究折线。帮助学生理解上升幅度和下降幅度两个概念及比较方法,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解读统计图的兴趣。预测身高,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决策与预测。利用生活实例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体验,感知应用价值。
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回忆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
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结构:标题、横轴、纵轴、单位、制表日期特点:

数量的多少折线
数量的变化

变化大作用:分析
预测《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二学期P42-43.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折线统计图,分析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根据数量的变化情况做出简单的决策和合理的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生活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1、
呈现例题:仔细观察,他们在干什么?(多媒体出示课本42页主题图与统计表)
2000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5
5
11
17
22
25
30
29
25
20
13
9
提问:猜测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统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知识。板书:统计
2.复习旧知:根据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制作统计图。
提问:你们学过什么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
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们能知道些什么?
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直条的长短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说明:通过简洁的谈话引入,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熟知的主题图的演示,唤起学生对统计过程的经历,直奔主题,并借此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复习,为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比较感知:(出示折线统计图)
提问:比较一下,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结合学生交流,板书:结构:横轴、纵轴、标题、单位
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什么?
提问:这个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又有什么不同点?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完善板书:折线统计图
【说明:在比较中引出课题,在比较中让学生自主建构折线统计图的一般布局,在比较中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别之处的印象,同时利用知识迁移,理解横轴、纵轴、纵轴上的一小格等方面的表示意义。】
2、初步解读:
(1)你知道这些的点表示什么吗?
3月份对应的这个点表示几℃?
5月份对应的这个点表示几℃?
同桌相互交流某月的平均气温。
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
【说明:根据已有的统计图经验,学生比较容易感知“点”的作用,可以采用开放式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形成通过“点”来解读图中信息】
(2)提问:线是怎么连起来的?结合交流与多媒体演示,认识折线是一段一段依次连接的。
提问:平均气温不变的是几月到几月之间?线是平的表示数量不变。
出示: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几月和几月之间?
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比较“大幅上升和缓慢上升、大幅下降和缓慢下降”等变化情况的折线,理解“上升幅度”和“下降幅度”两个概念,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折线能反映数量的变化。
【说明:“折线”的探究是重难点部分,教师要有所作为。可以从两方面帮助学生分散难点,一方面演示线是怎么连在一起的,让学生明确可以分段研究折线,另一方面图示变化的五种情况帮助学生理解上升幅度和下降幅度两个概念及比较方法,进而通过解决“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在几月和几月之间和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在几月和几月之间”两个难题,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小结:在折线统计图中,从折线的升降可以直观地看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板书:特点: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说明:在探究的总结中,顺势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感知折线的升降所直观地反映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再次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于通过折线反映变化情况】
三、生活应用:
1、研究人体平均身高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1—11岁的人体平均身高变化情况,每隔两岁统计一次)
(1)图示,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着重交流“哪个年龄段增长幅度最大?”
和“9-11岁的增长幅度怎样?”
(2)根据这张图能否预测一下,你13岁时的身高会是多少?交流,出示13岁的平均身高做比较,要想达到你想要的高度,你觉得今后你应该怎么办?
【说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解读折线统计图兴趣,巩固所学。通过提出与他们贴近年龄的身高将会是多少,点燃学生结合图表与实际对自己身高进行预测的欲望,从而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决策与预测作用,并得到生命教育。】
2、感受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实际生活中,你在哪还见过折线统计图?
展示交流收集的折线统计图,体验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说明:在观察、分析、交流中,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体验,感知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拓展应用:(机动)
1、媒体出示小丁丁制作的“第29届奥运会金牌榜前五位国家的金牌情况”统计表。
第29届奥运会金牌榜前五位金牌情况
国家
中国
俄罗斯
美国
英国
德国
金牌(个)
51
23
36
19
16
1、
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觉得把它制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2、交流小结。
【说明:在形成对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可尝试让学生从特点上去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而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理的统计图,初步尝试知识从“立”到“破”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