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学——第2章生物与环境水平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导学——第2章生物与环境水平测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1-12-06 19:5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章水平测试
(满分l50分,时间l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6分)
1.(2010温州)江心屿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岛上有榕树、樟树、蕨类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多种生物。江心屿上的所有生物构成(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植被
2.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
3.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下游两侧的雪山,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的分布情况一般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对此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风力和土壤
4.“山上多植物,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 )
A.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B.山上植物多要修水库
C.治山要治水 D.根的特性
5.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③和植物体竞争土壤内的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
①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
②动植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
③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较长时期处于稳定状态
④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2010十堰)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射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的生活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8.以下可以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的微生物
B.一个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微生物
D.一条金鱼和水草
9.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细菌和蚯蚓居于( )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分解者和分解者
C.分解者和消费者 D.消费者和分解者
10.关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B.生产者都是可以自己制造养料的生物
C.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11.在某一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基本保持稳定,那么,下列与之不符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B.食物链和食物网保持相对稳定
C.各类生物所含的能量值基本不变
D.各种群的年龄组成维持增长型
12.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环境能适应生物
13.(20L0宿州)水俣病是由于汞中毒引起的,在“水草→虾→鱼→鱼鹰”食物链中体内汞含量最高的是( )
A.水草 B.虾 C.鱼 D.鱼鹰
14.下列各项中,能够完整地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15.右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乙是生产者,甲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C.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D.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16.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 食物链中提供绐猫头鹰的能量最多的是( )
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
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
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
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
17.杨树等乔木在冬天落叶,松柏等乔木四季常青,一年生植物在冬天用种子越冬,这些现象说明( )
A.只有松柏适应环境 B.它们都适应环境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D.杨树和一年生植物是生存斗争的失败者
18.下列不晕对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征的描述是( )
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渠道
B.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C.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D.食物链越短,可供消费者的能量越多
19.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特征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相等
B.物链和食物网数量多、变化大
C.输入和输出的物质、能量保持绝对平衡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20.人工纯种林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生态平衡是( )
A.相对平衡 B.绝对平衡 C.暂时平衡 D.永久平衡
21.在下列四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且对原来生物的生活不产生负面影响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相当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
22.下图表示某生态环境中的食物网。下列有关此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蝗虫、浣熊和蟾蜍合称种群
B.鹿所含的总能量全部转移到狼
C.浣熊和蟾蜍之间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D.若老鼠全数死亡消失,对狼的影响比对蛇显著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23.读图回答:
(1)图中A指 ,B指 ,C指 。
(2)蝗虫和兔子都属——级消费者,而青蛙属级,蛇属 级消费者。
(3)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处于不同的地位,如图中的鹰,即处于 级消费者和 级消费者两个地位。
(4)由图可见,保护系统中的 和 对粮食生产有利。
24.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
(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
(2)“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护 。
(3)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
遭破坏,以及 减少等原因。
(4)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能力减弱。
(5)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治虫措施中不宜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控制使用化学杀虫剂的方法之一是用 替代化学杀虫剂;二是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将 转入农作物,形成新的抗虫作物品种。
25.炎炎夏日,吃西瓜消暑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瓜中带有甜味的汁液储存在细胞细胞结构的 中,营养丰富的果肉属于
组织。
(2)西瓜的果实是由雌蕊的——发育来的。利用果实里的——繁殖后代,这属于有性生殖。
(3)西瓜的性状形形色色。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西瓜的红色果肉和黄色果肉
B.大个西瓜和小个西瓜
C.西瓜皮的有条纹和无条纹
D.甜西瓜和薄皮西瓜
(4)有人将幼小西瓜套上方形筐,培育出了方型西瓜,这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原因是:
三、简答题(共40分)
26.(8分)下图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有机物的制造者是 。
(2)大鱼与小鱼之间的关系是 ,小鱼与小鱼之间的关系是 。
(3)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4)除了我们从图中能看到的生物外,该生态系统中的 也对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7.(6分)(2010宿州)如图为某生
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B是指 ,D是 。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 作用由生物进入无机环境。
(3)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来自
于 。
28.(10分)(2010目照)一片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 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 关系。
(2)从获得途径看,青蛙捕食蝗虫、三化螟等害虫的行为属于 行为。如果人们大量捕食青蛙,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述资料中没有提到的成分是 。
(4)水稻生长需要较多的含氮无机盐,如果缺少含氮无机。请完成下面有关验证水稻生长需要含氮无机盐的实验。盐,水稻植株生长缓慢、植株弱小、叶片发黄
①取生长健壮、状态相同的水稻幼苗若干,平均分为两组。
②将两组幼苗分别用塑料泡沫固定在A、B两个塑料容器中。
③A容器加含各种无机盐的完全培养液。B容器加等量不含 的无机盐培养液。
④将两组装置放在 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观察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
29.(8分)下图是我国新研制的智能塑料大棚示意图,图中的可降解塑料是利用发酵罐提取物及其他物质合成的。在这种温室大棚电,可利用人工配置的培养液栽培蔬菜等。棚内的温度、湿度、CO2等条件都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发酵所利用的植物秸秆中含有较多的糖类,要靠 分泌特定的酶将其分解成为乳酸等。
(2)这种大棚因为利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了普通塑料,所以它的优点是可降解塑料能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减少了 。
(3)若培养液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所培养的植物因为细胞大量 而死亡。
(4)这样的大棚可视为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要使棚内培养的蔬菜细胞内积累较多的有机物,从而提高产量,从非生物因素考虑,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30.(8分)当前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为此,2010年6月5 It“世界环境日”提出的主题就是“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有科学家专门调查了影响脊椎动物灭绝的常见原因,结果如下表所示:
类群 每一种原因所占比例(%)
生境消失 过度开发 物种引进 捕食控制 其他 还不清楚
哺乳类 19 23 20 1 1 36
鸟类 20 11 22 0 2 37
爬行类 3 32 42 0 0 21
鱼类 35 4 30 0 4 48
注:生境消失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森林和草地等大面积减少。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表中的“生境消失”是指在 (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层次上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从上表结果分析,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首先通过食物链的缩短或减少,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能力,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3)如果要比较上表中的“生境消失”、“过度开发”和“物种引进”等三大原因分别对脊椎动物物种灭绝的影响程度,应对上述数据先进行的处理是
,再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你的分析,上述三大原因中的
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答案
1.B 2.D 3.A 4.A 5.A 6.A 7.C 8.B 9.B l0.C ll.D l2.B l3.D l4.A l5.B16.D l7.B l8.B l9.D 20.A 21.B 22.C 23.(1)阳光 生产者 分解者(2)初 次 三(3)三 四 (4)青蛙 鹰24.(1)水(2)自动调节 能力植被(3)森林、草原 降水量 (4)生态系统自动调节(5)使能量向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流动 害虫的天敌抗虫基因25.(1)液泡 营养(2)子房 种子(3)D (4)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或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等26.(1)太阳能 藻类(2)捕食 竞争 (3)薄类→小鱼→大鱼 (4)分解者(微生物) 27.(1)生产者分解者(2)CO2 呼吸作用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28。(1)非生物 竞争 (2)捕食 蝗虫,三化螟等害虫猖獗,造成水稻减产 (3)水稻杂草分解者 (4)氮温暖29.(1)微生物 (2)土壤污染 (3)脱水 (4)增加光照、晚上降温、施肥、通入二氧化碳等30.(1)生态系统 (2)自动调节 (3)对各列中的数据计算总和(或取平均值) 物种引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