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3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24 20:12:43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2.理解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及布局特点。(重点)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成因。(重难点)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的土地利用
(1)主要类型
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特点
①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特点不同。
②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城市功能区
(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2)特点
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常见功能区
功能区
分 布
特 征
住宅区
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商业区
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工业区
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成
[特别提醒] 
?1?城市三大功能区中,住宅用地比重最大,商业用地比重最小。
?2?工业区在城市中的布局有两大趋向:一是向城市外缘迁移,二是沿交通线分布。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城市不同功能区在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和组合,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经济因素
交通便捷程度
影响地租的高低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商业>住宅>工业
社会因素
收入的不同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有深远影响
3.发展变化
(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
(2)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市区的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易错警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于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城市功能分区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作用下,城市功能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1)城市的功能分区都非常明显。
(  )
(2)每个城市都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  )
(3)经济因素是影响所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  )
(4)许多现代城市的发展,其功能分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明显。
(  )
(5)下列城市功能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
(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提示:(1)×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异。
(2)√ 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3)×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主要影响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不是所有城市。
(4)× 现代城市主要是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下而发展起来的,因此经济因素对其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5)B [城市是人口集中的区域,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形式,因此住宅区的占地面积最大。]
 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在寸金寸土的香港想拥有一套房真的很难,但2018年11月底,香港的一家楼盘开卖,引起网友的热议,主要是因为他们推出了国内最小的楼盘,平均每栋房屋的占地面积只达14平方米,在香港甚至还不如一个标准停车位的大小(15平方米)
下图是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
问题1 (地理实践力)香港的城市土地利用中,何种利用方式占地面积最广?
提示:住宅用地占地最广。
问题2 (综合思维)香港推出的面积最小的楼盘应位于哪种功能分区?其特点是什么?
提示:位于住宅区。特点是占地面积广,多分布于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城市发展后期出现住宅的分化。
问题3 (综合思维)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是否会布局在一块?二者有何区别?
提示:不会布局在一块。二者在建筑质量上有明显区别,在位置上往往背向发展。
1.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城市中不同的土地,由于不同活动的竞争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关系如下:
2.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人员流动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是城市的核心区
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企业集聚可获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城市外围,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城市的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处高坡区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工业区联系,地处低洼地
“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1.下图为浙江省某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图。完成下面(1)~(2)题。
(1)图中属于商业用地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城镇规划的实施,可促进同类产业活动在该地的(  )
A.技术创新
B.产品升级
C.市场拓展
D.空间集聚
(1)B (2)D [第(1)题,商业用地面积较小,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乙属于商业用地,选择B。第(2)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该城镇的规划中同类产业活动相对集中,空间集聚有利于共用基础设施,具有集聚效应,选择D。]
2.图Ⅰ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Ⅱ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图Ⅰ        图Ⅱ
(1)据图Ⅰ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据图Ⅱ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1)A (2)B [第(1)题,中心商务区是交通通达度最高的地区,从图Ⅰ中可看出,甲地位于各地铁线交会处,交通通达度最高,故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第(2)题,据图Ⅱ分析,6~9点刷卡进站人数多,18~21时刷卡出站人数多,说明此地早上人们乘地铁外出,晚上回来,因此是住宅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电视上经常报道,我国某大城市位于市中心的地块被房地产商以每平方米几万元的高价购买。城市中每块土地上最终形成的功能区,是由从事各项功能活动的主体所付租金的高低决定的,并不是由土地的租金决定的,租金仅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付租能力是决定因素。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如下图所示)。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城市地租最高的区域在哪?为什么?
提示:地租最高的是A处。因为A处位于市中心,同时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
问题2 (区域认知)北京市的房价让很多人瞠目结舌,试判断北京市的市中心区是北京市房价最高的区域吗?理由是什么?
提示:不是。北京市的市中心区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不是住宅区而是行政区。
问题3 (综合思维)A、B、C、D、E五处会形成哪种功能区?为什么?
提示:商业区。因为地租高,商业活动更加需要客货流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能够支付较高的地租费用。
问题4 (综合思维)图中地租等值线的弯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提示:地租等值线沿交通干线向外凸出。因为沿交通干线交通便捷,地租相对较高;交通不便的区域地租等值线则向中心方向凸出。
1.距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水平,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分化,现总结如下: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付租能力
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
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
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且交通便利处
原因
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用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能力最高
2.交通通达度
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影响了功能区的分化,下图为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
3.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完成第(1)~(2)题。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行政干预
B.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
C.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D.城市规划的需要
(2)若在该城建设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  )
A.a  
B.b
C.c
D.d
(1)B (2)A [第(1)题,经济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主导因素,表现为付租能力和交通通达度,而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第(2)题,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位于中心商务区,应布局在市中心。]
4.下图为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该地区最可能(  )
A.属热带雨林气候
B.地势起伏小
C.河流自南向北流
D.盛行东北风
(2)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行政因素
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
D.丁—经济因素
(1)B (2)D [第(1)题,由图可知,城市功能区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仓储区,城市交通线呈环形放射状分布,说明该地地形平坦,地势起伏小;苹果主要产在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不产苹果;丙为工业区,应位于河流的下游;工业区位于东北部,应是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第(2)题,甲位于市中心,应为中心商务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市场;乙是住宅区,主导因素是河流;丙是工业区,主导因素是水源;丁是仓储区,主导因素是地价低,交通便利,属于经济因素。]
城市地租水平随距市中心距离变化示意图的判读
探讨1.(综合思维)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O处)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
【提示】 三种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均随距市中心(O处)远近递减,其中商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O处)远近递减最大;住宅用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O处)远近递减较小;工业用地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O处)远近递减最小。
探讨2.(综合思维)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哪一类功能区?AB和BC呢?
【提示】 OA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AB最有可能成为住宅区,BC最有可能成为工业区。
(1)明确图中坐标构成特点,纵轴表示地租水平的高低,横轴代表的是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原点为市中心。
(2)明确图中三条直线的含义分别代表商业、住宅、工业的付租能力。
(3)观察三条直线的陡直变化,三类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都随着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在下降,但三者的下降速度不同;商业最快,住宅次之,工业最慢。
(4)确定功能分区的区间,比较三种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变化。可确定OA区间内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为商业区;AB区间内住宅的付租能力最高,为住宅区;BC区间内工业的付租能力最高,为工业区。
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
(2)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3)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
①二、三环路地租比市中心低 ②市中心交通拥堵
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⑤市中心人口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1)C (2)B (3)D [第(1)题,根据图示及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可知,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付租能力大于工业付租能力转移到三环路,住宅区可拓展到三环路。第(2)题,由于市中心用地紧张、地租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纷纷外迁。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为人们上下班提供方便,有利于工厂外迁。第(3)题,影响商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和交通,近年来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一方面由于此地地租较低,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是由于市中心交通拥堵;更重要的是二、三环路交通便利,能够为商业活动带来大量消费人群,满足其市场需求。]
读欧洲西部某沿海城镇功能分布图,图中的海防堤是为应对海平面上升1
m而设计的。据此完成1~3题。
1.从服务功能、环境保护等角度考虑,图中①②③功能分区最合理的布局是(  )
A.①住宅区 ②工业区 ③商业区
B.①工业区 ②住宅区 ③商业区
C.①商业区 ②住宅区 ③工业区
D.①住宅区 ②商业区 ③工业区
2.随着城市功能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最可能出现在(  )
A.城市西南部      B.城市东南部
C.城市东北部
D.城市西北部
3.下列有关城市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各功能区是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的
B.城市功能区是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断集中的体现
C.城市功能区中,工业区的用地面积比例是最大的
D.城市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位置
1.C 2.A 3.B [第1题,根据城市各功能区分布特点进行判断,功能区①位于城市中心,应该是商业区;功能区②分布于商业区外围,且面积大,应该是住宅区;功能区③位于城市边缘,应该是工业区。第2题,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该城市为欧洲西部沿海城市,西南部靠近沿海位于上风向地带,有公园,因此最可能形成高级住宅区。第3题,随着城市功能增多,规模扩大,各类功能用地日趋分化,从而形成较为明显的功能区;在各功能区中,住宅区的面积比例是最大的;城市中心区往往形成商业区,但并不是所有的商业区只形成于城市中心区。]
读图,完成第4~6题。
4.如要在城市中心建商务区,应建在(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B.b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C.c地位于城市边缘,环境优美,可建高级住宅区
D.d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最适合兴建大型商业区
6.下列关于中心商务区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
B.区内建筑物在市区往往是最高的
C.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D.仅有商务功能
4.A 5.C 6.D  [第4题,图中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适宜建商务区。第5题,图中a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适宜建商业区;b地交通条件优越,位于城市边缘,地租较低;c地位于城市边缘,环境优美,可建高级住宅区;d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但交通条件差、消费人口数量少,不适宜建大型商业区。第6题,某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中心商务区仅有商务功能是错误的。]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21活动
1.(1)商业区集中分布于中环和尖沙咀及维多利亚湾两岸。外围是混合土地利用带。
(2)高级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分布不相邻。因为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而高级住宅区要求环境优美。
(3)香港功能区分布大致呈同心圆模式,市中心往外依次为商业区、混合土地利用带、住宅区、工业区。
2.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进行分析回答。
教材P24活动
方案二较为合理。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城市地域结构居住密度较大,居住环境不易改善,条件差,职工在上下班时交通拥挤;其次,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居住用地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工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会对位于城市中心的居住用地产生影响和污染等。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较好;分散居住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外围的居住用地与工业区之间可建立卫生防护带,减轻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
PAGE
-
12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2.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重点)
3.理解城市体系的形成及空间分布特点。(重难点)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的划分
(1)依据:以城市人口规模为标准。
(2)等级:从小到大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城市服务范围
(1)服务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范围不固定,界线不明确。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4.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等。
(2)社会因素:包括资源、交通等。
[特别提醒] ?1?高等级城市也具备低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2?等级相同的城市提供的服务不尽相同,个别城市的服务范围可能大于其他同等级的城市、服务种类多于其他同等级的城市。例如,旅游城市的旅游服务范围更广,发达地区的城市比同级别贫困地区的城市服务种类更多。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
2.启示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1)城市主要为其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提供服务。
(  )
(2)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服务范围的大小。
(  )
(3)城市的服务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
(4)区域内的核心城市具有的服务职能,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往往不具备。
(  )
(5)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城市数目最多
B.小城市数目最少
C.大城市间相距较远
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
提示:(1)× 城市的服务范围主要包括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 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主要受城市的等级、规模和服务职能等因素影响,城市的规模小,其服务的范围不一定小。
(3)√ 城市的服务范围是指实际接受服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包括城市本身和其附近的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城市和小城镇、农村都是发展变化的,并且它有时接受来自其他城市人口的服务需求。城市的服务范围的界线还不是完全确定的。
(4)× 区域内的核心城市具有所有城市的服务职能,同时还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高级职能。
(5)C [一个区域内,大城市数目较少,彼此之间的距离较远。]
 城市的不同等级
2018年2月13日,也就是阴历腊月二十八,靠发展乡村旅游富裕起来的河北省枣强镇的八里庄村民张先生,一家三口开着私家车专程来到衡水市购置年货,逛了两个小时,一家人收获颇丰,购买了一部平板电脑、一些高档生活用品……下图表示“为枣强镇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城市”。
问题1 (综合思维)填表比较枣强镇、衡水市、石家庄市三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级别与服务范围有何差异?
城市
服务种类
服务级别
服务范围
枣强镇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衡水市
________
________
较大
石家庄市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提示:少 低 小 较多 较高 多 高 大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枣强镇八里庄的张先生日常购物去的最多的是枣强镇还是衡水市?为什么?
提示:去的最多的是枣强镇,主要是因为距离枣强镇近,为人们能提供的低等级的服务可以从距离较近的城市中得到。
问题3 (综合思维)说出衡水市和石家庄市的服务范围,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衡水市为衡水市本身及其区域内的城镇、农村提供服务;石家庄市为本身及整个河北省等区域提供服务。这说明城市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级别越低服务范围越小。
1.不同城市等级的特点
等级不同,城市的职能、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相互距离不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2.影响城市等级提升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如位于沿海,对外联系便利,服务范围大;地处内陆或地形不利的地区,服务范围小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物质、劳动力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和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范围大小和人口多少有关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行政因素
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及经济发展,或规划城市发展的规模
为城市发展做出规划
1.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镇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根据表中信息,完成(1)~(2)题。
城镇
教育设施水平
星级酒店
汽车交易市场
大型综合超市
地铁里程

高中2所
0个
0个
2个
0
km

国家重点大学26所
160个
58个
318个
440
km

一般大学2所
4个
1个
16个
0
km

国家重点大学4所
72个
33个
274个
236
km
(1)表中城镇等级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乙、丁、丙、甲
(2)四城镇中,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D (2)B [第(1)题,城镇等级越高,教育设施水平越高,星级酒店、汽车交易市场和大型综合超市越多。第(2)题,IT产业对科技水平要求高,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的是国家重点大学最多的城镇。]
2.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城镇的不同等级规模(2016年)(图甲)和某个区域的城镇等级规模(图乙)。据此完成(1)~(2)题。
图甲        图乙
(1)图中体现出城镇规模、等级、数目之间的关系为(  )
①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多 ②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 ③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④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少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甲、乙两区域的城镇规模体系有何差异(  )
①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区域城镇规模较大,乙区域城镇规模较小 ②甲区域次级城镇有2个,乙区域只有1个 ③甲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都多于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数目 ④甲、乙区域同级别的城镇相比,乙区域的城镇服务对象的辐射范围较小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B (2)C [第(1)题,图中信息可反映出城镇规模越大,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镇规模越小,级别越低,数目越多。第(2)题,从甲、乙两区域的规模体系可看出,同级别的城镇相比较,甲区域城镇规模大,所以其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要比乙区域大。甲区域和乙区域都只有一个一级综合服务中心,但次级综合服务中心甲有2个,乙有1个。]
 城市的等级体系
2018年11月,人们在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获悉,上海市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方案初步拟定将覆盖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7”市,陆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500万人。下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城市分布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在新规划的上海大都市圈中的上海市、苏州市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中的哪一级城市?
提示:上海市是第一级城市,苏州是第三级城市。
问题2 (综合思维)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与城市级别有什么关系?
提示:城市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市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上海大都市圈“1+7”规划实施后,对上海市的等级及服务范围有何影响?
提示:上海市将会发展成为著名的世界性大都市,会提高其等级,并使其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中心地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内中心地(如城市和城市内服务中心)的数量、规模、等级之间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可结合图示解读:
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示意
1.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分布
在这个正六边形区域的中间是中心地,这个正六边形内所有的居民到这个中心地寻求服务是符合距离最近原则的。
2.相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在空间上不交叉
不同级别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所形成正六边形的大小和面积是不同的。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但不管级别的高低,同一级别的正六边形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3.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嵌套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比低级中心地的要大,在每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分布有低一级的中心地,低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面积较小;在低一级中心地正六边形的六个角上,又分布有更低一级的中心地,这一级中心地的正六边形服务范围更小。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级中心地。最后,整个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中心地体系,这个体系的数量如同一个金字塔,塔顶是最高级的中心地,个数最少,而构成塔基的是数量很大的最低级中心地。
[易误警示] 
城市等级不是固定不变的
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的。
3.下图为某时期首都圈地区城市体系图。读图,回答(1)~(2)题。
(1)北京、唐山、石家庄、秦皇岛、保定、张家口六个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唐山比张家口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承德比辛集的服务范围小
C.北京和天津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
D.与廊坊相比,保定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1)C (2)D [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该时期北京的人口规模大于500万人,石家庄的人口规模为200万~500万人,唐山的人口规模为100万~200万人,秦皇岛、保定、张家口的人口规模为50万~100万人,可划分为4级。第(2)题,唐山比张家口人口规模大,提供的服务种类多;承德与辛集规模相同,服务范围相当;北京和天津服务范围可能会有部分重叠;与廊坊相比,保定的人口规模大,服务功能更全面。]
4.下图中A、B、C代表三个城市,R1、R2和R3分别代表其服务范围,且R1<R2<R3。据图回答(1)~(2)题。
(1)三个城市服务职能符合规律的是(  )
A.A—小学 B—中学 C—大学
B.A—小学 B—大学 C—中学
C.A—中学 B—大学 C—小学
D.A—大学 B—小学 C—中学
(2)有关三个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服务半径最小,服务范围最大
B.A比B提供的职能种类较多
C.C的城市级别最高
D.C的服务范围小于B
(1)A (2)C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职能种类等之间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职能种类越多,除具有高等级城市的职能外,还具备低等级城市的职能。]
地理实践力——赶集
赶集,一种民间风俗;南方称作“赶场”“赶出”。集市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
集市的形成历史悠久,至今在全国不少省区,这种传统的贸易形式仍然存在,但各地使用的名称不一,如在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它们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单、双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点或邻近的几个地点轮流举行。
集市是一种周期市场,集市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的人口密集导致周期短的集市。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集市的间隔往往取决于买者和卖者所愿意离开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离。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  )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3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1)A (2)D [集市就是一个小区域的中心地。因为需要的门槛人口较多,而附近的居民人口数达不到,只能采取时间上积累的方式,等达到足够的“人口数”之后才能形成市场。①地集市的周期为3天,其他六地的周期为10天,故①地服务范围大,功能较齐全,级别较高;其他六地服务范围较小,功能较少,级别较低。图中七地集镇级别分为两级。①地成为集市,是因为附近的居民有购买的需求,集市的周期长短和规模大小取决于当地居民的购买能力。①地不能每天成为集市,是因为其位于我国西部平原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当地居民购买力不足。]
下图是某城市医院与卫生所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医科大学毕业的小明想开一家私人卫生所,该卫生所最适宜选择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他选择该处的理由是(  )
A.该地卫生所集中,成行成市利于经营
B.位于其他卫生所服务范围的边缘
C.靠近大医院,可获得其技术支持
D.城市边缘有足够的土地发展空间
1.B 2.B [结合城市等级体系的相关知识,可知低一级别的卫生所应均匀地分布在高一级医院的周围地区,图中②处周围无卫生所,服务范围较广,服务人口较多。]
下图为某假想地域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高等级城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城市及其服务职能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摩托车 ②—小汽车 ③—高级商务车
B.③—中小学 ④—大学 ⑤—中小学
C.④—银行 ⑤—信用社 ⑥—股市
D.⑥—电影院 ⑦—录像厅 ⑧—歌剧院
3.C 4.A [第3题,城市等级的提升主要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③交通最便捷,最有可能发展成为最高等级城市。第4题,图中城市的等级高低与其所处的交通位置有关,交通越便捷,城市的级别越高,服务功能越强。]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黑圆圈大小代表城市等级),回答5~6题。
5.下列城市中,等级最高的是(  )
A.南京
B.南通
C.镇江
D.上虞
6.有关a、b、c、d四类城市等级体系和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城市等级最高,数目最多,服务范围最大
B.b比d的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大
C.c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比b等级的城市之间距离远
D.d等级城市等级最低,但服务种类最多
5.A 6.B [第5题,读图可知,四城市中南京的等级最高。第6题,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城市间距离越大。]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25~26活动
具体服务选择见下表:
名称
枣强镇
衡水市
石家庄市
距离
0
km
25
km
90
km
城镇非农人口(2006年)
11万
29万
231万
前往该地的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的服务功能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教材P30活动
分析本省或某一区域不同等级城镇服务的差异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
1.通过不同的途径,查找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图。获得城镇分布图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利用地图册,也可以上网查找地图。
2.按照城镇的人口规模,将选定区域的城镇进行分级,概括每一级城镇的服务功能,同时统计每一等级城镇的数目以及城镇之间的平均距离。可用下表的形式:
城市等级
数目
相互距离
服务功能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3.总结该区域城镇等级与服务范围、空间分布的关系。可以用下表归纳总结:
城镇等级
服务范围
空间分布的关系
高级城市

彼此距离远
低级城市

彼此距离近
4.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PAGE
-
11
-第三节 城市化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动力。2.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重点)
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重难点)
一、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动力机制
含义
表现
拉力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等
推力
促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4.城市化意义
(1)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2)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3)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进步的表现。
[特别提醒] ?1?城乡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推力和拉力的具体内容可能不同,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
?2?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人口数量多,城市人口比重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数/总人口数。城市人口比重是一个相对数值,城市人口数量多的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一定大。例如,中国与日本相比,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多,而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阶段
图示
城市化特点
水平高低
发展特点
分布国家
初期阶段
A
较低
发展较慢
发展中国家
中期阶段
B
较高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后期阶段
C

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发达国家
[易误点拨] 
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不一定高
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生物:生物栖息地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
(2)土地质量:工业生产排放有害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水循环:影响水循环的降水、径流、蒸发、下渗等环节,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4)气候:形成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城市化
对城市环境的改变
合理的城市化
可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
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
3.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1)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表现在生产活动方式的转变。
(  )
(2)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普遍较低,差异都比较大。
(  )
(3)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的增加。
(  )
(4)城市化水平高就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
(  )
(5)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B.交通拥堵,住房十分困难
C.酸雨、光化学烟雾严重
D.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耗量大
【提示】(1)×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不仅改革了生产活动方式,还促进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2)×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拉丁美洲不少国家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
(3)×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由于人口过多过快的增长,导致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4)× 有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因为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使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5)A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市规模的无限扩大,人口过度膨胀。]
 城市化及其进程
从2019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2018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83137万人,此2017年末增加179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减少1260万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比重)为59.58%,此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主要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迁移三方面因素影响,分别影响城镇化率提高0.42、0.25和0.39个百分点。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进城落户人口增加,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分别比上年未减少450万人和378万人。进城落户使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真正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问题1 (综合思维)近年来,促进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问题2 (综合思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有哪些优势可以对农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
提示:城市的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就业机会多、生活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问题3 (综合思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有何特点?
提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水平较低,但目前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较弱,水平较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1.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
(2)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各不相同,并且其成因也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化水平
高低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市化进程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
城市人口比重
大小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动力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现象及原因
现象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指点迷津]
正确区分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进程
距离
城市自身发展
主要发生国家
郊区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
居民、企业郊区
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
发展中国家
逆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居民及工商业农村或小城镇 
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发达国家
1.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为1965~2015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国1965~1975年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1)D (2)C [第(1)题,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自然灾害频发、城市问题突出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导致城市化水平下降。第(2)题,从图中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知,近1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明显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故最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2.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
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
(2)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1)B (2)A [第(1)题,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由图可知,乡村人口比例持续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2050年乡村人口数约占20%。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百分比与2000年基本相等,但人口基数不一样,所以人口数量不会相等。第(2)题,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约为50%(40%+10%=50%),2030年不到80%,且2000~2050年一直持续上升。]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站上新台阶;空气质量、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商品住房价格保持稳定、“房住不炒”得到落实……2019年1月14公布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透视出过去的2018年北京的一系列新变化。
曾经,北京聚集了大量非首都功能,城市体量不断扩张,人口稠密,产业集聚,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堪忧的“大城市病”让这座特大城市不堪重负。如今,北京明确定位,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逐步实现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转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北京的“大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城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困难等。
问题2 (综合思维)北京市的“大城市病”比较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人口、产业过度集中,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不当造成的。
问题3 (综合思维)北京市发展中的“减量发展”主要是指什么?
提示:采取各种措施分散、转移人口与产业、疏解一些城市职能。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
表现形式
环境质量下降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辐射污染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交通事故频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停车场紧张
城市住宅问题
居住环境差;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出现贫民窟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老年人问题(人口老龄化);内城经济衰退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3.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层空洞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1)C (2)A  [第(1)题,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人口、工业密集,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且城市建筑物密集,不易散热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易出现“热岛效应”。第(2)题,城市热岛的出现,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为避免该问题出现,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4.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夏季常会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1)A (2)C [第(1)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2)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聚焦“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地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归大自然”的梦想。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完成(1)~(2)题。
(1)建设“住房4.0”可以(  )
①增加城市绿地 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 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  )
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②增大城市风强度 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 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B (2)C [第(1)题,从材料中可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第(2)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
1.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内容是(  )
A.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量上升
B.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集聚
C.城市用地扩展,出现大量人造景观
D.城镇密度加大,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A [城市化的表现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
2.下表为某地区城市发展的相关统计表,判断表中最能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是(  )
  年 份项 目   
1950年
1980年

城市数目(个)
1
3

工业总产值(万元)
12
176
500

城市人口(万人)
12
65

城市人口比重(%)
2.7
38.6
A.甲   B.乙   C.丙   D.丁
D [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四条折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折线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4.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3.D 4.D [第3题,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可判断出城市化水平折线;另外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判断出城市人口折线。第4题,分析折线图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变慢;1960~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快;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约为35亿,超过世界人口的一半;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已超过发达国家,故选D。]
2017年11月4日,北京再次出现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为此北京市连续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结合下图,完成5~6题。
十面“霾”伏
5.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北京市经常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剧增 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 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
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
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
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
5.D 6.B [雾霾严重,说明了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使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从大气污染的污染物来源看,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与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及工业排放的废气密切相关,因此合理的解决措施应是减少交通工具尾气的排放和工厂废气的排放。]
(教师用书独具)
教材P34活动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教材P35活动
1.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如英国于1800年,美国于1825年前后开始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如巴西于1940年、印度于1910年前后开始城市化。
2.目前英国、美国、巴西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印度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3.近20年来,英国、美国、印度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慢,巴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较快。
4.未来英国、美国、巴西城市化发展趋于缓慢,印度城市化发展可能加快。
5.发达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早,现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变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开始时间晚,现正处于城市化的初期或中期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教材P37活动
1.1995~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了20%,年增长率为2%,按总人口12亿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为2
400万。
2.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的压力有: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及其运动发生改变;地表和地面环境的改变,使得局部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由于城市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大,自然环境的分解能力有限,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过快的城市化还带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问题。
3.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等。
教材P38活动
a模式:优点是可以净化郊区与城市间流动的空气。缺点是无法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遇到大气稳定少动时更是如此。
b模式:优点是在a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向城市中心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缺点是城市中心地区其他用地面积比重大,向城市中心延伸的绿地作用有限。
c模式:优点是在b模式的基础上,绿地在城市中心成网状分布,进一步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缘延伸到中心地区,使空气流动变得通畅,有利于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缺点是使城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利用率降低,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过于理想化。
改进意见:一个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只有在30%以上才能达到自身调节的需要。在布局园林绿地系统时,应强调生态平衡的主导作用,使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相协调,并注意与城市功能分区协调,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以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PAGE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