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鲁迅
寿镜吾先生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
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鲁迅
四
了解“我”在日本求学的经历,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
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
体会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
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二
抓住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感受他高尚的品格。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1926年8月,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字词积累
烂熳( ) 绯红( ) 寒颤颤( )
发髻( ) 驿站( ) 芋梗( )解剖( ) 挟着( ) 扒手( )
订正( ) 畸形( ) 不逊( )
匿名( ) 诘责( ) 瞥见( )
油光可鉴( ) 杳无消息( )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绝( )
màn
jì
pōu
dìnɡ
nì
jiàn
cuò
fēi
yì
xié
jī
jié
zhàn
yù ɡěnɡ
pá
xùn
piē
yǎo
wù
绯( 绯红 )
诽( 诽谤 )
徘( 徘徊 )
fēi
fěi
pái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正人君子:这里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府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初读感知
1.我们从故事发生的地点入手,找出文中提到的几个地点。
东京 仙台 离开仙台(北京)
2.请同学们根据地点的转换,把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并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喜欢东京吗?在文中是怎样评价东京的?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无非”,有“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东京有哪些地方让作者失望呢?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丑态百出,让作者失望至极。
“形成一座富士山”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比喻 夸张
外貌,动作,语言
外貌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是“漂亮”的意思,在这里是反语,用“实在”修饰“标致”,加强了讽刺语气。
动作
语言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讽刺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
1900年八国联军大举侵华,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西迁逃难。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丧失主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作者还对哪里失望?
当时的中国: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东京 仙台
清政府为什么派留学生去日本?
“师夷长技以制夷”(清代思想家 魏源)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文化,来抵制侵略。但清国留学生却全然不顾自己的留学使命,不学无术,让鲁迅先生失望至极。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请同学们齐读第6自然段。
研读第二部分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外貌 动作 语言
白 描
留级学生说他: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我: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相貌平平,不修边幅
2、请大家速读11-23自然段,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并说说每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添改讲义11-15
纠正解剖图16-19
关心解剖实习20-22
了解裹脚 23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要求严格,循循善诱
正直无私,热情诚恳
求真务实,治学严谨
正直热诚
治学严谨
匿名信事件24-28
看电影事件29-31
3、在仙台还发生了让鲁迅先生愤慨、屈辱,乃至让他改变一生抉择的两件事,请大家速读24-31自然段,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两件事。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勿怪他们疑惑。”
4、这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作者为什么要用“当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没有必然联系,鲁迅是从日本“爱国青年”的角度说的,表达了对这一谬论的愤慨,写出了作者在遭受侮辱之后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和愤懑之情和对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的讽刺。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爆发,中国政府选择中立,并把国土划分出去给中俄两国做战场。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中国人”指 的中国人、 的中国人和 。
“也无怪他们疑惑”的“他们”是 。
“他们拍掌欢呼起来”的“他们”是 。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他们”是 。
被枪毙
围观
“我”
日本“爱国青年”
日本“爱国青年”
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
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5、“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无一例外”的意思,“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这里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呜呼,无法可想”是对 的无可奈何的慨叹。
麻木愚昧国民
“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变化”指:
“变化”的原因是:
学医救国
弃医从文
鲁迅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6、这两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用受了狭隘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部分日本青年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心胸宽广、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
通过对比,藤野先生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了,同时,这也是作者离开仙台,与先生惜别的重要原因。
初到仙台住在客店里所受的优待是对先生的正衬。
7、阅读32-35自然段,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惜别
悲哀、凄然、叹息、叮嘱
8、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因为尊重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友好尊重
藤野先生送给鲁迅的照片及背面题词
1.阅读36-38自然段找出作者热情赞颂和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语句。
研读第三部分
(1)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的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作者直接抒发对藤野先生的崇敬、怀念、感激之情。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没有民族偏见 热爱医学事业
2、作者怀念藤野先生做了哪三件事?
(1)收藏讲义
(2)悬挂照片
(3)多写文章
3、思考以下几个词语有什么特殊含义?
“良心发现”指
“增加勇气”指
“正人君子”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文人。这是反语。
通过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明线)
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暗线)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
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救国;
对“爱国青年”的愤怒;
弃医从文。
4.课文中哪些地方渗透了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
5.为什么写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名?
目的:抒发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小结
课文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爱国思想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的真挚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一)见藤野之前(1—3)(在东京)
(二)相识、相处、离别
(在仙台)
(4—35)
(三)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36—38)
(1)往仙台、初到仙台
(4—5)
相识(6—10)
相处(11—23)
(2)
(3)离别
(24—35)
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
惜 别
明线:
与先生
的交往
暗线:
作者爱
国情感
形散而神不散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