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评价(原卷板+答案版)新人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评价(原卷板+答案版)新人教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1-26 08:14:18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评价(六)
(第六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选B,2选A。第1题,图示内容为农耕,为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而是改造自然。第2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4.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强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协调
【解析】3选D,4选C。第3题,箭头1表示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用于生产、生活活动。A、B、C三项为自然现象,并不是人类主动获取的,也不能用于生产、生活活动。第4题,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活动若保持在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内,则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若人类活动的强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解析】5选B,6选C。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在夏季输沙量很大,说明该流域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输沙量大,会导致下游河道、水库淤积严重。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拦水筑坝,使下游来水减少80%以上,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塔里木河流域一片片的胡杨林衰败枯萎死亡,干旱、大风、沙尘暴逐年增多,无霜期缩短,自然灾害显著上升。回答7、8题。
7.根据材料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材料中揭示的各类环境问题如果继续发展,将不会导致
(  )
A.酸雨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地荒漠化
D.人口迁移
8.材料中揭示的环境问题如果按发生的地理空间划分,属于
(  )
A.农业环境问题
B.工业环境问题
C.区域性环境问题
D.全球性环境问题
【解析】7选A,8选C。第7题,由材料分析可知,
新疆主要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林枯死,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剧,最终生态环境不利于人类生活,最终导致生态移民的出现。酸雨主要是酸性气体的排放而导致的,属于环境污染问题,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关系不大。第8题,材料中揭示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因此属于区域性环境问题。
【补偿训练】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据此完成(1)、(2)题。
(1)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加剧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造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第(2)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而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不易产生风沙危害;热带雨林地区降水较多,土壤盐碱化现象不明显。
  (2020·唐山高一检测)图示为某环境问题形成过程示意图,此问题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读图,回答9、10题。
9.此图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荒漠化
10.引起盐分向地表运动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
A.过度放牧
B.大水漫灌
C.大量施肥
D.围湖造田
【解析】9选C,10选B。第9题,图中显示蒸发强烈,盐分向地表集聚,所以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第10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的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而形成土壤盐碱化。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简图,该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该区域推出一款河道水质手机软件,并在全市安装57个监控点,实现河道实时监控的可视化。市民可以通过这款手机软件来查询河道水质是否达标,达到全民治水、人人参与的目的。据此完成11、12题。
11.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
①建筑用地增多,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②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③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失业率增加
④经济结构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⑤生态环境改善,人地关系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12.河道水质手机软件的推出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
(  )
A.考虑后代人的需要
B.提倡公众参与
C.追求舒适环境
D.转变发展模式
【解析】11选B,12选B。第11题,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建筑用地增多,促进了工矿城市的形成,周边地区的农业结构,由原来的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城市需求的乳产品、蔬菜、花卉等生产为主;就业结构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工矿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同时带动了就业;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使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12题,由材料可知,河道水质手机软件的推出是为了达到“全民治水、人人参与”的目的,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
  读“中国与世界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资源平均状况对比图”和“世界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按资源环境安全分类表”,完成13、14题。
13.图中所列自然资源中,我国有一种资源优于十国均值,其优势在于我

(  )
A.林木蓄积量大
B.煤炭储量丰富
C.水能蕴藏量丰富
D.耕地面积大
14.表中A、B两个国家分别是
(  )
A.澳大利亚、法国
B.朝鲜、德国
C.俄罗斯、日本
D.意大利、伊拉克
【解析】13选B,14选C。第13题,图中显示我国能源矿产优于十国均值,而我国能源矿产以煤炭为主。第14题,表中与A同类的是美国和巴西,均为资源丰富的国家,且表中国家为世界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故A为俄罗斯;日本人口众多,资源匮乏,是完全低安全度国家。
(2020·全国I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16.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17.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15选C,16选B,17选C。第15题,传统的打坝淤地,既能拦截泥沙,减少水土流失,也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故A、B、D项是两者都具有的功能;而治沟造地不仅拦截泥沙、增加耕地,而且注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的发展,因此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C项正确。第16题,设问问的是“生产条件”,
优化农业结构和健全公共服务,都不属于生产条件的改善,A、C可排除;原有黄土高原农田是沿着沟坡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而治沟造地后,沟道被治理成一块块平整的良田,规模成片且平整,更有利于改善耕作条件、利于田间管理耕作,B对。第17题,“治沟”治理的是沟谷。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但生态环境脆弱,需要易地移民搬迁;坡面退耕还林,治沟造地,说明坡耕地比例大;农业生产精耕细作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现代拆解与再生产产业,几乎100%对回收废弃物资源进行了利用。下图为江苏扬州某产业园区产业链基本构架。读图回答18、19题。
18.该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解决
(  )
A.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
B.资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
C.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D.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9.该园区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主要考虑的是
(  )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环境效益
D.国家间利益
【解析】18选C,19选A。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园主要是对废旧机电产品、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报废汽车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主要是为了解决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第19题,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来进行拆解、回收再利用,可能是由于国外该类资源收购价格较低,企业的利润较大。
【补偿训练】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

(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较低的人口素质
D.资金严重短缺
(2)下列关于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

(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水平低,造成人口素质较低,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第(2)题,该产业链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但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2020·福州高一检测)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②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③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④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  )
①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②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③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20选D,21选B。第20题,从图1可知,山上河谷养种鱼并不是便于捕捞,而是为了提供鱼苗;稻田鱼苗分布在村寨周围,便于进行管理;山腰处海拔较高,并不适宜机械化耕种;稻田蓄水养成鱼形成良性生态循环,获得更多饵料。第21题,从图2图例可知,该山区种植的水稻和养的成鱼主要供应农户,因此商品率较低;该立体农业是在秧田育鱼苗,谈不上专业化程度高,也体现不出农事活动的安排。
【方法技巧】循环生产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1)根据图中的文字框和箭头明确此类图主要是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2)根据图名判断关联图的主题。
(3)根据箭头的起始判断生产的原料或生产的主要部门。
(4)根据箭头的指向判断工厂的生产过程。
(5)根据生产流程图的产物判断废弃物的流动。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下表为我国2011~2017年部分年份的相关统计数字。据此回答
22、23题。
年份(年)
2011
2012
2015
2016
2017
能源消费增长率(%)
7.3
3.9
1.0
1.4
2.9
GDP增长率(%)
9.5
7.9
6.9
6.7
6.9
22.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
(  )
A.2011年
B.2012年
C.2016年
D.2017

23.几年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说明
(  )
①我国单位GDP能耗整体有所下降
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趋于合理
④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⑤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③⑤
【解析】22选A,23选C。第22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之比,计算可知,2011年系数约为
0.77,2012
年约为
0.49,2015年约为0.14,2016年约为0.21,2017年约为0.42,由此可知2011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第23题,结合上题的数据可知,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均低于
1,呈先降后升趋势,说明我国
GDP
增长快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单位产值能耗有所下降,社会经济发展的节能降耗成效日趋显现,但水平仍然较低。
  “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那大“中国农业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19°31'N、109°34'E,平均海拔168.7米),是海南省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创建项目,其核心区总面积约13.75万亩,有8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75万人。下图示意儋州市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局部景观。据此回答24、25题。
24.那大镇创建“中国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有
(  )
①美丽的乡村风景
②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③浓郁的农耕文化
④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那大“中国农业公园”适宜布局的园区是
(  )
A.小麦种植园
B.苹果采摘园
C.傣族风情园
D.古村文化园
【解析】24选A,25选D。第24题,由材料分析可知,“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因此那大镇创建“中国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一是有美丽的乡村风景,二是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第25题,那大“中国农业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19°31'N,109°34'E,平均海拔168.7米),小麦属于北方的农作物,苹果属于温带的水果;傣族在云南;古村文化园适宜布局在那大“中国农业公园”。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源中的一项,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四类经济增长主导因素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目前我国正处于________时期,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3)201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应该如何行动。
【解析】第(1)题,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存在,影响程度不断下降,b为劳动力;土地在农业文明时期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a为土地;资源在工业文明时期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科技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强,d为技术。第(2)题,工业文明时期,人口的激增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对自然的需求和消耗迅速增长,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劳动力 技术
(2)工业文明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生态问题和资源短缺;过度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巨大;过度消费。(答出3点即可)
(3)选购环保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资源消耗;适度消费,“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珍爱生灵,万物共存。(答案合理即可)
2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中显示的是在挪威最北端的岛屿上,人们发现的一只饿死的北极熊的尸体,研究人员认为它的死因是海冰的融化导致北极熊捕食地萎缩。
材料二 下图为2016年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和国家组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1)造成材料一中北极熊饿死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该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据图所示信息分析该国排放总量多的原因。?
(3)请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北极熊的死亡是由于海冰的融化导致北极熊捕食地萎缩,而海冰融化主要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的低地和岛屿被淹,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紊乱,极端天气增多,灾害事件增加,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导致各地的干湿状况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同时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中国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不如美国多,但中国人口数量远多于美国。第(3)题,可以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的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方面来组织答案。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常规矿物燃料能源的使用;积极发展高效、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 导致海平面上升 可能导致灾害事件增加 导致生态系统变化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任答3点)。
(2)中国 人均排放量较高,人口数量最多。
(3)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A区域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区域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解析】第(1)题,图中A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及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起伏较大,该地降水量大,且多暴雨,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为土壤侵蚀,易引发石漠化。第(2)题,B、C处均面临土壤侵蚀,但B地区危害更严重,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密不可分。第(3)题,D处属于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这里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E区属于我国西南林区,这里降水量多、地势起伏大,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答案:(1)土壤侵蚀。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2)B区域更严重。原因:地表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3)D区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区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9.甘肃金昌,因矿而兴,也因矿而痛。长期以来,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相关化工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资源依存度强。金昌曾两度戴上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黑帽子”。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读“甘肃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简述金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2)金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3)金昌市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解析】第(1)题,金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可结合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以及矿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回答。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方面,因此金昌资源循环利用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明。第(3)题,结合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回答即可。
答案:(1)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单一;对资源高度依赖,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
(2)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减轻了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持续发展;经济获得了发展,促进了就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社会持续发展。
(3)推行清洁生产,转变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PAGE
-
15
-单元素养评价(六)
(第六章)
(9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
①草原退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1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2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1表示的是
(  )
A.滑坡、泥石流
B.地震、海啸
C.台风、寒潮
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
4.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有箭头2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到人类
C.如果箭头1、箭头2表示的人类活动强度较大,都可能产生环境问题
D.由图可知,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无法协调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拦水筑坝,使下游来水减少80%以上,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塔里木河流域一片片的胡杨林衰败枯萎死亡,干旱、大风、沙尘暴逐年增多,无霜期缩短,自然灾害显著上升。回答7、8题。
7.根据材料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材料中揭示的各类环境问题如果继续发展,将不会导致
(  )
A.酸雨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地荒漠化
D.人口迁移
8.材料中揭示的环境问题如果按发生的地理空间划分,属于
(  )
A.农业环境问题
B.工业环境问题
C.区域性环境问题
D.全球性环境问题
【补偿训练】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据此完成(1)、(2)题。
(1)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加剧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2020·唐山高一检测)图示为某环境问题形成过程示意图,此问题对农业发展十分不利。读图,回答9、10题。
9.此图揭示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化
B.土壤酸化
C.土壤盐碱化
D.土地荒漠化
10.引起盐分向地表运动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  )
A.过度放牧
B.大水漫灌
C.大量施肥
D.围湖造田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区域简图,该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近年来,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该区域推出一款河道水质手机软件,并在全市安装57个监控点,实现河道实时监控的可视化。市民可以通过这款手机软件来查询河道水质是否达标,达到全民治水、人人参与的目的。据此完成11、12题。
11.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
①建筑用地增多,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②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③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失业率增加
④经济结构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⑤生态环境改善,人地关系和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12.河道水质手机软件的推出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
(  )
A.考虑后代人的需要
B.提倡公众参与
C.追求舒适环境
D.转变发展模式
  读“中国与世界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资源平均状况对比图”和“世界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按资源环境安全分类表”,完成13、14题。
13.图中所列自然资源中,我国有一种资源优于十国均值,其优势在于我

(  )
A.林木蓄积量大
B.煤炭储量丰富
C.水能蕴藏量丰富
D.耕地面积大
14.表中A、B两个国家分别是
(  )
A.澳大利亚、法国
B.朝鲜、德国
C.俄罗斯、日本
D.意大利、伊拉克
(2020·全国I卷)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如图)。据此完成15~17题。
15.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16.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17.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现代拆解与再生产产业,几乎100%对回收废弃物资源进行了利用。下图为江苏扬州某产业园区产业链基本构架。读图回答18、19题。
18.该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解决
(  )
A.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
B.资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
C.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D.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9.该园区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主要考虑的是
(  )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环境效益
D.国家间利益
【补偿训练】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某高新技术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构筑产业链,推进产业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实现产业循环升级。下图为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部分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过程中,最可能遇到的困难

(  )
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较低的人口素质
D.资金严重短缺
(2)下列关于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叙述,不正确的

(  )
A.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资源的消耗
B.减轻了环境污染
C.提高了经济效益
D.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
  (2020·福州高一检测)读我国南方某山区立体农业系统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关于该山区立体农业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山上河谷养种鱼,便于捕捞
②村寨秧田育鱼苗,便于管理
③山腰梯田种水稻,适宜机械化耕种
④稻田蓄水养成鱼,可以获得更多饵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是
(  )
①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显著
②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③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农药使用,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下表为我国2011~2017年部分年份的相关统计数字。据此回答
22、23题。
年份(年)
2011
2012
2015
2016
2017
能源消费增长率(%)
7.3
3.9
1.0
1.4
2.9
GDP增长率(%)
9.5
7.9
6.9
6.7
6.9
22.表中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年份是
(  )
A.2011年
B.2012年
C.2016年
D.2017

23.几年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说明
(  )
①我国单位GDP能耗整体有所下降
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有上升趋势
③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趋于合理
④汽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⑤我国能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③⑤
  “中国农业公园”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以绿色村庄为基础,融入低碳环保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将农作物种植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那大“中国农业公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19°31'N、109°34'E,平均海拔168.7米),是海南省首个“中国农业公园”创建项目,其核心区总面积约13.75万亩,有83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75万人。下图示意儋州市那大“中国农业公园”局部景观。据此回答24、25题。
24.那大镇创建“中国农业公园”的基础条件有
(  )
①美丽的乡村风景
②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③浓郁的农耕文化
④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那大“中国农业公园”适宜布局的园区是
(  )
A.小麦种植园
B.苹果采摘园
C.傣族风情园
D.古村文化园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表示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源中的一项,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四类经济增长主导因素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目前我国正处于________时期,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3)201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请从个人的角度,谈谈你应该如何行动。
27.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下图中显示的是在挪威最北端的岛屿上,人们发现的一只饿死的北极熊的尸体,研究人员认为它的死因是海冰的融化导致北极熊捕食地萎缩。
材料二 下图为2016年世界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和国家组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1)造成材料一中北极熊饿死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该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据图所示信息分析该国排放总量多的原因。?
(3)请从能源利用的角度,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提出合理建议。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说出A区域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2)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说明危害更严重的地区及理由。
(3)比较D、E两区域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29.甘肃金昌,因矿而兴,也因矿而痛。长期以来,以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及相关化工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产业链条短、资源依存度强。金昌曾两度戴上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黑帽子”。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是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读“甘肃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简述金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2)金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3)金昌市通过哪些途径实现了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PAGE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