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家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方法与过程
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形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而发展生态型农业和绿色化学工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教法导引
1.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峡变平湖,天堑变通途,大山低头,河水让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数是与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
学法建议
阅读相关内容,开展讨论。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尽可能在“人口增长”与“影响生态环境”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各小组交流、说明讨论的结果。
名师课堂
(一)名师说课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主要介绍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们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这三个问题。本节的“问题探讨”是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在2003年夏季全球性酷热的现实,这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从而很自然地进入第一个问题的学习。教材同样采用了开放式的编写方式,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放开思路、充分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本节的教学可以从题目“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是指谁?如何理解“共同的”的涵义?让学生感受到在茫茫太空之中,地球像是一艘遨游的飞船,地球上所有的生灵搭载在这艘飞船上,结伴而行,体验着同一生命旅程,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没有可以迁居的绿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相关录像片,这样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由此,引出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威胁的话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一些错误的认识或观念。例如,“人定胜天”的观念: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无法比拟的智力和能力,能使高峡变平湖,天堑变通途,大山低头,河水让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数是与工业发展有直接关系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例如,据报载(1999年12月6日《文汇报》),素有“北大荒”之称的中国重要商品粮基地,1999年全面停止了持续半个世纪的垦荒,“北大荒”不再开荒。这是因为连年的垦荒虽然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了贡献,却也使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缩小了60%,丹顶鹤、东方白鹳等一些鸟类在该地区基本绝迹。于是,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粮食重要还是鸟类重要?
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具有的直接价值容易接受和认同。生物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就失去了宝贵的资源。例如,冬虫夏草是珍贵的中药,云南珍稀植物“红豆杉”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有效成分,如果冬虫夏草和红豆杉从地球上永远消失,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显然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弥补的。
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潜在价值。例如,教师可以绘制一幅漫画:衰老的大树发愁地想:“鸟儿们都死了,谁来替我传播种子呢?”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物种的灭绝很可能导致一连串物种的灭绝,也可能造成某些物种的数量失控。如猫头鹰、鼬和狐狸的灭绝可能造成田鼠成灾。教师提示:保护生物多样性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师应当指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设计,看起来似乎十分完美,但与大自然的精密“安排”相比,总是显得那么简单和粗糙。在无法保护自然的原貌时,至少也应当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让环境中的物种数目更多些。农田生态系统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往往过少,物质循环的途径单一,一旦出现环境因素的变化,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灾难。例如,有的地区营造的防护林,基本上都是白杨树,引来专门以白杨为食的天牛大举进攻。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仍然无法控制天牛之害,只好忍痛将刚刚长成林的树木伐倒,使大片农田重新受到风沙之害。如果当初栽培的是多树种、多林种、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复杂的防护林,就不会发生如此惨痛的虫害。
教师应当结合本节内容作一小结。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最后,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为题,进一步揭示“稳态与环境”的核心思想: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协调发展,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哲理,描绘出人类未来美好的前景,在学生的憧憬之中结束本节的教学。
(二)精品教案
导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提示:
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
板书:
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1.全球气候变化
2.水资源短缺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5.土地荒漠化
6.海洋污染
7.生物多样性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
主题
每层次相关的内容
基因
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
物种
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学生阅读思考题,思考讨论回答。
1.红树林的消失,将会影响多少生物的生存发展?又将怎样影响周边的其他生态系统?这对人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
2.如果你是一位育种工作者,你将怎样利用栽培作物野生种的基因?你知道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了野生水稻的什么基因吗?
3.从上述两例能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哪些价值?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实例吗?
老师提示:
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
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
3.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
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
5头。全世界1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
(3)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板书: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师生共同回顾这一节课讲解的主要内容。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点并不多,考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判定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和一定思维能力,本节课的任务对他们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探究的结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明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存在类型和产生原因。
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讨论归纳保护方法和相关措施。
3.认同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可持续发展。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并思考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主动而有效的搜集与环境有关的信息。
3.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认知,树立辩证的思维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情感,认同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形成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和相关措施。
【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和相关措施。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讲授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如果我们班所有人坐上一艘小船,
在大海上航行。突然,年久失修的小船漏水,就要沉没,大海茫茫,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十分危急。你会怎么做?坐视不理
,任由小船沉没
共同努力,挽救小船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地球就像是一条“年久失修的小船”,就要覆没在茫茫的宇宙中,难道大家能坐视不吗?
思考并回答问题。
形成在危急的情况下应该同舟共济的思想。
新课教学一、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供一段视频,希望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那些?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片,了解这些问题带来是危害和形成的原因。活动:连线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释原因。分组讨论完成任务。
鲜活的画面总是比语言要有力量,学生应了解地球面临的问题。了解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
集体朗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教师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活动:填写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及其关系图解。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并对知识作更深层次的剖析。
齐声朗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考点,学生应掌握。
三、生物多样性价值
通过数字展示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现状。过渡:多一种生物或者少一种生物对人类没有影响吗?阅读书本P125,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师生归纳总结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师生共同举例说明生物的价值。抢答活动:连线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
阅读课本,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回答问题。
引起学生的重视。认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从具体实例中能够准确判断体现了生物的何种价值。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既然生物多样性如此重要,面对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事实,我们该怎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阅读书本P126,归纳总结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异地保护、其他措施(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五、可持续发展——人类必然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结合以前学过的政治知识,谈谈可持续发展战略。
认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必然的选择。
课堂小结
以《地球你好吗》这首歌结语,献给地球母亲。(见板书)
齐声歌唱。
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6.2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一、关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三、保护措施
教学反思
虽然本节课从备课到上课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和精力,但是感觉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因为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如若不对内容进行充实的话,就感觉无话可讲,学生也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本节课个人觉得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还不够,没有展开让学生去畅所欲言。同时情感上也没有得到较高的升华,这是以后上课有待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