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1-28 17:0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婚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古有一人: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根据以上提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才华横溢的?
猜一猜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这一时期。
走近苏轼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解题
随笔式小品文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找生字、读准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柏( )
jiě
zǎoxìng
suì
qǐn
bǎi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
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将要,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指门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我脱下衣服打算睡觉,月光照进门里,
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考虑
想到
游乐
……的人
共同,一起
散步
院子里
于是,就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睡觉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大概是
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
地方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第二课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将要;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交错纵横

大概是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是
( )
A.欣然起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
C .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D.相与步于中庭/飞鸟相与还
.
A
教学目标
1.感受月下的美景。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自学交流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描写 议论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寻伴夜游
分层
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其内容。
(2)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 承天寺中庭
人物: “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的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的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五)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五)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 “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交横”。体现了月光皎洁的特点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之情。 。
找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具体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心理)+表达效果(表现……感情、性格、主题、形象等)。
方法提炼:
从修辞的角度品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睛之词)
记承天寺夜游
(五)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4)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5)思考“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叹,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五)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自我排遣的旷达
全文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
记叙
描写
议论
——寻伴夜游
——庭中月色
——月下感叹
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悠闲
达观的胸怀

? 湖面奇景
?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 [gǔ gǔ )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qiǎo]然以悲泫[xuàn]然不能自已也。


?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