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
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支撑技术
2.5.3
网络的组成与构建(一)
网页传输过程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情境导入
网页传输过程
问题一
返回
参考视频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网页传输过程中信息数据经过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整个流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是基于哪些因素?而两者之间的“交流”能顺利进行又是基于哪种“语言”?
3、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又是如何在自身设备中“找到”相应信息的?这背后又是谁在起主导作用?
问题二
返回
参考视频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网页传输过程中信息数据经过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整个流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是基于哪些因素?而两者之间的“交流”能顺利进行又是基于哪种“语言”?
3、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又是如何在自身设备中“找到”相应信息的?这背后又是谁在起主导作用?
问题三
返回
参考视频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网页传输过程中信息数据经过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整个流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是基于哪些因素?而两者之间的“交流”能顺利进行又是基于哪种“语言”?
3、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又是如何在自身设备中“找到”相应信息的?这背后又是谁在起主导作用?
网页传输过程
http://www./index.html
网络协议
服务器地址
网页文件名
网络的组成
网络的组成
网络软件
数据通信系统
计算机系统
网络协议
计算机系统
主要用于完成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输出等任务,并提供各种网络资源。计算机系统根据在网络中的用途可分为两类:服务器和终端。
服务器负责数据处理和网络控制,并构成网络的主要资源。
终端是网络中数量大、分布广的设备,是用户进行网络操作、实现人机对话的工具。
数据通信系统
主要由传输介质和网络连接设备等组成。
传输介质是传输数据信号的物理通道,用于连接网络中的各种设备。
网络互连设备用于实现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连接、网与网之间的互联等功能。
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
网络软件主要作用有二方面:一方面授权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并使用户能够方便、安全的使用网络;另一方面管理和调度网络资源,提供网络通信和用户所需的各种网络服务。
网络协议是实现网络不同终端、不同网络之间相互识别和正确通信的一组标准及规则,它是计算机网络正常工作的基础。
自主学习
任务:
网络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四部分组成,通过网上搜索与归类来得到这四部分各自的相关内容,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小组合作(2人一组)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网络组成部分,并归类,用思维导图软件画出组成部分,并描述其各自的作用。
网络的组成
实践体验
在网络实验室中,准备一台服务器、一台户端和一个路由器组成可正常工作的小型网络。按4~5人为一组,通过实践进一步熟悉网络的组成部分,并充分理解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实践结束后完成以下的实践记录表。
实践体验
网络系统状况
路由器是否可连接
服务器是否可连接
Web服务是否可用
FTP服务是否可用
网线连接中断(被拔出)、路由器正常服务器正常、服务应用(Web、FTP)正常
网线连接正常、路由器故障(关闭)服务器正常、服务应用(Web、FTP)正常
网线连接正常、路由器正常服务器故障(关闭)
网线连接正常、路由器正常、服务器正常、服务程序故障(FTP关闭、WEB正常)
实践记录表:
网络传输过程
Url
计算机系统
服务器、终端
数据通信系统
传输介质、
网络互连设备
课堂小结
网络软件和
网络协议
学习评价
对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思考后续完善的方向。(5=优秀,4=超出一般水平,3=满意,2=有待改进,1=不太理想)
评分项
自我评价
同学互评
能完成新课导入中的问题并归纳出网络的组成及其作用
5
4
3
2
1
5
4
3
2
1
能完成学习任务并制作出网络组成图
5
4
3
2
1
5
4
3
2
1
能完成实践体验的操作并完成相应的结果呈现
5
4
3
2
1
5
4
3
2
1
作业
1.
URL是英文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的缩写,其中文含义为:
2.
常用的有线传输有:
、
、
3.(开放题)简述网络操作系统的作用,常见网络操作系统有哪些?
4.(开放题)在Internet上传输信息时至少需通过哪几层协议?
5.(开放题)简述服务器的作用。
6.(开放题)请填写IP、TCP(UDP)和应用程序协议之间的层次关系
网络物理层
谢谢观看2.5网络的组成与构建(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网络的组成与构建(二)
教材内容:
2.5.3网络的组成与构建
适应的课程标准:
2.4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系统,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通过组建小型无线网络,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接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教学目标:
●掌握无线局域网的构建步骤。
●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网络组成部分的各自作用。
●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按要求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
●计算思维:归纳总结网络的构建步骤,更好的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接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同时在实践中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解答,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并能将此方法迁移至信息系统的问题解决。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或网络实验室),并装有思维导图软件,准备路由器、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平板。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观看视频“局域网搭建.mp4”,并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回答。
1、在组建局域网络时使用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无线局域网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组建局域网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分别解决哪些问题?
3、在家庭的无线局域网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和不足,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观看视频及教师分析、师生对话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的无线局域网络组建的过程出发,归纳总结出网络构建的相关设备和步骤,培养信息意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
通过分析上述视频,并在归纳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以PPT等多媒体投影或板书形式介绍网络构建的步骤及网络结构示意图,讲授具体的组网步骤及家庭无线局域的设备连接方式:
通过对“局域网搭建”视频的观后思考、分析与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网络的构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参与传输的设备映射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通信息系统,从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流语言”映射到网络协议,从服务器的信息“查找”映射到网络软件,从而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
实践体验
考虑到以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认识网络的构建及其步骤感觉比较肤浅,印象不深。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无线设置”的实践体验,首先在网络实验室中,按网络构示意图连接好无线局域网的设备。按4~5人为一组,通过实践设置合适的无线参数,并完成以下的参数表。然后先组内通过平板或笔记本电脑连接路由器子访问网络,其次各组之间互相连接访问。
设置方式或参数无线路由接入方式SSID名称加密方式共享密钥无线信道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创建实际的网络环境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培养了信息意识的素养。
实践体验
考虑到以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认识网络的构建及其步骤感觉比较肤浅,印象不深。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连接方式网络测速”的实践体验,首先在网络实验室中,按网络构建的步骤建立一无线局域网,将无线路由器连接至校园网,一台PC和一台笔记本分别以有线和无线的形式连接至无线路由器。按4~5人为一组,通过实践测试网络的连接速率,完成以下的实践记录表并参考记录表数据,回答以下列问题:
1、有线连接设备和无线连接设备访问Internet的速率不同?请尝试说明原因。
2、在有线或无线的同一种连接类型中为什么下载速率与上传速率不同?
3、在网络测速过程中,不同测速网站和测速软件的测速结果各不相同,请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测速的结果?
类型测速站点或工具有线连接无线连接下载速率上传速率下载速率上传速率网络在线测速http://www./http://www./软件本地测速QQ电脑管家测试网速360网络测速
本环节创设实际的网络环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了解不同的连接形式对网络的客户端访问网络速率的影响,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接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同时又通过实践后针对实践数据及预设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答,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并能将此方法迁移至信息系统的问题解决,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培养了信息意识的素养。
任务学习
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加深知识掌握。
任务:根据本节课内容,小组合作(2人一组)通过总结和搜索网络构建的相关内容,并归类,用思维导图软件画出网络的构建,并描述其中各部之间的相互关系。选择1-2个小组介绍自己的成果,进行点评。
通过自主学习任务的布置,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将自己通过学习或实践所得到的关于网络构建的步骤及组成网络的各部分设备的作用并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系统化知识;并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所提升,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
1.网络的构建步骤:(1)确定网络结构、连接网络设备(2)互联网的接入(3)终端设备接入局域网(4)网络连通性测试。
2.互联网的接入:静态地址接入、动态地址接入、PPPoE接入。
3.终端接入:有线终端接入、移动终端接入
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的构建步骤及其各相关设备的作用,进一步理解信息系统应用的特点及网络在信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热情。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详见课后练习。
提升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局域网内的私有地址址与因特网上的公有地址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是通过什么设备进行转换的,又是如何转换的?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课内容操作性较强,因此建议运用讨论交流、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的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
在学习网络的构建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让学生观看“如何组建家庭无线网络”视频和预设问题,通过视频分析,并对预设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网络的构建的相关设备及相应步骤。首先,通过“无线设置”的实践体验活动来了解无线局域网的访问安全参数的作用及其设置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与尝试,引导学生思考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新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做出理性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其次,再通过“网络测速”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连接形式对网络的客户端访问网络速率的影响,从而理解接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并且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并能将此方法迁移至网络系统的问题解决,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最后,让学生将自己通过学习或实践所得到的关于网络构建的步骤及组成网络的各部分设备的作用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系统化知识;并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们的信息处理能力有所提升,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在仔细分析了本课内容可以融入四类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细致分析了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
信息意识的落点在“能够按要求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本课主要讲授网络的构建,通过观看视频及教师分析、师生对话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的家庭无线网络组建的过程,培养信息意识。同时通过将学习或实践所得到的关于网络构建的步骤及组成网络的各部分设备的作用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系统化知识,再使用思维导图理清关系,提升学生们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能力,增强信息意识。
计算思维的落点在“归纳总结网络的构建步骤,更好的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接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通过实践后针对实践数据及预设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答,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并能将此方法迁移至信息系统的问题解决,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数字化实践的落点在“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在任务学习中,学生要使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资源;在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时,学生要使用、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结构组成图;同时开展自主学习和协同工作,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合理方法,提升数字化实践素养。
信息社会责任的落点主要表现为在“无线设置”的实践体验中,了解无线局域网的访问安全参数的作用及其设置方法,并通过自主探究与实践尝试,引导学生思考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和新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做出理性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共22张PPT)
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
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支撑技术
2.5.3
网络的组成与构建(二)
如何组建家庭无线网络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情境导入
组建家庭无线网络
问题一
返回
参考视频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组建局域网络时使用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无线局域网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组建局域网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分别解决哪些问题?
3、在家庭的无线局域网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和不足,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二
返回
参考视频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组建局域网络时使用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无线局域网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组建局域网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分别解决哪些问题?
3、在家庭的无线局域网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和不足,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问题三
返回
参考视频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在组建局域网络时使用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无线局域网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组建局域网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分别解决哪些问题?
3、在家庭的无线局域网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和不足,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无线局域网构建步骤
网络结构示意图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局域网接入Internet
动态地址接入
静态地址接入
PPPoE接入
有线终端设备接入
实践体验
在网络实验室中,按网络构示意图连接好无线局域网的设备。按4~5人为一组,通过实践设置合适的无线参数,并完成以下的参数表。然后先组内通过平板或笔记本电脑连接路由器子访问网络,其次各组之间互相连接访问。
无线终端接入
设置方式或参数
无线路由接入方式
SSID名称
加密方式
共享密钥
无线信道
无线参数设置:
无线参数表:
网络连通性测试
网络连通性测试
终端至路由器的连通性
路由器至Internet的连通性
实践体验
在网络实验室中,按网络构建的步骤建立一无线局域网,将无线路由器连接至校园网,一台PC和一台笔记本分别以有线和无线的形式连接至无线路由器。按4~5人为一组,通过实践测试网络的连接速率,完成以下的实践记录表并回答相应问题。
实践体验
实践记录表:
类型
测速站点或工具
有线连接
无线连接
下载速率
上传速率
下载速率
上传速率
网络在线测速
http://www./
http://www./
软件本地测速
QQ电脑管家测试网速
360网络测速
问题:
参考记录表数据,回答以下列问题:
1、有线连接设备和无线连接设备访问Internet的速率不同?请尝试说明原因。
2、在有线或无线的同一种连接类型中为什么下载速率与上传速率不同?
3、在网络测速过程中,不同测速网站和测速软件的测速结果各不相同,请思考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测速的结果?
任务学习
任务:
根据本节课内容,小组合作(2人一组)通过总结和搜索网络构建的相关内容,并归类,用思维导图软件画出网络的构建,并描述其中各部之间的相互关系。
局域网的构建
确定网络结构、连接网络设备
互联网的接入
静态、动态、PPPoE
终端的接入
有线终端、移动终端
课堂小结
网络连通性测试
学习评价
对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思考后续完善的方向。(5=优秀,4=超出一般水平,3=满意,2=有待改进,1=不太理想)
评分项
自我评价
同学互评
能完成新课导入中的问题并归纳出网络的构建步骤
5
4
3
2
1
5
4
3
2
1
能完成“无线参数设置”实践体验并完成相应的结果呈现
5
4
3
2
1
5
4
3
2
1
能完成“网络测速”实践体验并完成相应的结果呈现
5
4
3
2
1
5
4
3
2
1
能完成学习任务并制作出局域网构建图
5
4
3
2
1
5
4
3
2
1
作业
1.小明一家三口因为工作的需要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并且他们经常需要在家中上网,则小明家的小型局域网的恰当规划是:(
)
A.直接申请ISP提供的无线上网服务
B.申请ISP提供的有线上网服务,并通过自备无线路由实现无线上网
C.家里可能的地方都预设双绞线上网端口
D.设一个房间专门用于做上网相关工作
2.个人计算机通过电话线或光纤以拨号方式接入因特网时,应使用的网络设备是(
)
A.交换机
B.
路由器
C.
浏览器
D.调制解调器
3.局域网接入因特网必须将局域网的
地址转化为
地址。
4.路由器连接因特网的三种方式分别是:
、
、
。
5.无线路由器开启无线接入功能须设置:
、
、
和无线信道等参数。
6.(开放题)小张发现在许多公共场合都会有开放(即不加密)的WiFi存在,因此他认为WiFi的加密方式可有可无,在设置家用路由器的无线参数时就没有使用加密方式,你认为小张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谢谢观看2.5网络的组成与构建(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标准
和
教学目标
网络的组成与构建(一)
教材内容:
2.5.3网络的组成与构建
适应的课程标准:
2.4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信息系统,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通过组建小型无线网络,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接入方式、带宽等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教学目标:
●理解网页的传输过程及URL。
●了解网络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
●通过实践理解网络组成部分的各自作用。
指向的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能够按要求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
●计算思维:了解网络的组成并能进行分析归纳,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在实践中对问题进行分层,并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网络组成部分的作用。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学习环境:有教学控制软件的多媒体机房(或网络实验室),并装有思维导图软件,准备路由器、两台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
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导入1:观看视频“网页传输过程.mp4”,并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回答。
1、在网页传输过程中信息数据经过了哪些设备?这些设备在整个流程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对话”得以顺利进行是基于哪些因素?而两者之间的“交流”能顺利进行又是基于哪种“语言”?
3、在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又是如何在自身设备中“找到”相应信息的?这背后又是谁在起主导作用?
通过观看视频及教师分析、师生对话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网页传输过程出发,归纳总结出网络的组成部分,培养信息意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明确网络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
通过分析上述视频,并在归纳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以PPT等多媒体投影或板书形式介绍组成网络的四大部分: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
通过对网页传播过程的观后思考、分析与归纳总结,让学生对网络的组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参与传输的设备映射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通信息系统,从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流语言”映射到网络协议,从服务器的信息“查找”映射到网络软件,从而强化学生知识的掌握,实现知识的内化。
任务学习
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布置学习任务,加深知识掌握。
任务:网络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四部分组成,通过网上搜索与归类来得到这四部分各自的相关内容,了解其各自的作用。小组合作(2人一组)通过网络搜索相关的网络组成部分,并归类,用思维导图软件画出组成部分,并描述其各自的作用。选择1-2个小组介绍自己的成果,进行点评。
任务驱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推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将自己了解或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网络组成的各部分内容,并进行分类汇总,形成系统化知识,提升学生有目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们信息处理能力有所提升,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实践体验
考虑到以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认识网络的组成及各部分在网络系统中的作用感觉比较肤浅,印象不深。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系统应用”的实践体验,首先在网络实验室中,准备一台服务器、一台户端和一个路由器组成可正常工作的小型网络。按4~5人为一组,通过实践进一步熟悉网络的组成部分,并充分理解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实践结束后完成以下的实践记录表。
网络系统状况路由器是否可连接服务器是否可连接Web服务是否可用FTP服务是否可用网线连接中断(被拔出)、路由器正常
服务器正常、服务应用(Web、FTP)正常网线连接正常、路由器故障(关闭)
服务器正常、服务应用(Web、FTP)正常网线连接正常、路由器正常
服务器故障(关闭)网线连接正常、路由器正常、服务器正常、服务程序故障(FTP关闭、WEB正常)
本环节创设实际的网络环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了解网络的组成部分和其各自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和网络协义等在网络系统中的作用。同时又通过实践中分层问题的研究,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并能将此方法迁移至网络系统的问题解决,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培养了信息意识的素养。
课堂小结
1.网页传输过程及URL。
2.网络的组成: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
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掌握网络的功能与作用及网络的分类与各自特点,了解信息系统应用的特点及网络在信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热情。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面向所有学生):
详见课后练习。
提升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
网络互联设备中调制解调器、路由器和交换机分别起什么作用?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建议运用讨论交流、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的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教学。
在学习网络的组成时,教师可以通过对让学生观看“网页传输过程”视频和预设问题,通过视频分析,并对预设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得出网络的四大组成部分: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和网络协议。同时由于该部分内容网上资源相对比较丰富、难度又比较适中,因此建议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进一步掌握网络的组成,并借用思维导图等类工具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提升学生有目的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而在网络组成部分的各自功能的教学则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应用”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中分层问题的研究,从而得出网络组成部分的各自作用,同时掌握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并能将此方法迁移至网络系统的问题解决,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针对
核心素养培养的
设计考虑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可能泛泛而谈,而应落实在每一次引导、每一个活动之中,在仔细分析了本课内容可以融入四类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细致分析了各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落点:
信息意识的落点在“能够按要求获取与处理信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本课主要讲授网络的组成,通过任务设计,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等手段搜索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学生有目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理清关系,提升学生们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能力。
计算思维的落点在“了解网络的组成并能进行分析归纳,并用形式化的方法表述问题;在实践中对问题进行分层,并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网络组成部分的作用。”通过视频的观看与分析及预设问题的引导,并通过对各种综合信息资源的归纳分析,使学生能在实际系统对应下,精确的了解网络组成,同时又通过实践中分层问题的研究,从而理解网络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能将此方法迁移至网络系统的问题解决,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数字化实践的落点在“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在学习网络的组成时,学生要使用搜索引擎查询相关资源;在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成果时,学生要使用、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结构组成图;同时开展自主学习和协同工作,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合理方法,提升数字化实践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